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教义研究中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对佛教戒律的探索研究,而对其性质特点和宗教作用的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作为行为规范和组织制度的戒律,是贯穿佛教的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四要素"的核心内容;戒律制度是佛教研究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自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戒律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平对话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2.
造像记是反映北朝佛教传播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以北朝造像记为对象,从其所涉及的福报内容和对象出发,考察了北朝佛教对中国本土神灵信仰和儒学伦理观念的接受,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佛教与王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林隆彰 《法音》2003,(11):6-8
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于2003年在日本举行。三国的佛教信徒会集京都,加强友好关系,并就佛教信徒如何生存下去,即佛教徒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如何更新观念,提高觉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为净化社会与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等方面展开讨论。在此,我先阐明一下自己的认识。我于前年五月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儿童总会。这次儿童总会是讨论十年前举行的儿童首脑协会上通过的决议及之后的情况报告与今后的方针,结合这次总会举行世界儿童会议。世界各国儿童经过长时间的表决,通过并发表如下的宣言:1.我们相信成人;2.我们相信黄金律;3.我们相信看不见的…  相似文献   

4.
于博洋 《法音》2020,(11):53-60
<正>圣严法师在其著作《正信的佛教》一书提到,佛教的色彩已几乎融进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1]的确,从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到宇宙终极的本体论等学说来看,佛教思想对人的关怀可谓从生到死,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佛教是我国台湾佛教的源头,研究佛教的中国化,自然也需要将目光投向我国台湾地区的佛教,实地考察其本土化取向与趋向,分析台湾佛教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在不同因素、不同群体间竞争角力的影响下,演绎出个体与社会、官方与民间、  相似文献   

5.
二程洛学经“南剑三先生”的续传和阐发,形成了早期福建理学,为朱熹的闽学建立提供了思想资源。在洛学闽化中,朱熹与“南剑三先生”开展学术创造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发展了周敦颐“太极”和二程“理”本论思想,二是丰富了程颐提出的“理一分殊”说,三是发展了二程“格物致知”思想,四是丰富了“默坐澄心”的修养论。此外,“南剑三先生”重视“四书”,诠释“四书”,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理论思想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完成,标志着闽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从注重《五经》到注重《四书》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杨时、罗从彦和李侗为此作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丰硕成果,作为其理论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经过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推进作为中共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大众化,是中共开展政治动员、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理论创新和扩大理论影响的需要.<解放日报>为毛泽东思想大众化提供了组织保障、主体条件、中介形式和补充路径四个前提,呈现出"破"与"立"、"理"与"情"、"管"与"用"、"繁"与"简"相互结合的大众化传播特点,既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传播了指导革命实践的思想方法,促进了全党思想理论的统一,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中共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尝试以古代"就医方"为考察对象,凭借中国古代众多医学事迹和医家言论史料,深入剖析古代社会"病人"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侧重于病患及其亲属朋友两类群体对医患信任关系构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透视古代医患关系信任环节构建的历史面貌,期冀为当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历史经验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认为韩非为非道德主义者的观点,从古至今不绝于耳,然其理论依据、逻辑推理及研究方法皆存在不足。韩非所用的"德"与历时语境中的"德"以及当今所用的"道德"一词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道德的内涵与外延因宏观的时代背景、微观的具体情景以及主客体关系的不同、所受到的多重政治必然性的实践抉择的不同而产生了多元复杂的道德关系,也导致道德的初始目的与最终目的之间存在着错位,同时考验着道德主体的道德辨别能力和抉择能力。法治是当时明主体道行德的最佳体现和必然选择,明主作为媒介通过法治最终达到的最高治世理想与对人民实现"常德"的目的进行了融合和统一。道德经过韩非思想的过滤之后变得更为复杂与精妙。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借助于标准化开放式访谈法对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的基督教信仰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压力或危机事件的触发是现阶段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社会网络的示范和导引是民众接受和皈依基督教信仰的中介因素,“神迹”或“特殊的感应”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具有催化作用,教义与礼仪通过对信仰者人格的转换逐步实现其信仰的内在化。本研究认为,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会使宗教成为替代或补偿性因素而为更多的人选择,但宗教徒的信仰内容中所包涵的不仅是神秘的宗教经验,而且集结着许多世俗生活的需求和渴望,需要理性客观地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0.
"以戒为师"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教。佛祖灭度后,佛法住世二千五百余年,其中堂奥,在于持守了"以戒为师"的金言。今天,中国佛教继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揭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之后,又提出"从心开始"首先要从"以戒为师"开始,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努力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放大光明,做大功德。本期,我们以"以戒为师"为题,发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净因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圣凯法师的一组文章,相信其中的真知灼见能带给大家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正>北魏的佛教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以线造型”的壁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风格的佛教建筑,是古印度、西域艺术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生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北魏(386-534)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诸帝很多都信奉佛教,采取“崇佛”政策,以之作为“敷导民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13.
佛教对占卜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佛陀创教之时,为了区别佛教和其他外道学说,维持教团清净,曾制定戒律禁止僧人从事占卜活动。但此时的戒律是将卜、呪等邪命行为杂糅在一起,置于波逸提或突吉罗等轻罪之中,尚不严苛。佛陀圆寂之后,佛教发生了部派分化,各部关于占卜的态度不尽相同:法藏部继承了原始佛教的占卜观念;弥沙塞部和南传赤铜鍱部对占卜持严苛的反对态度;大众部(大众部末派)则对占卜采取宽容的态度;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对占卜的态度还未定型,总的来说是朝着宽容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笔者对成都市悦来茶馆的调查实践为例,通过对悦来茶馆的民间曲艺的表演曲目、观众的构成、表扬过程中观众的反映进行分析,浅析都市中的民间艺术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5.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求该专业的人才教育过程,尽可能缩短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差,力争做到零时差对接,以适应该专业人才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和搭建312+育人平台这两项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是行之有效的。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提炼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专业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312+育人平台,整合社会力量,尤其是引入专业相关行业资源,能够缩短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时间差,推动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律分五部"是南朝初期出现的一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的僧人对早期戒律传承史的一种知识史建构。这种观点的出现受到西域佛教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将当时传译的几种律藏纳入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中。到隋唐之际,随着十八部论的兴起,义净"四种尼迦耶"的影响,五部说又被不断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五部说。  相似文献   

17.
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以佛教经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宗教学研究》2006,(1):171-174
"疑伪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中所特有的一类经典,它们尽管受到种种鄙视和排斥而难以流传,但是,从佛经目录中可以看出这类经典在特定时期仍然大量存在和流行,有些甚至保存至今.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弥勒信仰的疑伪经,是反映弥勒信仰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当时社会中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9.
唐初道世法师在其所著《法苑珠林》一书中,专设《和顺篇》一篇讨论和顺思想。其所论和顺思想既融合了儒家刚柔均平刚柔得中的中庸思想,又兼俱道家思想中阴阳调天地之和的理念,体现了唐代佛教深受本土思想影响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对此和顺思想的分析,窥探唐初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成穷 《宗教学研究》2000,1(2):90-95
苦难是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和消除的一种“边缘处境”。宗教对这种处境的关注和揭示尤多。本文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力图表明宗教在这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