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修道者摒却枯燥的说教、排除知性的侵扰、剔除刻意的思辩,以一种澄淡清澈的审美态度去审视自然、逍遥恣游,借山林泉石、雾霭烟岚以游仙或契道、悟道的诗歌.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凸显出一缕道家道教的清虚意趣.  相似文献   

2.
助学鸣谢     
悟 道身轻轻,气清清,神不外驰心自定。抛却千种烦恼事,超脱万般不了情。调身、调气、调精神,健体强身练真功。修心养性见真谛,返朴归真大道行。悟道,悟道,健康长寿,潇洒飘逸,悟道,悟道,无忧无我,其乐无穷。 善恶有报善是善来恶是恶,现世现报分福祸。世人苦被悔恨累,皆因作恶铸大错。慈爱为本,善念为怀,扶危济困福报多。一念之差天地别,何不行善积阴德。劝君遇事当明断,诸善奉行,诸恶莫作。 道德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情播四海,恩泽山川。存天理,顺民意,治大国若烹小鲜。啊!道德…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2016,(4):120-121
问:如何悟道?高老师:悟道只能悟,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心外无物、无佛、无众生,所以师师只能以心印心。为什么呢?因为悟是自悟自得。  相似文献   

4.
田晓膺 《宗教学研究》2007,861(1):48-53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所谓禅师的悟道因缘,在这里是指促使一位久经修行的禅师开悟的那一种增上缘。禅门的修学,有时历尽千辛万苦而不悟,而最终却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便一下子叩启了禅师的智慧之门,使他们洞察了人生与宇宙的真谛。这在得道的禅者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过这样一种修学体验。因此,我们研究禅者的悟道因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对禅悟作一些了解,或许对禅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今综括禅师们的悟道因缘,略作分类,稍加评述,略陈如下。一、于言下即得在丛林中,颇有一些上根利器,他们因为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经名师一指点,当下便彻了心疑,洞见玄奥。以…  相似文献   

6.
灵云志勤禅师的桃花悟道公案,因为生动活泼,独树一帜,成为历代公案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后世禅学界,甚至文学界。此则公案不仅揭示了悟道机缘对禅宗修持的重要性,而且还告诫修禅之人:开悟见道,并非修行的极致,尚须后继工夫。  相似文献   

7.
主持寄语     
本期发表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出自流传甚广的一首女尼《悟道诗》。这位尼师虽不知是何时、何方人氏,但悟道诗写得确实很好,很有禅意。谱曲者是四川广安市的伍光芹居士,伍光芹居士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对梵呗清歌栏目特别热心,常给我们写信并投稿。 前些日子他给我来信,提到自己喜欢哼唱佛教歌曲,并且谱了几首寄给本刊,我把他以往寄来的几首佛曲一起拿出来又看一遍,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谈一谈,既作为对伍居士的回复,也想与广大读者作探讨。 1999年4月伍居士曾谱写了“悟道诗。集句诗。忍耐歌、走马灯诗、清平调、清…  相似文献   

8.
释尊一代时教,发源于印度,大盛于中国。二千五百年前,释尊于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起教说法,所悟者乃宇宙人生缘起性空之实相,所说者乃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之诸法。宇宙人生之实相乃通乎法界之真实,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诸法乃一切生命之谛理。故...  相似文献   

9.
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变: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的思想以及悟道过程中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他借用庄子思想中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思想等有关理论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从其对"心"之本体的构造到"致良知"哲学命题的提出,我们都能隐约看到庄子思想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和尚与禅师 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相似文献   

12.
徐晓鸿 《天风》2010,(7):54-55,57
吴历天学诗之二:从悟道到得道 中国古人向来有"诗明志"、"词言情"、"文载道"的说法,而吴历所写的"天学诗"却是三者兼备,也许是出于求道的热情,渔山先生的诗作不仅有悟道之喜,而且有得道之乐,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西方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在欧洲广泛流行的圣徒Barlm和Josaphat的故事就是释迦牟尼早年经历的翻版,虽然其重心已由佛陀的个人悟道转移到个人对上帝意志的遵从。但在基督教统治欧洲的大部分时间,佛教一直无所作为,对佛教的理解也仅局限于较低的...  相似文献   

14.
正书画是道家、道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情趣与审美情操,而且蕴含的"自然超脱、恬淡清净、返璞归真"的主题风格,体现出书画者"以艺显道"、"由技入道"的理想追求。历代悟道修真之士大多潜心书画,将其视为修行修炼的重要途径;历代文人书画家也大多把道家、道教思想和精神境界融入艺术追求之中。道门中人的书画艺术与深受道家、道教思想文化影响的文人书画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5.
王屋山阳台宫,千百年来一直是修真悟道之圣地,诸多高道名士曾于此修行。它是古代四方香客朝拜天坛山必到之处,历代香火鼎盛。作为皇家道院,其独有的恢宏气势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创立的直接契机,而"龙场悟道"又与"玩易"关系紧密,尽管并不能由此得出《易》即为阳明学术之"大本大源",但不可否认,《易》之思想资源确实对阳明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讨论《易》之书、易之道、卜筮、象数等诸方面的内容,阳明一方面赋予易学以心学意味,同时也使得其心学明显表现出"体用一源"的易学思维方式。这一解《易》路径对其后学影响深远,开启了以易学注解、诠释阳明心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7.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就内容而言,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能引导人们出离生死流转之苦海,而外道戒定慧虽有邪正之分,但都不能出世离苦;就修行而言,三藏教有四门入理,佛依悉檀因缘善巧设教,而外道之四门皆无悉檀因缘;就次位而言,三藏教念对初心成就,既已远胜六师外道。智者认为,佛教与外道优劣虽属天悬地隔,但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18.
黄勇 《宗教学研究》2003,(4):110-113
道家和玄学的山林悟道思想,是晋宋之际山水艺术兴起的理论根源。但是,在道家和玄学的美学体系中,山水只是体悟“道一美”本体的媒介,因而它们无法成为激发山水审美意识自觉的直接动力。道教入山修道的宗教实践,使审美主体直接走进了真实的山水之中,成功地把自然山水由悟道媒介转化为审美客体,从而激发了山水审美意识在审美实践中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19.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悟道诗,禅味很浓。说的是人的本心、本性,一旦“鉴开”之后,便心接天地,胸容万物,“天光云影”任其徘徊。人的本心,也就是一个小宇宙,和万物同感,与天地同流。清如水似的“心”是流动的,所以才有源头活水汩汩流淌。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的产生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是对于人类死亡与人生问题的回应。佛陀当初的悟道,就是力图在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解脱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