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凯 《法音》2008,(2):6-11
中国佛学的创造转化,是基于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尤其是通过对一些主要经论的诠释,消化、融合印度佛教,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了《法华经》、《般若经》、《中论》等大乘经论;接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11)
正一、五种相承佛教传入中国当为公元一世纪前后,兴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其后,中国十分盛行由印度传入的汉译佛教经典。出身于西域龟兹地区的鸠摩罗什(344-413)被迎入长安,先后汉译了天台所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大般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此外,还汉译了《中论》、《大智度论》等中观教派的论著,被誉为伟大的译经家。至今,其译经旧  相似文献   

3.
鸠摩罗什是东晋十六国时代的著名佛经翻译家,大乘佛教观学派哲学家。鸠摩罗什一生的业绩主要有二项:一是翻译佛典,二是培养弟子。鸠摩罗什翻译佛典的数量,现存为39部,313卷。译本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大乘佛教经、论、律的多方面内容。鸠摩罗什的翻译佛经水平也是上乘的,这主要表现在译本的内容和文体两个方面。他在新译中准确地体现了大乘的缘起性空思想,纠正了旧译的缺陷,廓清了长期来人们对般苦思想的异解、争论。在翻译的文体上,鸠摩罗什也一变以前的朴拙古风,运用达意的译法,文词典丽昂畅,易于理解。鸠摩罗什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僧睿所撰<大品经序>介绍了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些情况,指出鸠摩罗什译出此经后在翻译<大智度论>的过程中继续修改此经,并以9对词语为例谈及鸠摩罗什翻译及修订此经时所作的语言创新.但是,僧睿<大品经序>的记载同今存相关汉文佛典的实际用语并不完全一致,它同僧祐<出三藏记集>的相关记载也有出入.调查表明,同为鸠摩罗什主译而成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部分用语彼此有别,今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可能并非鸠摩罗什心目中的最后定稿;诸多材料显示,今存汉译佛典和中土佛教撰述都有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失真.  相似文献   

5.
王孺童 《法音》2008,(2):12-1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在中国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乘经典。本经最早之汉译本,为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译出*。除此译本之外,于今还存有五种汉译本:一、北魏菩提流支所译之  相似文献   

6.
覃江 《宗教学研究》2012,(2):139-144
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庐山慧远对大乘般若实相的理解是一种实在的法性论。本文通过对《大乘大义章》中庐山慧远本体论思路的梳理,以及鸠摩罗什对其思想的批评,展示了本体论思路与实相论思路的各种歧异,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本体论执着诸法有一个实在的体性,从实在论的角度做出或有或无的独断。般若实相论否定有任何实在法性,实相是远离有无两边的中道。但是罗什的这个重要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却都很少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7.
宏度 《法音》2008,(5):7-10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的〈习应品〉第三之一和〈劝持品〉第三十四中,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12)
<正>《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佛教典籍中影响巨大、传播很广,是各个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部经典。姜南指出,《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该经传入中土后,凡经八译,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译本共有三种,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10卷27品(286年译出,收录于T09,NO.263);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7卷28品  相似文献   

9.
书讯     
奚亚男 《世界宗教研究》2015,(3):114+145+157
大智度论校勘(上、下册)[古印度]龙树菩萨著/鸠摩罗什译/弘学校勘/2014年6月出版/398.00元/ISBN 978-7-5097-5834一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智度论校勘》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罗什译本中,最初的34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  相似文献   

10.
丰子翔 《法音》2022,(2):16-22
<正>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妙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要籍。鸠摩罗什的中译本因为“深会经旨”[1]、文笔流畅,一经译出,便被广泛传播。[2]上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东晋以来的佛经写卷,其中《妙法华经》总数约有五千件,是所有佛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3],而有关法华一经的注释之作,也已达134件[4]。这些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不但佐证了传世典籍中对于《妙法华经》以及其他法华著作重要地位的记载,还提供了大量的新文本,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2,(2)
《心经》是一部《大般若经》的提纲,又是这部经的总结,文约义赅,为佛家讲说、诵读最广的一部经。因此,它的译本也比较多,现在知道的就有十三种,常见的有以下七种;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相似文献   

