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用一源"命题最初由伊川提出,其本意是指易学中理象两者融合无间、一体共在的关系,并未将其上升为一个具有本体论意味的哲学命题。朱子在乾道己丑之前,受李延平影响,主要在体用同时的意义上来理解"体用一源"的意义,这种理解比较符合伊川原意。在己丑之悟后,由于对中和问题看法的根本改变,为了配合其改变后的心性论、工夫论、本体宇宙论,朱子对"体用一源"更多是从体先用后、"体立而后用有以行"的意义上来理解。朱子的这种解释,与伊川的原意有所出入,是出于其哲学"前见"的对该命题的"深刻误解"。  相似文献   

2.
"心统性情"是张载提出的命题,朱熹对之做了系统的理学解释,成为其心性论的重要命题.性理学北渐韩国,16世纪的韩国硕儒曹南冥,以图解的形式对其概念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其图<心统性情>即是对张载、朱熹等人关于心、性、情关系的图式诠解,其解释不仅体现着理学"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天人一体理路,而且有着自己独到的了悟.本文还对相关图式的真实性做了必要的考证,并对学界公认的"十七图"为南冥自制之图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体用一源说乃程朱理学的宗旨与核心。程颐提出“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这一命题 ,解释理和象、理和事的关系 ,认为现象乃本体自身的显现 ,本体又同现象融为一体 ,不相分离 ,以此宣扬万事万物皆依理而存在的理本论。朱熹依此原则讨论理事关系 ,并解释《太极图说》 ,认为从太极到万物化生的过程 ,乃太极之理自身的逻辑展开或现实化 ,从而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先和理本气末说 ,完成了建立理学派本体论的任务。其本体和现象非一非二 ,不即不离的理论思维 ,对以后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体用互余",强调体用相对待之中有统贯体用的无对待之至体。同时,体用交轮体现为"一其体用",这是方以智对《系辞传》"易无体"而"以前民用"的诠释。方氏的体用思想与其"先天即在后天中"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纠正阳明后学以先天之本体而废后天之工夫的流弊,强调后天之时用。  相似文献   

5.
李道纯的丹道易学独具特色,"常易"与"变易"确立起体用兼备的易学思想框架,对卦爻象的运用使内丹"药物"与"火候"的真正含义得到了详尽阐释,"三家相见"的内丹修炼论使得魏伯阳以来的"三五与一"思想有了清晰完整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学界一般认为"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创立的直接契机,而"龙场悟道"又与"玩易"关系紧密,尽管并不能由此得出《易》即为阳明学术之"大本大源",但不可否认,《易》之思想资源确实对阳明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讨论《易》之书、易之道、卜筮、象数等诸方面的内容,阳明一方面赋予易学以心学意味,同时也使得其心学明显表现出"体用一源"的易学思维方式。这一解《易》路径对其后学影响深远,开启了以易学注解、诠释阳明心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7.
何景明与李梦阳论诗,曾引《周易·系辞》中的“拟议以成其变化”来针砭对方的“尺寸法古”.后来李攀龙将这一易学命题提升为诗文复古的纲领,既标志着复古理论的“成熟”,也标志着复古实践陷入窘境.通过探讨宋明学者如何阐释这一易学命题,可以发现复古论者的思维方式深受经学影响;通过解析复古论者如何运用这一易学命题,可以透视李、何论诗的分歧所在,以及前后七子复古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吴钧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8月初版,全书20余万字,394页。本书是运用易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翻译学理论与实践,也是从翻译学研究的角度对《易经》的全新感悟。作者首次提出"译易学"命题,旨在以易学原理阐释翻译的规律与法则,为中国翻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本书分为两编,共五章。第一编属理论研究。作者探讨了译易学理论问题,将"易"与"译"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与论说。如从"太极""两仪""四象"几个方面探讨了"易"与"译"的相通之处,认为翻译的"太极"就是由"原语"与"目标语"这"两仪"所  相似文献   

