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是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资源,也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旅游人类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旅游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对我们当今的旅游开发及宗教文化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挖掘宗教文化资源 服务和谐湖南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与旅游关系密切,缘分很深,早期的旅游就起源于宗教。宗教朝圣可以说是古代主要的、具有旅游性质的人类活动。在现代,宗教文化遗产和  相似文献   

3.
<正>宗教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科研、经济、信仰、审美等功能,需要从增强保护意识、健全法律保护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遗产亦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遗产可分为宗教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宗教文物)和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宗教文化遗产的基本功能宗教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科研、经济、信仰、审美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将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色与诗性的山水田园景色进行结合的一种现代都市人群的文化休闲方式。文章以乡村旅游的视点介入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中,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中独具优势的是土司文化,然而在对土司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呈现出知名度小,基础设施落后,开发程度不够,缺乏全局意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多角度发展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的相关建议,试图为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5.
保护历史文化村寨必须用好旅游这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一位资深国际旅游学家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开发旅游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假若有,那简直是个奇迹。”大概基于这种认识,由众多权威人土共同提出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论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写道:“以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正遭遇不可挽回的破坏和面临消亡的危险,除非采取保护它门的行动。”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应当引以为戒,力避在旅游开发中损坏民族文化。不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两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成功实例,在贵州是真实存在的,那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  相似文献   

6.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相当数量。本刊从本期开始对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进行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用于旅游开发,但旅游开发中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情况也时有发生。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存在一些保护不到位情况,大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提出保护为主、教育为先、管理制衡、利用多样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尊重其宗教特性。二是要积极拓展传承的方法。三是要提升宗教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宗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有颇重的比例: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宗  相似文献   

9.
郑清 《美与时代》2021,(3):7-10
四川白鹿镇历史悠久且旅游资源丰富,经过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文章以天主教修院教育体系为切入点,探索白鹿镇教会书院的建筑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即领报修院这一遗存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建筑特色为研究重点,进一步发掘当地宗教人文资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城镇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科 《法音》2015,(2):28-33
<正>随着国家的宗教政策调整与大众文化旅游的兴起,国内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便兴起了一股宗教旅游的热潮。时至今日,这股"宗教旅游热"不仅热度不减,还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过程中,盲目、过度的宗教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导致的宗教文化庸俗化、高价香火产业链、伪宗教与"封建迷信"消费等旅游异化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国内学界对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20,(5)
正5月11日,在山西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云冈石窟,他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  相似文献   

12.
宗教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康养旅游资源,这对于拓宽康养旅游的市场、打造多元化的康养旅游产品、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文化从内涵到外在形式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康养旅游中探寻宗教文化的开发应用的途径可以从构建宗教康养旅游产业新型态、开发多元化宗教康养旅游产品以及打造宗教康养旅游特色活动等多渠道入手,因地制宜地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宗教康养旅游的文化整合、产业构建及发展途径的立体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五台山以其优越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成为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但是五台山旅游的开发还存在几个问题:宗教圣地形象没有突出,优美自然风光不能展示,特色纪念品开发不足,旅游开发没有带动周边发展。为此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系统性原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实际,从利益相关者系统中的游客、居民及相关组织和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三个层面对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相比,宗教旅游具有更多不同的多维价值:予游客以"旅游价值";予居民及相关组织以"经济价值";予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以"社会价值".三个价值的同时实现是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嘉阳小火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活化石,被誉为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国宝,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还在正常运行的客运窄轨蒸汽小火车。小火车沿途风景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但目前其文化保护措施尚不到位,宣传和开发力度有待加强。从旅游经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为嘉阳小火车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可行思路,旨在保护其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又努力提升其知名度,增强其旅游竞争力,让更多的游客感受道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黄夏年 《佛学研究》2004,(1):353-360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各个地方政府充分重视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各个旅游景点,完善旅游管理。宗教及其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它可以产生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效益,但它不能作为产业。禅宗六祖慧能在中国佛教地位独特。慧能生在广东,创业在广东,圆寂在广东,光孝寺、国恩寺和南华寺是六祖的三大祖庭,给广东的佛教增添了特殊的光彩,也为当代中国广东佛教旅游,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开发广东佛教的“六祖游”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广东旅游业中的一个特殊的品牌。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具有丰富的佛教旅游资源,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云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当前西部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巴厘岛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城市,也是深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其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吸引着全世界游客。巴厘印度教是巴厘社会的根基,巴厘岛的舞蹈、音乐、皮影、绘画和雕刻等艺术都源于巴厘印度教,丰富的宗教艺术文化满足了游客对异质文化的体验需求,促进了巴厘岛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巴厘印度教对巴厘艺术、旅游、社会的深远影响,以期对中国的宗教旅游开发和保护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避免我国经济的"硬着陆"。在此背景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其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激励政策,吸引大量的人才流动;二是资本配置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搞好新产品研发等;四是政府减政放权。搞文化旅游是今后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即定方针。  相似文献   

20.
张樊 《中国宗教》2023,(6):48-49
<正>宗教建筑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传承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好宗教建筑遗产,有助于宗教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据统计,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八批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古迹就有近千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湖北武当山金殿、广州怀圣寺光塔、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北京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