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5,(6):4-5
今天是汉传佛教的佛诞节,又正值藏传佛教的萨嘎达瓦节期间,5月3日是南传佛教的卫塞节。在这善妙吉祥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谨向全国佛教四众弟子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青年时期,悉达多太子深受生老病死之苦的触动,毅然放弃了王宫荣华富贵的生活,剃发出家成为一名追求解脱的修行者。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早创建于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在世活了80岁。早期佛教着重理论,而不重视偶像崇拜,故不雕塑佛像。佛教最初崇拜释迦牟尼为佛,而只是把他作为教主。当时人们礼拜的具体对象是纪念佛的菩提树、法轮和浮图。自从佛教僧侣传教活动开始以后,才开始把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5)
<正>进入五月,全世界三大语系佛教陆续进入了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圣诞的节日氛围之中。2641年前的一天,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印度北部的兰毗尼园。经典记载,佛陀降生时,园中百花齐放,天空出现九条龙,由龙口吐出香水为婴儿沐浴。悉达多太子诞生不久,就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每走一步,足下生出一朵莲花。并且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因此,佛陀圆寂后,广大佛教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6,(5)
正(2016年5月14日北京龙泉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仁:按照汉语系佛教的传统,今天是释迦牟尼佛圣诞纪念日,全世界汉语系佛教道场都会举行各种喜庆的活动,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恩。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龙泉寺庄严举行庆祝佛诞节活动,各界嘉宾和首都佛教四众弟子欢聚一堂,以净水香花沐浴悉达多太子圣像,以佛法甘霖涤除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祈福》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蓝毗尼花园,佛教创始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在这里诞生。公元纪前后,佛教传入巾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悲智双运和济世利生的精神,成  相似文献   

7.
一、提婆达多被称为空前绝后之“极恶人”的提婆达多,出生于印度东北部的比哈罗州。据佛传记载,他与释尊有姻亲关系,是释尊之父净饭王的弟弟甘露饭王的儿子,与释尊的侍者阿难为兄弟,因而也是释尊的堂弟。传说提婆达多从小就聪明伶利,武艺高强,甚至说他想与释尊争夺后来成为悉达多太子之妻的耶榆陀罗公主。不过从他们两人的年龄大小来看,颇为可疑,因为提婆达多实际上要比释尊小三十岁左右。提婆达多之加入释尊教团,是在释尊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18,(10):56-56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相似文献   

9.
国内动态     
《茉莉花》曲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最近,经过专家们的论证,认定风靡大江南北的著名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起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编导们在一次欣赏五台山佛教音乐时,偶然发现五台山藏传佛教音乐中的《八段锦》曲调酷似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观摩演奏后,认为《茉莉花》曲调是颂扬茉莉花的,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而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五台山的佛教则是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的。从此茉莉…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11.
《华严经》第五十一卷记载说,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了七天七夜,思考人生的哲理,在第七天清晨,看到了东方的启明星,大彻大悟,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意思是说,所有的生命,都有觉悟者的智慧德行相状,都原本纯净无染。但是由于有了妄想颠倒执着,而迷失在红尘,不能回到初心。  相似文献   

12.
谭世宝 《法音》2007,(8):25-32,33
一、悉昙文字及悉昙学的源流与传播简介 “悉昙去声”是古印度佛教化的文字学名称“烈督(拉丁文正确转写应为Siddhām)”的标准汉文对音转写,通常简称“悉昙”而省略了“去声”的拼音法的标注而意译为“成就”、“成就吉祥”。由于佛教是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本原则上,并作公开的普世传播的世界宗教,以反对维护不平等的印度种姓制度的印度婆罗门教.  相似文献   

