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身份     
正我是受造物,我是天主的肖像。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创1:26-27)"我赞美你,因为我被造,惊奇深奥。"(咏139:14)我是子女。"我们借着耶稣基督获得义子的名分。"(弗1:5)"你们作子女的,要在主内听从你们的父母,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弗6:1)我是父母。"你们作父母的,不要惹你们的子女发怒,但要用主的规范和训诚教养他们。"(弗6:4)我是妻子。"你们作妻子的,应当服从自己的丈夫,如同服从主一样。"(弗5:22)"你们作妻子的……  相似文献   

2.
刘美纯 《天风》2016,(11):33-34
正《以弗所书》2章14节,保罗说:"因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终止了冤仇。"(和合本修订版)"因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希腊原文是αυτο(?)γαρεστιυηειρηυηημωυ,《和合本》译为"因他使我们和睦"(有小字或脚注说明: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  相似文献   

3.
彭圣洁 《天风》2004,(12):2-3
经文:路2:8-14早在二千多年前,神的独生子耶稣已为我们降临尘世。请听天使所报佳音:"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路2:10-12)是的,耶稣基督的降生,是一个大喜的信息。圣经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1:14)"神爱世人,甚至将  相似文献   

4.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5.
倪光道 《天风》2004,(6):26-26
我们所信的神是永生的神,耶稣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主所应许我们的就是永生,所以彼得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使徒信经》也明明宣告:"我信永生。"因此我们信主的人必须明白永生之道。先来思考两组经文。 第一组经文:"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5:13)"神哪,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24)"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提前6:12)  相似文献   

6.
圣言说:"你们不论做什么,在言语上或行为上,一切都应因主耶稣的名而做,借着他感谢天主圣父。"(哥3:17)我们的教会是耶稣的整体,是圣而至公的,从来是有着严格而和谐的条理,无论从心里、外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2)
正"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和合本)"我侪知万事沓来,无非益诸爱上帝者,即依其旨而见召也。"(罗8:28,文理译本)经文:罗8:28生命中总有遭遇挫折与失败的时候,每当事情不尽如人意,或身处逆境时,该如何看待与面对呢?逃避?伤感?自怨自艾?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卫的人生经历正是一个典型:"因为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都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一生没有违背耶和华一切所吩咐的。"(王  相似文献   

8.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句名言。然而以“人和”为立国之本的蜀国最先灭亡,以“地利”为保国之根的吴国随后灭亡.而以“天时”为国策的魏国却胜利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这也可以...  相似文献   

9.
正富强古语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箴言》曰:"丰富尊荣在我,恒久的财并公义也在我。"(箴8:18)牧者论:富裕华夏彰恩光,强国福民享美梦,祖国今朝新面貌,人人诚心愿承当。民主古语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清梁启超)  相似文献   

10.
<正>荀子"隆礼",但又"重法"。他往往将礼法并提,说:"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下引《荀子》只注篇名)"刑"也就是"法"1。他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就在于礼义和法制,"礼"和"法"是治国的最高原则。又说:"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至",极,使……成为最高。"至法",使法制高于一切。这是说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国家就会正常,就会太平。在"礼"与"法"的关系上,我们知道,"隆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礼治主义是荀子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1.
高建国 《天风》2008,(24):44-45
第一个题目称颂神已经讲完了。现在我们要讲第二个题目就是寻求神。"我曾寻求耶和华,他就应允我,救我脱离了一切的恐惧。"(4节)"少壮狮子还缺食忍饿;但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10节)  相似文献   

12.
不轻易发怒     
单渭祥 《天风》2004,(6):4-6
经文:箴19:11 最近有肢体问:"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荣美"(诗76:10)与"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20)是否矛盾?如果发怒能"成全神的荣美"那不是要鼓励大家多多发怒? 这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可以列举大量经文来证明神要我们"不轻易发怒"!除了刚才三处经文外,圣经又说:"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箴29:11)"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诗37:8)以及"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  相似文献   

13.
<正>经文:结11∶19;弗4∶17-24;路15∶22"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参弗4∶22-24)"新春",讲究一个"新"字。"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新造的人就是"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爱是上帝的属性,因为上帝就是爱(参约壹4:8、16)。上帝一切创造与救赎的行动都是基于他的爱。正如希伯来诗人所说:"耶和华……在他一切所做的都有慈爱。"(参诗145:17)"神啊,你的慈爱何其宝贵!世人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诗36:7)上帝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他对人的爱。  相似文献   

15.
我们之所以可以提出"道家式责任感"的说法,是因为在《老子》原文中渗透着对人类社会之秩序、状态的忧虑,体现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如老子观察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五十七章竹简本)"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相似文献   

16.
梅康钧 《天风》2006,(23):16-17
我们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不仅在不同宗教间,亦可在不同信仰之间,无论采用如何方式,这种以对话方式的相遇是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当我们在社会中,不同宗教间,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如果给予世界增添一点良善的话,那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这一切从宗教信仰角度而言是"神意",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则是"民意"。  相似文献   

17.
倪光道 《天风》2005,(3):26-27
有些弟兄姊妹总觉得生命之道太奥秘、太抽象,不容易听懂,也不容易遵行。其实,如今这真道的奥秘已经显明(参罗16:25-26;西1:26-27),不再抽象。约翰说:"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1:1)不言而喻,这是指道成肉身的基督,已经将看不见的神"表明出来"(约1:18)。所以,我们这些因信得着基督生命的人,也要"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6)。  相似文献   

18.
饶恕     
《天风》2020,(8)
正新约圣经中,耶稣和使徒保罗都有关于"饶恕"的教导。耶稣说:"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和合本2010)"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太18:35,和合本2010)"你们要饶恕人,就  相似文献   

19.
葛大威 《天风》2013,2(2):46-47
耶稣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参太12:49-50)"噔噔……噔噔……"车轮撞击铁轨的节奏似乎在为漫漫长夜计时,强硬的风从绿皮车厢的门缝中挤进来,车窗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荧光灯也仿佛打  相似文献   

20.
刘行 《天风》2005,(5):39-39
"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8)爱,从上帝而来,由心而发,爱不是无源之水,沙上建塔,口头文章。爱的源头是上帝,上帝就是爱,他的命令就是要我们彼此相爱。爱要诚实,最怕撒谎,最忌假冒为善。主耶稣说犹大:"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约13:18)与主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