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2009年的年底,徒众如常法师为我举办了"一笔字书法展",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说起这个因缘,还是拜疾病所赐。我这一生一直与病为友,五十几年前,因为倡导影印大藏经,把腿子压坏了,医生说恐有锯断之虞。我当时心里想:失去双脚,正好可以专心写文章。后来,心脏出了问题,我也想,正好体会"人命在呼吸间"的可贵。四十多年前,我因过度的饥饿,罹患了糖  相似文献   

2.
沙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4-75
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浑简锋利、超然特立”的思想,“心物合一”“超然象外”的空灵境界,为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了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在审美理念,还是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上,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析禅宗音乐思想,并阐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禅宗追求梵我合一,万物混一,归于本心,并且标榜“识心见性,自成怫道”,可见“心”对于禅宗来说非常重要,心就是山河大地,心就是一切,心就是怫。从一些禅宗公案中,我也对禅宗里讲的“心”有了种种感悟。  相似文献   

5.
在惠能《坛经》中,"清净"或"净"是最常见的字词。惠能认为,人心先天就蕴含着佛教宣扬、追求的全部道理,本身是"清净"的;只是由于在后天的生活中惹上了种种"烦恼",包括对各种利益的追求,"众生"才未能涅槃成佛。只有泯灭一切利心,祛除一切畏惧,保持内心的"清净",才能"见真道"。禅宗的"清净"说,对唐末五代时期僧侣的行事作风有明显地影响。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现代"禅宗热"黄夏年编者按:本刊陆续收到一些来稿来函,提到一些涉及宗教问题的社会现象,有的还阐述了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观察与思考"专栏,择其要者加以选登。所谓的"禅宗热",历史上就已有之,如唐宋时代士大夫们曾经一度热衷...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1)
我在1988年本刊第12期上发表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一文中,对慧能“顿悟本心”的思想已经作了一些介绍。这里就禅宗“教外别传”的问题谈一点看法。对于禅宗的“教外别传”,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道教徒加以附会,往往认  相似文献   

8.
禅宗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绘画艺术能否表现人的"本来面目"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是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文字观在绘画领域中的反映。一派认为绘画艺术的"言"不能真正表达"本来面目"这个内在的"意",另一派认为绘画艺术仍不失为认识和把握"本来面目"的工具和途径。从时间上来讲,这场讨论上自中晚唐,下至明清,可谓旷日持久。虽然讨论的双方最终也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却深化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别是对绘画本体论、绘画创作论和绘画鉴赏论的认识,因而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沙欣 《中国宗教》2023,(7):74-75
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浑简锋利、超然特立”的思想,“心物合一”“超然象外”的空灵境界,为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了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在审美理念,还是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上,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析禅宗音乐思想,并阐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佛教进入中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几代学者对此进行探寻,使这一"大事因缘"逐渐被破解,中国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明晰。陈允吉教授采用实证和思辨高度统一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论域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其论著学殖深厚,思理深刻,卓有创见,对破解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大事因缘",厥功甚巨。  相似文献   

11.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佛学史家一般将禅宗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以五祖弘忍为分界点,此前为预备阶段,其后为发展阶段。如此划分,笔者认为过于笼统,也欠确切,客观上低估甚至抹煞了五祖弘忍之前的列位祖师及他们在中国禅宗史上的伟大贡献。因此,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有再研究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佛教禅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艺术有强烈的影响。禅艺合流作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事实,其内在理论基础正是“妙悟”。它使中国艺术最终出现“诗书画禅”一体化的美学格局,呈现出一派幽深清远、平和冲淡的空灵诗境。作为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妙悟”的本意是对神秘佛理的直觉领悟,从美学上看“妙悟”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具有意义追求、非逻辑性、瞬间性和非文字性四重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光景”是佛教和宋明儒学的工夫实践中值得重视的工夫阶段和心灵景象。本文以儒佛比较的视域,探讨不同论域中的光景义理与实践问题。禅宗中的浅层光景属于未离前六识的昭灵禅,深层光景属于破除第六识的明心禅。彻底打破光景,方能离识见性。在宋明理学中,朱子对光景的批判具有中肯之论,他全然否定光景的原因在于,主敬穷理的工夫进路难以与立根心体的工夫方式及体认内容相应。阳明学的光景说按体认层次分为三种:情识冒认的感性心态、心体初步呈现的“光景”、静中深层心体呈露的“端倪”。本文尝试阐述后两者的内涵、正面意义及局限,以期厘清学术史上对光景说的含混解释。  相似文献   

14.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15.
“道’与“心’分别是道家与禅宗两文化的中心范畴,比较两者的同异性,揭示其内在联系,分析其理论得失,这对深入了解两者的思想旨趣或许不无神益。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揭示“道”与“心”在主要特性上的同异性而不全面论及其基本内涵。一、道家之“道”与禅宗之“。乙”的共通性(-)从“道”的自然无为性到禅宗“心”的自然自由性‘咱然”、“无为”之词均创立于道家,首见于《老子入它们是作为释解“道”的属性的范畴而出现的。老子之“道”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其一,道性自然。这是说“道”的根本特性即表现为自然本然性。《老子》二十…  相似文献   

16.
“禅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丁四新为了推进禅宗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加强世界与中国禅学的交流,探讨禅学的现代意义,由武汉大学、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佛教协会、《禅学研究》编辑部和黄梅县政...  相似文献   

17.
正素仁格之素仁指海幢寺方丈素仁和尚,格指其盆景风格。素仁和尚之盆景,因其风格迥异流俗、独树一帜且极富禅意,对中国盆景艺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后人遂以其名字为其盆景命名,雅称素仁格。素仁格虽形简但意足,虽意淡却有味,空而不虚,寂而不枯,气质高古,意境空灵,充分表达了禅者清净洒脱的气质和风貌。盆景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展示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它起源于中国,最早是由盆栽发展而来。盆景移自然之象至寸方之地,达到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华严宗与禅宗的理论反映了较高的中国化思想,其中将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引入到中国佛教宗派思想之中。就学理而言,“体用”被作为基本范畴之一,对各宗派的哲学理论及修持理论建构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派思想体系中,又凸显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禅宗在中国禅宗文化中地位独特:6座禅宗祖庭,黄梅独占两座,千年古刹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在黄梅的西山和东山;禅宗6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而在禅学上农禅并重、顿悟等理念的创  相似文献   

20.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它贴近生活,具有通俗性、口语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谚语的流行及传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谚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口头;除此之外,它还常常见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中。唐宋禅宗语录是同时代最口语化的文献之一。禅宗著作的口语化特点为谚语的使用提供了必要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