12.
诃梨跋摩所作之《成实论》由鸠摩罗什翻译至中国后,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一度形成以研习此论为主的成实师。此论最独特的思想之一即为针对修行的不同次第与方法,提出“灭三心”的主张。本文主要分析这一观念在《成实论》中的具体表述,对比与有部及大乘的不同观点,探讨由此引发的对于空观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吴丹 《法音》2009,(1):12-15
东晋时期,长安和庐山是我国两大佛教中心,鸠摩罗什和慧远分别是当时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佛教巨子。慧远和鸠摩罗什保持联系十多年,使南北两地佛教学术频繁交流,这不仅直接推动了当时佛教的流传,而且对于尔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学派和宗派的形成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乘大义章》正是鸠摩罗什和慧远这两位大师关于大乘要义的多次书面讨论的结集,而其中慧远和罗什关于"法身"问题讨论几乎占了全文的一半篇幅。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考─—鸠摩罗什译本的特征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院院长中村元一、鸠摩罗什的思想特征──《维摩经》汉译方法考证(一)序言众所周知,鸠摩罗什在汉译佛教经典时,并未忠实地翻译了原文,或是大篇幅地改本文之二、三部分,基本按原文发表,未核对原经...  相似文献   

15.
释佛慧 《佛教文化》2013,(5):124-125
《普门品》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除此之外,还有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阔那崛多翻译的《添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龟兹和焉耆曾起过中介作用。鸠摩罗什前,龟兹佛教已进入前期鼎盛,此时统治龟兹的是小乘律。鸠摩罗什学问由小乘转为大乘,是其一生极为重要的关头,这期间,龟兹戒律也转为大乘,此为罗什影响所致。在说服其师归依大乘后,罗什渐“道流西域,名被东国”。鸠摩罗什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依然兴盛,只是龟兹已渐转为小乘律天下了。鸠摩罗什曾非常向往中原,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大乘大义章》析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杜继文鸠摩罗什与慧远的友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佳话。陆澄撰《法论目录》,列二人就佛教义理的问答18项,后人略作调整,辑为《大乘大义章》①一般认为,这是罗什与慧远辨析名相、证解微义之作,不能由此显示佛法...  相似文献   

18.
僧肇之学 ,远承印度高僧龙树中观之论 ,吸纳老、庄、玄学 ,精阐大乘中观般若学之旨 ,被鸠摩罗什誉为“解空第一者” ,僧肇因而成为印度佛学中国化的关键人物。今据《肇论》(下引只注篇名 ) ,对其般若学再做探讨 ,欢迎方家匡正。一、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不真空论”非有非无 ,非真非俗 ,不落两边 ,想入“非非” ,诸如此类否定性思维方法 ,是僧肇般若学阐发大乘空义的根本特色。《不真空论》开宗明义云 :“夫至虚无生者 ,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 ,有物之宗极也。自非圣明特达 ,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 ?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 ,穷所不能滞 ;极耳目…  相似文献   

19.
文殊既是大乘经的结集者之一,又是大乘般若经的授持者。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文殊般若经》是以文殊为主人公所说般若波罗蜜的经典。《文殊般若经》的传译是随着东汉灵帝时,竺法朔译出的《道行般若》1卷和支娄迦谶译出《道行品经》10卷始传我国,并开始了对小品《道行般若经》的研究讲说。到西晋竺法护和姚秦鸠摩罗什的传译,又大大推进了对般若性空思想研究的纵深发展,尤其是对文殊思想的揭示及其信仰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还对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出六十《华严经》中文殊菩萨道场清凉山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南朝梁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译出的《文殊般若经》深刻揭示了文殊般若思想的特色,完善了般若学内涵,而且对文殊道场和文殊信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殊般若经》主要思想是缘起性空,般若、深般若、甚深般若、究竟般若波罗蜜。  相似文献   

20.
圣凯 《法音》2002,(7):3-7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3、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所依译本即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犤2犦。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说: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尔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