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净慧 《法音》1988,(11)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比丘是梵文的音译,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做乞士。另外还有“怖魔”、“破恶”、“净持戒”等意思。因为出家学佛为比丘,必将了脱生死而不再受魔业及魔境的困扰和支配了,魔王少了一个可以利用和支配的魔民,所以感到恐怖;比丘持戒能破烦恼恶业,所以是破恶;比丘以尽其一生的形相寿命,坚持清净戒律,所以称为净持戒。  相似文献   

2.
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萨似乎非常遥远,以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间菩萨.如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一生都按菩萨的道德标准修持,并题诗为:"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呼我为菩萨."谦称自己按比丘标准衡量,尚未完全合格;以佛的标准要求,也未能成就.但因发心行持菩萨道,所以请大家称自己为菩萨.故大师又有...  相似文献   

3.
心平路才平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记载,有一位持地菩萨,他在往昔是一个修行的比丘,凡是见到道路不平整,妨碍车马通行的,他就会想办法把它填平.如果路不通,他也会想办法去架设桥梁,一直以苦力行善,生生世世,勤苦无量.后来,他因此见到了佛,佛告诉他:"你应当先平整自己的心地,唯有心地平整了,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平整."持地菩萨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早期以来,泰国佛教传统日益遭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如何重新塑造自身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成为现代泰国公民的一个重要问题。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对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解答,一方面为现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仍然体现出公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0,(8):42-48
<正>据《佛说无量寿佛经》载,久远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佛,尔时有一国王,听佛说法后,即发无上道心,舍弃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菩萨道,名法藏比丘。法藏志求佛道,发愿建立清净佛国,让凡夫修  相似文献   

6.
一、道次第对学佛者的意义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集积福慧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做的。所以释迦世尊初于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开始,直至双林树下示现涅这四十九年间,对各种根机的有情说了无数的法要,也无非为了成就有情义利。总的来...  相似文献   

7.
朝拜佛母洞     
(一)台怀南下十里余,右转经过白云寺,缓步西行,就踏上了去佛母洞的道路。五台山灵迹颇多,关于佛母洞的传说,也有不少。据说,明朝嘉靖年间,一位法号道方的僧家,单身行脚,杖锡登临,来五台朝圣。当他行至佛母洞时,已是夜半时分。正在他感到分辨不清道路之际,忽见灯火通明,仔细看时,眼前是一处庄严殊胜的梵宫古刹,众多比丘手擎供佛灯火,出出进进,仿佛正在绕佛念诵。道方见这景象,举步再行,又见这里原是一处溶岩洞室,道方紧随众比丘入内,洞中灯火辉煌,玉像庄严,俨然一个天造地设的僧家道场。他被这般情景吸引,又进里许,耳畔忽然响起澎湃的波涛声,…  相似文献   

8.
一钵千家饭     
《法音》1992,(7)
佛经常常这样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著衣持钵,人城乞食······”这段文字表明,佛陀时代,僧人是托钵乞食的。事实上,僧人又被称为比丘,意为“乞士”。为了使得出家人能专心致志地用心办道,佛陀提倡托钵乞食,因为这会使比丘们的生活简单化,尽量减少占有欲,以便达到出家的目的—去除贪欲,早证涅梁。另一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4,(5)
正本刊讯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为本师释迦牟尼佛诞辰吉日,杭州市佛教界举行2014"东南佛国·杭州"托钵行脚——福慧行大型佛教慈善活动,再现佛陀时代比丘僧团的托钵行脚生活。灵隐寺"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揭牌仪式也于当日正式举行。早上八点半,在市佛协会长、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及副会长定本法师等诸山长老的带领下,灵隐寺法师与杭州市属各大寺院法师、杭州佛学院学僧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2007,(6):17-18
十月大理,天高云淡。近200名来自云南省及国内部分省市的新戒子们齐聚在素有"佛都"之称的崇圣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云南省佛教协会首届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所谓"三坛",是指初坛之沙弥、沙弥尼戒;二坛之比丘、比丘尼戒;三坛之菩萨戒。  相似文献   

12.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3.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中一种最重要的关系。不理解儒佛关系,就无法真正理解宋明理学的崛起。因而理学家的思想创造,不仅表现在其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诠释上,同时也表现在其对佛老的批评中。在这方面,张载与罗钦顺可以说是宋明理学中两种不同反佛侧重的典型代表。张载主要立足于人生价值观角度的反佛,因而他可以尽量吸取佛教的超越性智慧;罗钦顺则主要是从名相概念到理论方法层面的反佛,所以其反佛往往也就成为一种简单的外在排拒了。这两种不同的反佛侧重,不仅表现了理学发展中的宋明之别,而且也促成了清代汉学的形成与所谓汉宋之学的对立;直到今天,这两种不同的反佛侧重仍然决定着人们对宋明理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4.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2)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一般传说为544年),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35岁,是年成道。佛成道后,经过四十九日到鹿野苑,第一次为五比丘说法,开始讲苦、集、灭、道四谛,谓之初转法轮。第二次讲“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即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谓之二转法轮。第三次讲佛  相似文献   

16.
他宣扬的思想不仅打通了中外佛教之路,也真正把大乘佛法传遍于世。他通晓中、梵、巴、英、日、藏六种语言。他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出力至巨,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并襄佐太虚大师设立世界佛学苑研究部。他曾参与创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参加首届"世佛联"大会,成为中国首位"世佛联"执委会成员。他曾两度出国讲学,在东南亚和南亚弘扬大乘佛教,享有盛名。他是国际弘法讲学的先驱,是推动现代佛教国际化的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17.
正印光以佛学理论诠释儒家伦理,不仅促进了儒佛互补,也加深了两者的理论会通;既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理论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佛教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印光法师(1861-1940)是近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最为炽烈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各怀忧惧,纷纷奋起推动变革。印光为救时劫,力倡儒佛会通思想,希望"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试图以此"使人人以自治、自立、自强,""实现国家之国治、国立、国强"。  相似文献   

18.
京兆荐福弘辩师承章敬怀晖禅,是洪州宗第二代京禅的代表人物。他与唐宣宗的问答录集中反映了他的洪州禅思想及其特点。他对禅宗的佛心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佛之别号,皇帝日应万机亦是佛心。主张顿悟需假渐修,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认为外教诸宗持经、念佛、持咒都是如来最上一乘,禅宗祖师契会心印,亦是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弘辩受长安政治文化的影响,既继承了洪州禅的思想,也发展了洪州宗京禅的思想特点和风格。弘辩在会昌法难之后,诏对称旨,既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洪州宗在京城乃至禅宗在全国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禅学思想更影响到后世。  相似文献   

19.
明末高僧蕅益智旭的《周易禅解》是"以佛解易,易佛融通"的集大成著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人开始从多角度研究其易学思想。有从文本解读角度进行的研究;有从易佛、儒佛融通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从三教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有从思想史、哲学史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有从纯粹佛家角度进行的研究。这三十多年来,海内外的研究成果颇为宏富,但也到了瓶颈期,亟需一个总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研究成果,才能在智旭易学思想研究以及佛学易研究上找到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的自恣犍度中,律中佛诃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结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①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