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5,(6):1-1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涉及的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内涵丰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这一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坚持文化先行,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而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文化对草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亦有促进作用。河套文化通过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网络媒介等形式来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充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坚持文化先行,注重文化传播,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传播格局,提升文化的创新力、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上,穆斯林商人曾经为海上与陆路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往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在这条重新焕发活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伊斯兰教又将对区域文化合作、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带来哪些影响呢?为了从学术角度探讨这一系列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伊斯兰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社科院世宗所、欧亚所、亚非所、亚太所、考古所以及国家宗教局、中国伊协、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单位相关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共同研讨。宗教所副所长郑筱筠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副所长金泽研究员致辞。会议为期一天,分为"区域文化合作"、"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安全合作"三个议题。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不仅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而积极的支持。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共融共建、共同发展的文化遗产。一、伊斯兰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  相似文献   

5.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在经济与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了解西安的丝路精神和丝路文化,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与西安文化的影响力,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通过对调研内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强西安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经济互通的商业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文明之路,还是一条宗教传播的信仰之路。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要发挥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宗教的文化交流作用,这对于密切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民的关系、增进人类文明互鉴、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一带一路"的多重内涵与多种合作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业、文化与宗教交往的大动脉,凸现出中国作为陆上和海上大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共需互利"、"平等包容"、"和平精神"和"互学互鉴"。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文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是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商品贸易和生产技术交流之路,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人类精神世界的交流之路,是欧亚大陆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来看,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贸易利润容易造成丝路沿线国家的冲突;强大国家的和平相处是丝路畅通的重要保障;宗教文化传播方式对丝绸之路影响巨大。要重新焕发"丝绸之路"的活力,需要维护沿线国家政局的稳定和核心国家良好的政治关系,准确界定丝路沿线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宗教与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民间信仰转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文化自其发生之时起,就随着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传播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开放性、和平性、包容性等多个特点。妈祖文化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人员交流联系的重要载体。这无疑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与落实、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逐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基督教与"一带一路"有着极深的渊源。"丝绸之路"提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成为不同宗教传播和对话的媒介。中国基督教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大局,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一、发挥纽带作用古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呈现多宗教聚集、民族文化各异的特点。面对诸多的文化差异,需要经历求  相似文献   

11.
李鸿 《法音》2021,(2):19-2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时提出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中国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节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8月28-29日,由平凉市委宣传部主办,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泾川县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河北省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的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60篇。代表们分历史文化组和宗教文化组进行了四个场次的讨论,其中涉及"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当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世界上获得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从一国走向区域、走向世界,深入解读"一带一路"的内涵本质和世界意义很有必要。一、"一带一路"是历史记忆,也是中外重构的新时空说起"一带一路",自然会想到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有三条,即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要打通中亚、西亚、南亚、非洲和欧洲,把世界上  相似文献   

14.
"六祖革命"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而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六祖革命"具有重要的双重性的文化地理学之意义。这表现在六祖革命的起源是佛教自海上而来的东传,其流向也以东亚海上传播为主。由此,世界佛教的传播构成了以岭南为中心的文化交融的地理闭环,这一闭环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以"六祖革命"为起点,佛教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所形成的跨文化共同体意识,可以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文化交融与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16.
正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的有关论述中,多次提到宗教及宗教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沿线国家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56个国家。从"一带一路"与宗教的历史关系来看,延续约两千年之久的古代丝绸之路充满了宗教传播和交流的史实。一些国家还是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可以说,"一带一路"既是文明交流之路,也是宗教交流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真正共同体"构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在哲学立场、致思逻辑、价值取向等方面都高度契合。从哲学立场来看,二者都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在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做出的科学预测。从致思逻辑来看,二者的侧重点都在"共同"上,具有一种整体视野,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价值取向来看,二者都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首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共同体"在当代的具体重构,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推动实现"真正共同体"的一种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8.
"共生观"为中阿文明交往中的价值沟通奠定了坚实的共识基础。"以儒诠经"更成为中外文明史上一项独特的、合乎客观需求的创造,凸显出伊斯兰教义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间的"融合",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探到了一条适宜的道路;中阿民众在"丝绸之路"上和合共存上千年所凝结成的"丝路情"已积淀成"传统友谊",并形成互信的政治关系、互惠的经济关系与包容的人文关系等;如何在"丝路战略"框架下进一步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将是今后推进中阿文明交往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蒙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机遇,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内涵,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积淀丰厚的历史遗产和宗教文化,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石和人文资源。就中蒙两国间的人文交流而言,宗教文化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藏传佛教格鲁派为蒙古国的国教,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在今后的中蒙两国交流中,中国公共外交借助佛教文化能有效促进中蒙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丝绸之路"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地理交通,尤指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关丝绸贸易的一条穿越欧亚大陆的通道。这条道路犹如沙海上的行舟,把东西方文明连接在一起。从此,东西方在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广泛而持久的交融互通,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