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它自身的全部历史所证实,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教智慧启发众生、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4,(12)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佛教已传遍世界各地。佛教不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同时也因其中道、慈悲、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赢得世界广泛的尊重。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佛教教团对内要求"六和敬",对外主张非暴力。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世界传播史上,从未因自身原因和传教而发动战争,相反,佛陀和历代祖师在延缓、消弭战争或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和谐社会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佛教是一个重视文化交流、以  相似文献   

3.
圣辉 《法音》2002,(11):3-4
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佛陀就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佛教是一个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伟大宗教。两千五百多年来,我们每一个佛陀的弟子严格地遵循、实践了这种慈悲的精神与和平的思想,使得佛教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在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战争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染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的。佛教挥举的武器只是一把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那便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痴”。因而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上,佛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成是和…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为纪念佛陀诞辰,传承佛教优良传统,弘扬佛教慈悲、智慧的理念,传递佛陀圆融、中道、无我的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人类福祉,2023年5月26日(佛历二五六七年,农历四月初八),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广济寺举办佛诞节庆祝活动。同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贺信,向全国佛教界致以节日祝贺。贺信中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2,(10):22-24
佛教是富有慈悲与智慧精神的宗教,佛教徒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切实践行着佛陀悲智双运的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尤其是六祖慧能大师以他对佛法独到的理解和一生的行持,继承和发扬了佛教慈悲与智慧的普世价值,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广东是六祖禅宗文化的发源  相似文献   

6.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7.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8.
学诚 《法音》2007,(10):7-9
两千多年来,佛教以慈悲和平的精神、利济天下的情怀,在向世界各国传播过程中,为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和睦,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当今世界,尽管局部地区动荡不安、冲突不断,各种恐怖主义事件时有发生,然而从大的方面来看,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在这种形势下,佛教徒有责任继续秉持慈悲和平的精神,与一切坚持正义和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一道,为世界和平、人民安乐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身振 《法音》2009,(10):11-13
正佛教倡导和平,更以慈悲救世的行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慈悲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  相似文献   

10.
正(三)以多种方式展开的中国佛教和平行动在"中宗和"的引领指导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团结努力下,近十几年来,中国佛教不断将和谐和平精神与"心文化"智慧资源转化为促进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亚洲与和平世界的现实行动。在各种国际和平会议上发出了中国佛教的响亮声音,有急有难的地方留下了中国佛教慈善援助的身影。伴随中国佛教的和平行动,我也将自己的足迹和生命融入了更广大人群的生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10)
<正>自1995年第一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开启了中韩日佛教交流新篇章。时至今日,成功召开第二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首尔大会,三国佛教界代表继承和发扬"友好、合作、和平"的主旨,向三国人民传达祈愿世界和平的心声。本次首尔大会,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也是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加深友谊、深入交流、团结合作、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机。期间,三国佛教界代表在首尔奉恩寺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虔诚祈愿佛陀慈悲加被人类"地球村",让在反目对立、暴力战争、贫困疾病、天灾人祸中受苦受难的人们得到健康幸福、和平安宁。  相似文献   

12.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值此金秋时节,我很荣幸参加第二届中美加佛教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觉悟在人间"。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观音菩萨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当下,我们倡导佛教众生平等、慈悲圆融、中道和平的理念,弘扬观音精神,践行观音信仰,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甘露,化解人类生存与道德信仰的危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可谓责无旁贷,迫在眉睫。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相似文献   

13.
学诚 《法音》2014,(6):8-9
正佛教思想以其对世界规律的智慧和深刻洞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以慈悲和平的精神倡导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在当前形势下,佛教思想对抵御宗教极端主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宗教极端主义是极端主义盗用宗教旗号,对宗教教义进行歪曲和偏激的阐释,用绝对化的观点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教派之间、宗教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但由于它以宗教形式和宗教语言来包装,对一些普  相似文献   

14.
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试就人间佛教思想体系问题作些探索。一、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学佛从何处下手,怎样才能成佛,这是佛教理论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智慧、慈悲。佛为福慧两足尊,是智慧与慈悲的高度体现。唯有修福修慧,才能成佛。  相似文献   

15.
三亚共识     
《法音》2005,(5)
2005年4月23日,在象征慈悲、智慧、和合的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即将开光之际,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诸位长老、大德、居士、学者200余人,汇集于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共叙中华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之法谊,共商筹办“世界佛教论坛”之大计,达成如下共识:一、共同弘扬佛教缘起、智慧、和平的根本理念;共同践行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慈航普渡的崇高精神;共同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为当今这个不安宁的世界,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二、共同发挥两岸四地佛…  相似文献   

16.
本性 《法音》1996,(12)
如何实践慈悲法门本性慈悲和智慧,如同飞鸟的双翼,承托起整个佛教。为此,中国佛教徒最为崇敬的四大菩萨中,我对观音和文殊印象最为深刻,因为他们分别表征慈悲和智慧。这里,我暂不谈智慧,只谈谈如何去实践慈悲法门。“慈悲,就是要你们去爱这世界一切众生:朋友、亲...  相似文献   

17.
<正> 佛教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慈悲思想,如佛教的"缘起理论,,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告诉我们有情正报的身心不能离开依报世界。 "慈悲"教义告诫人们要保护动物和植物,当然更要怜悯与自己同类的人。我们从慈善观念的历史渊源出发,来探讨佛教的慈悲理论及及其,是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摘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方立天在《文史哲》2004年第4期撰写文章,认为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精神,构成佛教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首先,佛教的慈悲理念是奠立在佛教世界观——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的。其次,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才能产生“与乐祓苦”的践行和作用。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以普度众生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伟大理想。中国佛教极度推崇慈悲精神。第三,随着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佛教越来…  相似文献   

19.
正韩国、中国、日本三国的佛教代表团于佛历2558(2014)年11月18日至19日在韩国举办"第十七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大会以"佛教思想的和平实践"为主题举行国际学术演讲会,是以各国的和平思想和实践事例为中心,彰显祖师大德智慧,确认实践和平共存重要性的盛会。今天,韩国、中国、日本的佛弟子在佛前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共同祈愿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1,(1)
中国佛教有五大菩萨受到普遍地崇敬。这五大菩萨是: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重智慧的精神;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重慈悲的精神;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了佛教重誓愿的精神;弥勒菩萨候补佛位,是未来佛,体现了众生皆可成佛的现实可能性。《佛教的五大菩萨》一文,是明旸大和尚所撰《佛法概要》中的一章,本刊将分五期转载,广大读者当可藉著文字般若的激发,深入了解五大菩萨各自的殊胜法门和度生因缘,策励上求下化的愿力,圆满无上菩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