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忠义  殷铭 《哲学动态》2007,(11):71-72
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海民族学院、青海佛学院、杭州佛学院、燕山大学等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三届因明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14~1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因明学者和宗教界人士70多人与会,其中藏传因明学者和藏传佛教的高僧50多人。有25位学者和高僧做了大会发言。与会者还参观了塔尔寺和隆务寺,考察了藏传佛教独特的辩经活动。一、关于汉藏因明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研究员指出,中国在因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里保存着大量印度因明的珍贵典籍,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汉传…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次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于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西藏等8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位藏汉因明学者回顾了建国40年来因明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交流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就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上,有学哲就藏传因明发展的特点等问题作  相似文献   

3.
因明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法式和规则,以及推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谬误。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天竺),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的逻辑(公元前四世纪)。从因明学的发展来看,可分古、新两大阶段。公元五(或六)世纪陈那以前的因明学属古因明系统,陈那以后的因明学属新因明系统。  相似文献   

4.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5.
张忠义 《法音》2007,(7):57-58
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杭州佛学院、燕山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佛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第三届因明学术研讨会,于6月14日至17日在西宁举行。与会代表70余人(其中藏传因明学者多达50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青海、西藏、四川、甘肃、内蒙古、  相似文献   

6.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近40位藏汉因明学者提交论著4部,论文16篇,译文3篇。与会者回顾了建国40年因明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国外因明研究情况;交流了近年来的科研新成果,并就一些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展开了争论;讨论了“八五”计划期间因明研究工作的设想。建国40年因明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刘培育说,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来国内共出版藏汉因明著作15种,其中学术著  相似文献   

7.
二月三日至四日,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因明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同志一致认为,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的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因明,即古印度思辑学,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公元七至十一世纪,印度近百部因明著作传入我国内地和西藏。至今,西藏所存的许多因明译本,在印度原文已失的情况下,已成为全世界罕见或仅见的珍贵文献。我国唐朝以来,汉、藏僧伍学者对因明进行翻译、注  相似文献   

8.
恰逢中印文化友好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逻辑学会、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燕山大学、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杭州佛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15~16日在中国杭州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蒙古等多个国家和中国大陆、港台地区的因明知名学者以及佛教界人士110人参加了会议。一、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研究的新进展(1)文献整理考证。沈剑英先生整理并研究了敦煌发现的净眼的两种因明写卷《略抄》和《后疏》,它对校勘《庄严疏》,印证《明灯抄》和《大疏抄》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龙 《法音》2012,(8):72
本刊讯7月15日,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杭州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八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暨虞愚先生贵州大学讲学七十周年纪念会"在贵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因明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贵州大学顺真教授主持会议,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封孝伦教授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封孝伦在开幕式上致辞并指出,在人类文化的古典时期,东西方已产生了逻辑学,因明学作为一个独特的逻辑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70年前虞愚先生在我校讲授因明学,今天我们在此举行研讨会,既是表达对已故的虞愚先生的纪念,又是展望未来,大家共同推动逻辑学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0.
《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是郑伟宏继《佛家逻辑通论》出版之后的又一力作。因明学是印度逻辑的主体,也是中国逻辑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因明学研究已成为国际逻辑研究潮流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对因明学的研究不但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古印度宗教文化的沃土,论辩之风的盛行,铸就了因明的论辩特质。无论是从佛家研制因明的动因来说,还是从佛家因明的研究内容来看,因明都不是逻辑的同义语,而是一种以日常论战为研究对象的对话理论。由于因明不过是佛家对于论辩学的一种别称,因而,借力于数学方法而建构起来的西方逻辑不可能是衡断因明得失的唯一标尺。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写唐三藏上“西天”,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而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唐三藏还是位逻辑学家,这就很少为人所知了。从历史来看,逻辑学有三大源流:印度的因明、中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唐三奘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正是与佛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印度古典逻辑——因明学。一、从“西天”取来因明之学  相似文献   

13.
梵学拾趣     
错把“比量”当“现量” 我国的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明学”源于印度形式逻辑,通常称为佛家逻辑。因明学有两个基本术语—“现量”和“比量”。它们的梵文原文分别是pratyaksa直接经验、感性认识、现量和anumana间接经验、理性认识、比量。一日,偶然翻阅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此书“前言”共有138页,洋洋一篇中国佛教译经史大观。在第20页上,我发现作者摆起一副像是因明学专家的架势,以贬抑的口吻,对7世纪印度逻辑天才法称论师的因明学说进行批评。然而,奇怪的是,他的批…  相似文献   

14.
印度佛家逻辑——因明学在我国的传播分成汉传和藏传两大支流。汉传因明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唐代,其代表为玄奘及其一大批传人。中国从此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汉传因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高潮发生在“五四”以后三十年。这一时期,按照中国逻辑史的发展特点,可以称为现代时期。现代因明研究的代表人物为吕澂和陈大齐。现代因明研究是汉传因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既继承了唐代《因明大疏》的优秀成果,也克服了它的某些缺陷和错误,在佛学知识论与因明、逻辑与因  相似文献   

15.
因明是印度佛教五明之一,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汉传和藏传因明,中国现代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以西方传统逻辑作为参照系,这种因明研究范式影响至今.依照文明平等原则,因明研究应该回到印度文化中,因明是佛教哲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概括出了相当完整和科学的逻辑学体系,成为形式逻辑(即传统逻辑)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功绩是提出了三段论,亚氏详尽地研究了三段论法,三段论在他的逻辑学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也是传统逻辑中最系统的部分。在古印变,研究有关推理,论证方法的学说是因明。因明是梵文heru-vidya(醯都费陀)的意译。“因”含有理由、原因的意思,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世亲以前的因明称之为古因明,以五支论式为其代表论式。到公元六世纪时,陈那以其独创的见解,完善和纯化了古因明,将五支论式改为三支论式,创立了新因明,陈那的因明思想是古代印度逻辑的一个高峰。亚氏三段论和陈那三支论式在推进逻辑的发展上各自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作为工具学  相似文献   

17.
张忠义  程树铭 《法音》2006,(7):46-47
本刊讯6月15日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逻辑学会、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燕山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由杭州佛学院、杭州宗教研究会承办的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1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杭州永福寺举行,在杭州佛学院院长光泉法师的主持下,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关领导先后讲话,因明专家巫白慧先生、因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培育先生、浙江省逻辑学会名誉会长陈宗明先生、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章长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孙晶先生也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8.
在玄奘大师(600-664年)圆寂1330年之际,由玄奘研究中心、长安佛教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并组织的玄类国际学术讨论会,于4月16日在玄类故里河南省偃师市开幕,4月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闭幕。来自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百多名佛学家和研究立类思想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玄类大师的生平事迹、弘法译经、撰述功业及其传播和发展了的唯识论、因明学等进行了探讨。其中,关于玄类对因明学的阐释等,引人注目。兹就与会者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综述如下。一、关于…  相似文献   

19.
韩廷杰 《法音》2009,(11):51-54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源头之一.是一门辩论术、逻辑和认识论三结合的学问.对于研究中国逻辑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印度逻辑史、敦煌学、论辩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但从明末到清末数百年间几乎成为绝学。  相似文献   

20.
因明学史研究目前仍是学术界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有以讹传讹之处。本文对因明学何时传入汉地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与因明学的关系、因明学在唐代佛道之争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