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鬼神;但在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却几乎在所有的民族中都产生了鬼神的观念;一直到现在,这种观念还在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那么,这种鬼神观念为什么会产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一、“鬼“是怎样产生的?鬼神观念并不是人类从来就有的,这一点早已为  相似文献   

2.
轮回观念是世界宗教中普遍流行的观念之一,集中体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范式。轮回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实际上经过了三次不同的逻辑转换。第一,在确定自然和人类、主体和客体、身心对立的基础上,对死亡恐惧的意识成为轮回观念的逻辑起点。第二,实体和自性构成了轮回观念的逻辑内涵。第三,轮回观念超出自身,扩展到宗教、非宗教学领域,涉及本质、现象、本原、因果、神性、属性等逻辑概念,并具有伦理学和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4.
杨春龙 《学海》2005,2(6):68-7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以来,整体世界诞生使人类共同利益不断增加,也强化了人类必须规避“共同危险”的感受。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改变着国际竞争观念,使传统的片面寻求“自助”的国际政治观和以战争、领土兼并为特征的扩张模式一定程度上遭受否定。民族主义潮流广泛兴起、世界格局多元化和各国国内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国际社会秩序民主化成了现代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人是未完成的”,他必须建造“观念的世界”或“世界的观念”,据以解释和引导自己的活动。与此相应 ,人类历史并非“预成”,而是在人们世世代代的创造性活动中生成。作为社会生活现状由来的解释性理论和历史创造活动组织机制的历史过程理论 ,也因此有史以来一直成为每个社会最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由于现代化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已由“力”的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与此相适应,人们的观念也由“力”的观念演变为“信息”观念。信息时代有自己的哲学特征,这就是:系统观念建立起世界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信息概念以整体性取代了力概念中的加合性,“多”的观念突  相似文献   

7.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人类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所提供的世界图象在变换着,变换着的世界图象反过来又改变着人本身、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人类理解与存在之间的这种自相关性(自相缠绕性)正是二十世纪科学活动最鲜明的特征。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自然科学观念就是对这个特征的表述。它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更高阶段,构成二十世纪科学世界图景的本质成份。  相似文献   

8.
陈世放 《世界哲学》2009,(3):137-142
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中的“观念论”,致力于研究我们在追求知识时犯错误的表现和原因。所讲的“精神”是指人类的心灵和造人造物的上帝;他所讲的“观念”是由人面对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一切认识,它或者由感官产生、或者由情感产生、或者由记忆和想象产生,三类观念是否存在,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被感知。我们所讲的“物质”、“事物”、客观世界的存在,贝克莱从没否认。为了人性的完美,为了人间的安宁、和谐,贝克莱主张应该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9.
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人类中心论,某些原始部落或种族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中心。其成员均采用“人”这个属名,而把包括别的部落或种族在内的外部世界统统看成多少含有敌意的环境(按照现代说法)。在这以后,随着人类一体化观念的出现,人类中心论的含义就延伸了。人们相信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尽管这不是专门为了人类,但至少和人类有直接的关系。各种传统思想把这些观点奉为金科玉律,有的仅限于一个选定的民族范围,有的则推广到全人类,并以各种形式说明人类为神所创造。达  相似文献   

10.
普通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总是力图创造一幅世界的科学图景,力图使自己关于周围现实的观念系统化。当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世界的这幅图景,曾经不断改变、不断明确并得到修正。恩格斯在上世纪后半叶所创立的,关于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联系和从属关系的学说,对于人类有关周围现实的观念的系统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这一学说立刻使世界图景获得了明显的系统性和明确性。依照恩格斯的观点,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3.
爱,永无止境     
郭广德  刘丽 《天风》2006,(7):42-43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信主的周登发一家正是在实践这句歌词。  相似文献   

14.
“象”与中医思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与中医思维的研究辽宁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沈阳110032)刘庚祥近年学术界对中医学“象”及思维方式的研究给予关注,中国古代的“象”是古人形象逻辑思维的一种观念形式。人类在抽象思维建立之前的几百万年间都生活在形象思维的世界里,而中国又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15.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当听到这段歌词时,相信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首词的旋律。相应的,当这首歌曲的旋律响起时,听者也会不自觉地将歌词带入到旋律中一起哼唱。那么单从这首歌曲旋律的听觉感受上来说,歌曲旋律本身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听知觉感受?它与我们的审美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1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  相似文献   

17.
《福乐智慧》与伊斯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所改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必须以认识主体时间为一维的四维空间去认识、去观察、去思考。新的认识必然引起各种观念的更新,孤立、绝缘、割裂、封闭的状态已成为不可能。马克思早就预言,随着“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18.
沈湘平 《哲学动态》2023,(1):13-24+126
在现代化过程中,关于“作为方法的亚洲”和“作为方法的中国”的讨论实质上是强调从“世界作为方法”到“世界作为目的”的转变,凸显了“非西方”世界的主体性及其建构。然而,无论是“以世界为方法”还是“以世界为目的”,在根本处都是存在无忧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实质是“人类何去何从”,人类面临整体性生存危机,亟需我们转向“人类”的叙事。当今时代,个体与类一定程度上已互为本体,“人类”必须同时作为“目的”和“方法”。“以人类为目的”意在凸显群体、个体的主体地位,它与那些不“以人类为目的”而只是本能地“以自己为目的”的狭隘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当今时代人们更需要自觉地“以人类为方法”。作为方法的人类,意味着一种人类整体的视野和情怀、人类共同主体的自觉、人类原则高度的规范。中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主张,都贯穿着“人类”逻辑,是“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为天下”的智慧结晶,是既“以人类为目的”又“以人类为方法”的行动方案。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增强民族性及其对人类性的贡献,而是要自觉地加强基于人类性的...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价段的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宗教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机构(教会)。人类在最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曾有过什么宗教,随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宗教观念才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20.
绘画艺术经过岁月的长河流淌到今天,进入21世纪,而此时的油画,甚至所有的架上绘画忽然处在一种“下岗”的争吵中。事实上,一切新的艺术样式的出现,并不是对原有艺术的取代,而应该是对原有艺术的拓展。在如此宽容的时代,没完没了地讨论这种话题是无聊的。自从黑格尔提出“艺术的终结”以来,无数的学者、文人一次次宣告某种艺术已经或者正在消亡。从更宏大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形态都不能是永恒的,我们能作到的仅仅是在自己生存的这段时光中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自己的热爱。我一直认为,绘画并没有完全过时,只是像装置、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