9.
邵雍在其先天易学哲学中广泛运用了"体用"观念。在邵雍这里,"体用"既可以在性质范畴下对应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在关系范畴下描述事物互为体用的关系。由"体用"引申出的"体性"概念展现出了阴阳世界的复杂多样,以及易学阴阳模式的强大解释力。而"体用"与先天学之数算结合产生的"体四用三,存一不用"思想,作为先天学世界图景的基本架构,蕴含着邵雍对于生生不息之自然运化背后的必然性根据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宋明儒家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工夫",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都是道德问题,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体悟道德本体,无论是朱熹的主"敬"、陆九渊的主"静",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皆是如此。刘宗周的"慎独"说融合了"理""气""心""性"本体论,赋予"意"和"知"道德本体意蕴,特标为粹然至善的"独体",强化了本体的道德意义;以"慎独"统领圣学工夫,通过"敬""主静""慎""诚"工夫的持守来呈现"独"本体至善,使道德本体与工夫融通合一。其理论以"慎独"为立学宗旨,统合传统道德本体与工夫,是对传统"慎独"学说的总结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张履祥,其易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求实践行精神。从总体而言,张履祥继承并整合了程颐、朱熹易学思想,重视《易》的象数占筮源头,但更强调《易》的天理内涵。他的解《易》思路,遵循的是"五经是四书注释"原则;在"体用一源"思维下,他突出了明体适用,但更多的是践用达体的路径。作为明清之际反思思潮的体现,张履祥从易学中寻找"天下国家兴亡治乱之机",又引出个人修养上"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朱震是两宋之际著名的易学家。其易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象数学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的理论,但同时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其易学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以体用论阐明太极,乃是易学的最高范畴。二是注重变易及其原理。从象数学的体例看,则表现出以"变"为主体内容,以卦变为基础统率易学相关体例的特点。三是以义理为归宿,表达了作为宋代易学家的人文情怀。朱震试图从理论上将象数易确定为易学之正统,这对于恢复两汉象数易学、推动宋以后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邵雍对其先天易学(或称先天学、先天象数学)的阐释是为推演先天而在的形上之理而展开,在此过程中,先天象数易学只是其表意的工具而不是其学术思想的全部.形式上,先天易学是邵雍通过一套阴阳消长模式构建起来的象数易学;而内容上,先天易学则是其借<易>阐发儒家的性命义理之学.邵雍在其易学思想的阐释中,力图构建一个贯穿于天地万物的最高法则--"先天"之道,而最终落脚点却是其儒学所主张的人事之用.因此,他对易学的阐释始终围绕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展开.  相似文献   

14.
易学心理思想的研究,应该从<周易>"心"范畴入手,认真辨析<易经>和<易传>中每一重要"心"范畴的心理学涵义,并给予肯要的阐释与疏解,这是研究易学心理学的基本进路,由此也可以解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话语系统的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道教易学是以<周易>卦爻象、卦数及历代易学中围绕着<周易>经、传及其阐释而出现的概念、命题等来对道教的信仰、教义思想进行解说的一种学术形式.道教易学主要为解决不同时期之道教教义、信仰中的人天关系问题而提出,并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道教易学形式,如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等.开展道教易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学术界探讨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塑造、现代文化精神塑造等问题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崔发展 《孔子研究》2012,(1):104-114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可以视作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在阐释学的视域下,这一命题或可细分为"实事求是者"(阐释主体)、"实事"(阐释对象)、"求"(阐释方法)与"是"(阐释目标)等几个方面。而其具体内容亦可简括为只要自己("实事求是者")从坚实的、客观的阐释对象("实事")出发,通过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阐释方法("求"),就能将客观的经文、经义或儒道("是")阐释或还原出来。通过尝试性地展开这一命题,它所内含的一系列问题也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7.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们就能看出,"大衍义"是连接王弼玄学中老学和易学的桥梁,它体现了王弼玄学的体用观念,为王弼思想由老学向易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太极"即"性"是张栻哲学的重要特点,这两个概念在他的学说中是同一层次的本体范畴。而张栻所以提出这个命题,可以从三个角度上理解:其一,"太极"而"形性之妙"以见其体用;其二,可能受到朱熹关联"太极"与"未发已发"进行思考的影响;其三,继承胡宏的性本论和对周敦颐的推重,"太极"则正是后者的重要概念。而张栻提出此命题并介绍给朱熹,应当在乾道三年朱熹会张栻于长沙之前。  相似文献   

19.
在王夫之以易学为根基所建立的思想体系中,《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成为其哲学建构的重要经学文本与理据。王夫之在天人关系的视域中对儒家所言的"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以此对以往的人性论进行判释、鉴别,继承和细化了宋儒从气化论、天道观和体用论等方面言"性"的传统,通过分析道、善、性之内涵与关系,来对人性的来源、本质、生成、善恶、异同等诸多问题展开分析,运用宇宙论和本体论两种思维方式,重点分析了"继"与"成"的逻辑内涵及相关延伸问题,为其独具特色的人性生成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江右王门聂双江、罗念庵的归寂、主静说,主张在未发上用功,先用收摄保聚功夫,使心体在未与外物发生感应前即潜在地具有廓然大公的性质。这样的功夫路径,必导致承认未发为一独立阶段,未发可脱离已发而独存。这不仅与宋明儒者作为基本出发点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说相矛盾,亦与王阳明“离了已发,未发又从何处求”的教训相左。与聂双江、罗念庵同时及以后的许多学者,虽对其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的动机皆首肯,但对其割裂已发未发、动与静、心与物的理论继漏,则痛切指摘,王时槐就是其中的一个。王时槐(1521-1605)字子植,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