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殊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得力助手,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文殊菩萨彩塑遍及全国各地寺院,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无疑是文殊菩萨彩塑艺术的集中地。五台山现存有从唐代至今的30余尊文殊菩萨彩塑,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时代感,又有佛教造像艺术的共性,也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艺术成就,更加彰显了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峨眉山佛教是继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形成以后,于北宋初年钦定的普贤菩萨道场。而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和九华山地藏道场,是明代万历以前形成的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代.这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栖息着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流布着中国佛教的天台、唯识、律宗、密宗、华严、净土和禅宗诸宗.……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说法显灵的道场。早在北魏时就成为闻名天下的文殊菩萨圣地,随之文殊造像也相继流行。特别是在唐时,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以文殊菩萨为主的殿堂塑像更是满目皆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彩塑是五台山佛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有从唐代至今各个朝代的30余尊千姿百态的文殊菩萨彩塑,充分体现出各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以及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与发展演变过程,从而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不仅是宗教艺术,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象征,般若智慧是佛教认识宇宙万法的思想武器,以此,研究揭示五台山文化底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郜林涛 《五台山研究》2000,(4):25-26,46
八思巴是萨迦派的教主,萨迦派特别尊奉文殊菩萨,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八思巴对五台山情有独钟。出于这种宗教上的倾慕,也为了给忽必烈祈福消灾,于公元1257年,八思巴亲往五台山朝礼文殊圣容,并用“千金铸为佛像,奉祀于五台山”。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是释尊的左胁侍,位于诸菩萨之首,所以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名山之首。随着文殊信仰的流布,五台山也传遍了国内外。至2015年计,国内有12座五台山,国外有3座五台山;而以五台(山)命名的寺(楼)等达20处。它反映了文殊信仰在国内外的传播,证明了文殊信仰是一种超越时代、地界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的世界佛教信仰,五台山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  相似文献   

8.
文殊菩萨     
相传,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中,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是出自佛教经典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  相似文献   

9.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清凉传》的编撰以及会赜、惠祥多次奉敕赴五台山“检行圣迹”和朝拜活动,实出自武则天的授意。她登基后极力推崇文殊菩萨,借此把五台山塑造成国家层面的佛教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日渐名扬天下。因此,武则天实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确立的始作俑者。她对文殊菩萨早期的崇奉以及五台山安舍利建塔,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大唐的佑护,个人性质突出;掌权后对华严宗派的重视,扩大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影响等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内蕴是文殊信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殊信仰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如何了解并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和财富,是一件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五台山佛教文化可以担当“一带一路”的战略重任,借助五台山佛教文化与“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讲述山西的好故事,传播山西的好声音。五台山不仅仅是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品牌,更应该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因传为文殊化现道场成为佛教一大圣地,其中与密宗有很多重要的关系。在密宗还未成立之前,印度密教早已流传于唐,它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五台山与文殊信仰,本来并无联系,只因“一乘典语,兴在中华”(不空语)。新译《华严经》固然是五台山为文殊化宇的主要经典依据,但密教经典为此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菩提流志译的《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告金刚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为金口玉言敕封的佛教圣地。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就说它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者,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  相似文献   

13.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2010,(4):F0004-F0004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相似文献   

14.
讲经法会与开光法会常新今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公历5月26—29日),五台山殊像寺隆重举行了“文殊菩萨暨五百罗汉开光盛典”,揭开了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节的序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圣像是名闻中外的造像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既是明清律宗授戒法的重要法源地,也是律宗授戒法系活动的重要地域之一。明清律宗授戒法系的祖师是如馨律师,如馨律师的受戒及其戒法来源与五台山文殊菩萨有关。如馨律师之后,分别有千华系、圣光系、三峰系、古林系等支系,与五台山有关的法系主要集中于圣光系和千华系。以"宗师"为线索,对五台山律宗授戒法系的概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17.
佛国五台山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环周五百余里,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是蜚声于国内外的佛教圣地。佛国沧桑当北魏拓拔氏雄据北方,定都大同之时,华严学流行,并传入五台山。《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文殊菩萨住在清凉山。华严学者认为,清凉山便是五台山。魏孝文帝在山上建大李灵鹫寺,清凉寺、佛光寺等也相继建立,由此形成文殊道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北齐时,五台山的佛寺增至二百余所,以至北齐不得不倾八州赋税收入供养僧众。北周武帝灭佛,五台山佛教衰落。隋初,文帝在五个台项各建寺院一所,并设斋度增,自称佛弟子。五台山佛教逐渐复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华严宗初祖杜顺与五台山关系的分析,揭示中古东亚佛教宗派建构史上的一种模式:圣境与圣僧———指那些被视为菩萨化现的高僧———的双重交互确认。杜顺在中唐以后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并于宋初被尊奉为华严宗初祖。本文首先考证了杜顺乃文殊化现这则传说的来源及其形成时间,进而追问这则传说产生的思想史背景,并得出以下结论:五台山在南北朝末期成为佛教圣山,并在唐高宗至代宗时代确立了其文殊菩萨道场的神圣地位,密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华严宗人希望借助五台山来抬高自身的地位。以澄观为代表的华严宗人凭借《华严经》之于五台山文殊道场的经证渊源,提高了文殊在华严义学体系中原本并不突出的地位,创立了文殊与普贤并重的三圣圆融观。同时,他们通过僧传等文字,编纂了早期华严传习者与五台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顺乃文殊化身的传说。于是,杜顺通过五台山获得了神圣地位,而五台山则通过杜顺被确立为华严宗的圣山。五台山文殊信仰与华严宗构建起了稳固的相互关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室利沙是明代五台山著名的密宗高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利沙是明代五台山著名的密宗高僧竺颖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肇始者之一。在密教中,他不仅是金刚乘的祖师,而且也是真言宗的核心菩萨。因此,他就受到中外历代密宗僧人的特别崇奉。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他不仅是释迦...  相似文献   

20.
就佛教史而言,五台山既是文殊道场又是佛教圣山,文殊信仰之外的其他菩萨信仰也是圣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音信仰在五台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代五台山观音信仰产生国际影响,宋代形成了以观音化身为信仰主体的大寺,元代五台山开始建设以观音法门命名的寺院,明代五台山出现了被当作观音化身的驻山高僧,清代五台山及其周边民间观音信仰促成了五台山观音信仰文化的繁荣。五台山观音信仰既具有国际化、跨地域特征,也具有仪式化、生活化、民间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