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如来"和"藏"义的词义研究是印顺的如来藏思想的基础。印顺认为,"如来"一词最初是"仭tman"的异名,但由佛教摄入缘起空义;而"藏"义以"依止义"为核心,是佛教缘起因果的一种表述。  相似文献   

2.
吴梦 《法音》2020,(3):34-38
佛教,是一个注重生命解脱实践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思想和教义针对的是众生正在面临的苦难,研究的是生命及其感受的本质,解决的是众生如何能够得到解脱的问题。原始佛教是一个立足于众生解脱的宗教,主要思想内容包括"四谛""缘起""无常""无我"和"涅槃"等学说,其研究对象是众生的"苦"的问题,目的是令众生脱离痛苦而达到解脱。原始佛教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众生的痛苦及其解脱而展开的,其缘起说也是如此。[1]缘起思想是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石,是佛教思想的理论源泉和根基。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8)
正一、引言佛教~[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之一,佛教对人的认识也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本文以佛教各派皆认同的"缘起性空"为理论参照,对佛教"人"之建构进行探讨。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为万法起灭之根本法则。"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当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因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1,(11)
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是一切哲学、宗教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佛教的物质观是缘起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假聚,缘合则生,缘散则灭,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当这种缘起的观念和“无我”的思想相结合,便形成了佛教思想最显明的特色,也成为佛教思想与其它一切宗教、哲学相区别的标志。斯里兰卡鲁达纳长老《佛教的物质观》一文以科学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无我”的缘起观。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时代其他文明纷纷以某种永恒的终极实在为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佛教倡导"缘起性空",两千多年后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扭转西方哲学物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克服虚无主义而寻求关于"无"的思想。由此,海德格尔哲学与佛教思想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共鸣"。  相似文献   

6.
佛教认为整个宇宙人生都是因缘结合的缘起现象,宇宙人生和缘起现象的真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就要从缘起的现象上作出判断。因此,佛教十分重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进而形成了缘起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它阐述了佛教对于生命的构成和本质的看法,由此,佛教建立了消除我、法二执而回归生命本原的解脱之道。在佛教历史上,缘起论经历了业感  相似文献   

8.
原始佛教"空"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空"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空不二的思想,将佛教空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在其哲学体系中较为复杂。佛教最早的经典四《阿含经》中,对“缘起”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释迦牟尼生前没有著作,其思想是由弟子们凭记忆流传下来的,因口耳相传便免不了流传者以己意而有所增改,所以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我们认为,四《阿含经》中的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众生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类:“因缘和合缘起”说,“  相似文献   

10.
<正> 佛教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慈悲思想,如佛教的"缘起理论,,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告诉我们有情正报的身心不能离开依报世界。 "慈悲"教义告诫人们要保护动物和植物,当然更要怜悯与自己同类的人。我们从慈善观念的历史渊源出发,来探讨佛教的慈悲理论及及其,是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佛法沉思录之四──佛教缘起哲学统观胡晓光缘起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石,若通达缘起法义,即见佛教真实本义。以往讲缘起法者,多是将经论中的各种缘起名目罗列一起,一一地对名相进行诠解,这只是为了对缘起法的知识统观介绍,笔者亦曾撰此类文章。本文则依哲学方法对...  相似文献   

12.
宣隆佛 《法音》2004,(11):42-47
一、“缘起”“无自性”“空”外教靠全能的神来救助自己,“信即得救”,而佛教重视自力修为,不靠外力恩赐,追求的是“智慧得解脱”。此所以佛教深邃的理论与外教迥异。佛教理论的基础是缘起论,佛经中对“缘起”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  相似文献   

13.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理证佛教最注重业果缘起之说,因业果缘起是佛教哲学最中心的“基本理论。所谓“缘起”,就是众缘生法。缘,即是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故《瑜伽论》说:“因义是缘起义”;任...  相似文献   

15.
"空有之争"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为了呈现佛教缘起论的根本义,也是为了揭示佛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或世界的终极意义与本质,从而为佛教的解脱信仰提供理论基础。空有之争在近现代佛学研究中备受关注,成为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空有之争有其历史渊源,在印度佛教时期,它主要作为对佛教根本义的彰显与深化,具有强烈的宗教和宗派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文化圆融思维的影响,通过调和空有之争,既拓展了传统佛教的缘起论,也在中国文化中挺立了佛教自身的特质,开出了与儒、道并列的哲学新路向,使空有之争具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到近现代,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背景下,对佛教空有之争研究的三种思路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论争,都具有通过探究佛教根本义以凸显佛教特有价值以参与社会文化转型的意义,并为近现代佛教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哲学理论、学术基础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哲学和佛教哲学具有一定的相似处。海德格尔哲学把存在解释为显隐二重性。存在是"使……显现",但是自身不显现。存在只能以间接的方式例如此在的领会、时间、语言、历史等来显现。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是显现,性空是不显现的。本文重点分析了小乘佛教的十二缘起论、大乘中观宗和如来藏系的缘起性空论。最后,本文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海德格尔哲学和佛教哲学的相似性只是术语上的,两者在实质性的性质和目的方面是不同的。佛教是一种人生哲学,追求的是人生的完善和幸福。海德格尔哲学则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哲学,其目的是克服现代性的弊端,为欧洲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8.
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观音感应初探宋道发提起观音菩萨,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每当灾难临头,陷于绝境,于无可奈何之际,便会想起求这位大菩萨保佑,且多有应验,这就是观音感应。其在佛教的感应现象中为数甚多,在佛教中的作用也甚大。本文...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6)
<正>佛教依真、俗二谛度化众生。所谓真谛,即世界的本质,诸法之实相,诸佛所证悟开示的"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之理;所谓俗谛,即世俗人公认的世间真理,或说自然与社会等现象界的规律、法则。世间法是缘起的,佛教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认为俗谛是相对性真理,处于烦恼、生死之中,而要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就必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彻底打破我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