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先民同各民族人民有着密切的生产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壮族文化流传到中华各地,而各民族的文化也传播到了壮族地区,其中汉壮的文化交流尤为显著。早在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就有中原地区的汉族迁徙到壮族地区。到唐朝,科举制度传到岭南地区,壮族文人开始使用汉字,汉族对壮族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交流,汉族地区的宗教文化也传播到了壮区。渊源于秦汉的黄老思想,继承了各民族传统的鬼神信仰观念,以修道成仙作为其主要目标的道教,也传播到了壮族地区。三元崇拜源于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基本信仰…  相似文献   

2.
考古发掘、金石铭文及历史文献重现了明清时期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状况。在彭氏土司入主溪州前,这里即有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老司城佛教建筑发展于彭世麒时期,道教建筑在彭翼南时期进入鼎盛,根基于原始宗教却又圆融了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官宦信仰建筑则在万历年间彭元锦时期得到发展。其间,一方面,传统宗教信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融入了土司信仰,出现了土司王与"八部大王"祖先神神性叠合情况;另一方面,佛道教及官宦信仰迅速发展并本土化,逐渐融入到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中。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状况呈现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力量渗透下的独特地理历史单元,这是土司政权调控地方文化,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4.
第六届中国.苍溪梨花节暨西武当道教文化旅游周,于2008年3月19日在四川省苍溪县隆重开幕。苍溪素有"中国道教之乡"和"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苍溪,是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悟道、传道、炼丹及升真之圣地,巴山蜀  相似文献   

5.
文化艺术     
正道教在东盟各国的传播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3月10日,道教在东盟各国的传播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南省东盟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南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湖南省道教协会协办。议题为道教(含民间信仰)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与现状、道教(含民间信仰)与东盟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内丹学工夫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炼丹三要",即内丹修炼功夫的三个要素:炉鼎、药物和火候。本文综合考察内丹学文献中的相关材料,对道教内丹学"返本还原"理论视域下的"炼丹三要"做了具体的文献疏释与理论分析,是作者道教内丹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壮族麽教是以布麽为神职人员、以司麽为主要经典、以古麽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是长期壮汉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是壮族原始宗教文化受到以佛、道教为主的汉族宗教文化的刺激,吸收佛、道教的形式和内容而形成的。壮族麽教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深深植根于壮族人民的灵魂深处,广泛融会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尽管如此,“壮族麽教”这一名称的明确提出却是近几年的事,它是壮族学者在发掘、整理和研究壮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民歌唱本(尤其是布洛陀神话传说、唱本)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确认…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神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道教逐渐传播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本文通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神仙信仰典型事例的论析,说明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融摄,构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道教在东汉正式创立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流徙和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流入西南地区诸少数民族中。本文以普米族韩规教作为观察单元,分析了普米族宗教坛场科仪、普米族宗教神灵信仰、普米族岁时民俗中的道教因子,阐明之所以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普米族宗教,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较早形成,亦反映历史上华夏文化辐射力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利用食醋化学氧化作用的,是中国道教中的炼丹道士。炼丹道士通过炼丹实践,观察到许多食醋与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在许多有关道教炼丹的著作中,记载了食醋对某些有色金属及矿物的氧化、溶解、还原、置换作用以及醋与碱的相互作用。道教将食醋美其名曰“华池佐味”。食醋是古代道教炼丹中的必备之物。古人炼丹用醋不仅扩展了醋的用途,而且客观上提高了醋的酸度、浓度,相应地推进了食醋酿造质量的发展。晋朝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公元281-361年)继承了中国早期炼丹理论,结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留下了完整的著作。他的《抱朴子·内…  相似文献   

11.
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道教是一个重要载体,应推动道教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道教是我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远。道教以《道德经》为立教之本,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尊道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学术进路展开的,关于道教信仰的实践与观念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不断丰富我们对道教信仰的内在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腠理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由此,“道教是什么”的理论课题也逐步被“什么是道教”的具体研究凸显出来。就学理上看,处理这个一体两面的问题,需要有多面相的视角综合,即我们需要一个复数的道教才能充分阐发道教信仰基于社会生活的本土性。从另一个视角看,面对现代社会生活和知识模式的道教信仰,需要有一个内在自洽的自我叙述性义理建构,以展开其应有公共空间及当代价值,加入具有当下性的本土社会与文化生活。道教的义理建构需要内在的一贯性,而这一单数的道教可以成为道教学指向的复数的道教的映照和渊鉴,形成学术潜力和信仰活力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祭坛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坛场设置不同程度受到道教坛仪的影响,道教神灵在少数民族傩坛占据主导地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祭坛的道教意蕴,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华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辐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信仰体系,道教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其中,道教思想史研究是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的道教文化观--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认为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了解道教 ,就无法真正认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但道教对国民精神和心理的影响 ,消极的方面是主要的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腐朽、消极、愚昧和落后的方面 ,长期以来对中国国民精神和信仰世界的形成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 ,主要从否定的方面表达了鲁迅的道教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教徒以太上老君弟子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美学者围绕道教和中国文化相互关系的问题的争论,突出地反映在三次国际道教会议上和以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争论主要集中在道教的定义、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以及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四个方面。 (一)道教的定义问题 日本学者洼德忠教授给道教下的定义是:“道教是以古代民间信仰为基础,神仙论为中心,加上道家、易、阴阳、五行、谶纬、医学、占星等学说和对巫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印度炼丹术的出现与道教炼丹术的传入有重要关系。第一,中印文献与传说资料表明,道教炼丹术通过药物交流、佛道传播等途径传入印度,佛道传播过程中,印度密教起到枢纽作用。第二,唐译印度密教典籍中保存的资料表明,印度早期炼丹术受到道教炼丹术的影响。第三,藏梵文献所见印度早期炼丹术的一些内容源于道教炼丹文献。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正>○当代道教发展态势管见黄永锋在《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道教发展态势良好。然而,道教目前也面临许多问题,甚至困境。当前困扰道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道教与民间信仰的错位。目前,许多人对道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一种倾向是将两者割裂开来,另外一种倾向是将二者混同。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道教的教义不仅关系到对道教本身的了解,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 众所周知,“长生不死”是道教的追求目标。然而,为什么说它是道教的基本信仰?这一信仰是否可以确证和证实,抑或不可证实和可以否证?这一信仰是否关乎道教的命运?以下,试简略地分析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