13.
佛教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激  郑草风  肖永明 《法音》2005,(1):21-26
在东方美术范围内,佛教美术实占主要之地位。故欲鉴赏东方美术者,必须对佛教美术先有相当之理解。今就其起源、流变、传播、特质及价值,作一简要之阐述,以备参考。佛教美术之起源佛教于二千五百余年前发生于印度,当时印度思想界百家竞起,但有一共同目标,即趋向于“人生的究竟”之寻究。因印度地处亚热带,万物发育至速,生灭无常,触处可感,故易有解脱——即超越现世的思想之发生。此类思想不外两种归趣:一、乐观者主纵欲,二、悲观者主苦行,但均违背人性。时有释迦族悉达多(一切义成之意)主张不偏著苦乐之中道,其后悟道,称为佛陀(觉者),亦曰释…  相似文献   

14.
佛祖悉达多·乔达摩生于公元前463年的古印度北部加毗罗卫国,逝世于公元前383年。他三十五岁时悟道成佛,后在印度传教,足迹遍及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释迎牟尼圆寂后他的言论被整理为佛经。他的遗体火化而留有很多“舍利”受到众多佛教徒的瞻礼。一、关于佛舍利舍利,又称舍利子,意为身骨,为梵文音译。佛舍利特指释迎牟尼火葬后遗存的固体物质。佛教经典把佛舍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法身舍利,即释边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另一类为生身舍利,即释迦牟尼火葬后的遗留固体物。生身舍利又可分为三小类,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  相似文献   

15.
谭世宝 《法音》2007,(8):25-33
一、悉昙文字及悉昙学的源流与传播简介"悉昙去声"是古印度佛教化的文字学名称"(拉丁文正确转写应为  相似文献   

16.
汪斌 《中国宗教》2022,(4):66-67
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音乐,抛弃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更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借鉴中国音乐理论技术,形成了梵音、华音、梵华相融等多元的音乐文化现象,彰显了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从“源”上说,抛弃了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从“流”上而言,将“悉昙”或“声明”改为“梵呗”。  相似文献   

17.
古印度国曾有个光照千古的人物——阿育王。历史上他用非凡的武力灭掉了印度半岛几十个国家,建立起强;仁的孔雀王朝,由于杀伐纷争太多,世人称他“魔鬼阿育”。后来他幡然醒悟,痛悔不已,转向大力宣扬佛教,治国治人心,成为继悉达多·乔达摩之后又一佛教领袖,他的心路历程是善的消失与回归,为善和恶的两极划了个大大的圆。 传说古老的摩揭陀老国王要逊位了。大典中,他将跟随自己戎马半生的神剑扔到了溪潭里。八岁的小阿育跑过去捡起来说:“爷爷,你要走了,但这剑留给我吧。” 爷爷语气沉重地说:“这不是  相似文献   

18.
佛诞节     
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其生卒年代,南传与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论”,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  相似文献   

19.
龙喜记     
《龙喜记》的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印度佛教典籍《本生经》,此剧类似人们所熟知的“摩诃萨王子舍身饲虎”、“尸毗王舍身救鸽”等佛经殉难故事,热情讴歌了云乘王子舍身救龙的英雄壮举。属于古印度盛行的“陀卢吒迦”即“英雄喜剧”类型文体。《龙喜记》讲述的是诗明国玄明的云乘太子和弄臣阿低离有一次结伴去悉陀国的摩罗那耶森林,寻找一处幽静的隐居之地,忽听远处飘来一阵阵优美的箜篌声与歌唱声。他们循声而去,在森林深处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宙宇,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与侍女正在弹琴吟唱与供奉女神。云乘太子在神庙的隐蔽处,倾听到这位女…  相似文献   

20.
谈谈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由当时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舍王位出家修证悟道后于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 ,由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弘扬 ,佛光法乳即遍流世界 ,佛教遂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两汉之际的事。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频仍 ,各种文化思潮易于传播。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文化、思想领域等诸多方面都给古老文明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东西 ,给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典籍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如何把这样多的“天书”介绍给中国的信徒 ,这是摆在有志于佛教译经事业的诸大德高僧面前的一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