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深深扎根在华夏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尊道贵德,它是东方智慧的根源;它是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的宗教;是世界上最珍爱生命及最尊重女性的宗教。道教倡导少私寡欲、志气淳和、见素抱朴的心境,无为而治、宁静祥和的社会观,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  相似文献   

2.
<正> 2004至2008年,笔者曾多次对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宗教舞蹈羌姆、以及民间和藏戏舞蹈等作了不同程度的田野考察。本文即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舞蹈艺术等理论与文献材料,并就拉卜楞寺羌姆舞蹈的起源、种类、表演形式、传承方式、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与藏族文化的关系做一系统、全面的分析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于甘肃临潭,其成员以回族为主,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区。因该教派主张"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而被称为"汉学派"。本文以西道堂为其创始人马启西举行的百年"尔麦里"仪式入手,从宗教组织与国家的互动、宗教精英群体的作用及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伊斯兰教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从轩辕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修仙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临世"立道",再到两汉时期道文化大兴,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立教",再经过历代如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高道祖师的改革创新,并与儒家、佛教等文化相互交融借鉴,不断吸取各个时代先进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鹭 《中国宗教》2020,(3):74-75
探索礼俗音乐中的宗教文化,是对中国宗教的"弥散性"特点的一个阐释,它在音乐的层面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教通过各种礼俗形式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礼俗,泛指婚丧、嫁娶、祭祀、交往等的礼节,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俗活动紧密结合的音乐,即称为"礼俗音乐"。  相似文献   

6.
2003年11月19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一曲悠扬清凉的佛音,把无数观众带进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殊胜庄严的境界,同时,也拉开了首届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的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同时得到了北京佛乐团、拉卜楞寺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苏州道乐团、白云观道乐团和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的热情响应。演出共分三场:第一场由祖国内地的宗教艺术家们联袂演出。第二场和第三场由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演出。这次活动由海峡两岸六个佛教、道教音乐团体共…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宗教音乐家麦柯曾说,音乐不是宗教的装饰,而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事实上,在宗教活动中,歌唱和吟诵是激励人心的重要媒介,是传递宗教理念的有效途径。宗教康塔塔是宗教音乐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以此为研究素材,探寻宗教音乐的审美心理特征。本文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解释模式",是因为这种方法侧重探究言语符号使用、文化作用及历史对人的影响,即强调在不同的文化及历史环境下,人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既广泛兼融中华古代宗教信仰和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又自成体系。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名真高道辈出,经典著述浩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广大道友、宗教工作者和读者的需要,在广泛积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中国道协和苏州道协联合四川道家文化研究所、茅山道协研究室、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等专家学者共同组织编写的大型道教工具书《道教大辞典》,将由华夏出版社推出。全书近300万字,精装十六开,估价75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佛教及藏传佛教音乐在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的过程中只研究其音乐艺术,而不研究其宗教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宗教哲学基础上建立的音乐审美观;不研究藏传佛教音乐对其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宗教"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慧,在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一些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认为,道教思想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在道教的各种戒律中,对于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重温这些戒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论文包括四个部分:(一)、关于保护动物的思想;(二)、关于保护植物的思想;(三)、关于保护水土资源的思想;(四)、道教戒律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古代小说与宗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关于宗教的最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在宗教推动和影响下形成的多层多向文化。其边缘与非宗教文化交渗,具有模糊不定的性质,从而给予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古代小说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道教自东汉顺帝时期正式产生,便对古代小说给予了广泛影响。这种影响随着佛道文化本身的发展演变而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态势,并具化为四种不同的方式。即一、直接宣扬佛道教义;二、将佛道观念作为表现手段;三、将佛道观念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四、将  相似文献   

14.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基督宗教源于东方,在希腊、罗马的历史处境中发展成普世性的宗教。在四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几多相遇、可曾相知"的尴尬后,基督宗教能否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与中国已有的儒、释、道一起,绽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依靠当今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与处境化,包括探索发展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11月12日上午,甘肃省佛教协会、拉卜楞寺和贡唐仓囊欠按照国务院和甘肃省政府关于活佛转世的有关规定,遵循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规、历史定制和拉卜楞寺的传统习惯,在拉卜楞寺贡唐仓囊欠隆重举行第六世贡唐仓·旦贝旺旭活佛转世灵童坐床庆典仪式。来自青海、四川等地的藏族信众10万多人出席了庆典仪式。  相似文献   

17.
2008年9月13日-23日,卓新平所长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6人,应"东南亚空中大道联谊会"的邀请,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实地考察华人(华族)及华社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生态,进行华人社会之多元宗教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以期加深对于华人社会的宗教文化形态的"心性之体认"与"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刘勇 《中国宗教》2020,(3):72-73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久远、旋律古雅,体现了宗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期,积极开展道教音乐的"活态传承",让道教音乐走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友好往来     
<正>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杨世华道长赴瑞士参加国际宗教会议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国道协副秘书长、中国道协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杨世华道长,代表中国道教协会赴瑞士楚格参加"宗教与可持续发展投入大会"。来自全世界28个宗教和宗教基金组织的12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宗教报告》的出版与研创(一)《中国宗教报告》的面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项重要成果2008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当代宗教研究室承办的"中国宗教的新生态、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一是认识中国宗教的新生态,即当代中国多元宗教(信仰)结构;二是探讨"五大宗教"在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三是明确中国宗教研究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