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本文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文章认为,以知识阶层为核心的上层居士佛教在三个方面曾作出积极贡献:①哲学思辨方面,不仅促进了佛教义理的传播发展,而且还推进了世俗哲学思辨水平的提高;②具有从理性精神层面认识佛教义理的功能,以表达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义;③在佛教中国化的全部过程中,曾起过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逮至近代,杨文会居士发起的近代居士佛教运动对中国近世佛教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也是每一个正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无法回避的。因此,居士佛教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很遗憾,这方面的著作并不多见,即有之,亦或囿于某一时期,如郭绍林先生的《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或仅限于某一方面,如  相似文献   

3.
何绵山 《法音》2006,(9):54-63
台湾解严后佛教的兴盛与居士团体的勃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居士团体的勃兴具体情况陈述如下。(一)居士团体的兴起。台湾解严前最主要的居士团体是“中华佛教居士会”,创办者李謇居士,河北顺义人,出生于1908年,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他曾任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等职,1963年皈依印顺法师,主理“中华佛教居士会”达18年之久。“中华佛教居士会”成立于1968年1月5日,至1978年9月才于台中市成立台湾省分会。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华佛教居士会”实际上是由国民党掌控的两大佛教团体之一(另一个为“中国佛教会”),一开始就有着浓郁…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5.
<正>梁启超曾称近代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此"伏流"的引领者,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杨仁山居士。佛教界将居家修道、信佛学佛之人称为居士,杨仁山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大居士。他以居士身广弘佛法,促进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被尊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化进程促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居士佛教运动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居士"一词的历史意涵。在这场运动中,上海绅商居士创办的上海居士林,不仅较早以现代科层制度作为管理手段、积极将佛教活动纳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当中,而且首次将"居士"视为佛教全体在家信众的独立身份、开创出"居士林"这一现代组织模式。以上海居士林为中心的近代居士组织,对近代居士身份的重塑,乃至居士信仰空间的重建与居士功德的重构,都产生极大影响。作为它们主要发起者、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绅商居士,也通过在这些居士组织中的信仰实践,获得对自身佛教地位和世俗地位的认同和强化。  相似文献   

7.
早在古印度佛教初创之际,许多深奥的教义往往用诗仍颂赞的形式来表现,不少喝赞一吟便是数十数百行,可谓气势恢弘的创作了。佛教传入东土,译经之中不可避免地要译诗渴,因而使中国的文学界发现了这种淋漓尽致的表现手段。尤其是佛与禅的境界,不知启迪了多少诗人的创作,滋润了多少诗坛佳作。中国本是个诗的大国,由于吸收了佛教文化的营养,使中国的诗歌创作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佛教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诗坛中应占有一席之地。综观佛教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印度佛经韵文的翻译而来…  相似文献   

8.
吕建福 《法音》2008,(12):13-20
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为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因之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行者和振兴者。关于杨仁山居士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10.
任永生 《法音》2001,(12):38-38
本刊讯10月11日,“赵朴初居士之碑”揭幕仪式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隆重举行。纪念碑由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发起建立,以缅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遗德,表彰他为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揭幕仪式后,举行了隆重的赵朴初居士追悼法会。日本佛教界各宗派代表5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以赵朴初居士夫人陈邦织女士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应邀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专程赶来参加揭幕仪式。赵朴初居士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51年,他代表中国佛教界将一尊佛像赠送给日本佛教界,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居士佛教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从佛教初传居士对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促其融入中华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中国佛教趋于衰落之后居士对佛教文化的复兴所起的作用这几个片段,论述了居士佛教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以期对当前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明涵  明建 《法音》2012,(12):49
本刊讯12月1日,为弘扬道安文化而巨资投建的道安寺,在道安大师故里河北省冀州市举行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冀州道安寺住持净慧长老为奠基法会主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佛教信众近3000人随喜法会。净慧长老开示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出家人都以师父的姓氏为姓,在东晋时,道安大师改变了这一状况。道安大师说:"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教徒应以释迦牟尼的姓氏为姓,自此,僧人便有了"释"姓。净慧长老指出:道安大师还是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他翻译了佛经等佛教典籍,也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7)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经籍刻印、流通之场所,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设立"癨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佛教讲学和研究机构,造就了众多佛学人才,开中国近代佛学教育新风,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影响深远。杨仁山居士之后,欧阳竟无及吕贗先生等,复创支那内学院,精研法相,影响广泛,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  相似文献   

15.
笔者由佛教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观点,提出两个方面的论证:一、当代都市佛教的兴盛及其特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渗透着城市所特有的要素。二、中国都市佛教逐渐形成居士佛教信仰团体、信仰理念,居士佛教以城市为平台、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城市理念,与僧团佛教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佛教的宏誓悲愿,发起创办金陵刻经处,倾力刻印和潜心研习佛教经典,开掘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的自信,可谓功德无量。今天,我们相聚在南京,隆重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共同缅怀先贤大德、传承精神遗产、探究佛教义理、弘扬优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  相似文献   

17.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问: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答: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4,(9):18-1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第五卷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佛教》第五卷是继《中国佛教》一至四卷之后编辑出版的重要文献。《中国佛教》的文稿原是五六十年代受周总理委托,由赵朴初居士任主编、吕澂居士任副主编,汇集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斯里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进程开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而真正从国家层面落实、开展则是在新中国时期。本文以这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即杨文会居士、太虚大师、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为线索,梳理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以东亚文化圈为关注点,对这一进程进行重新审视。文章的观点是,近代东亚地区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变动,曾联系东亚文化圈的汉字、律令、儒家思想不再发挥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汉传佛教这一共同信仰成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媒介。从杨文会居士到太虚大师再到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佛教的媒介作用一步步突显。当代的东亚文化格局中,佛教作为联系纽带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交流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狄楚青(1873-1941)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文人,他早年中举,又曾留学日本。擅诗文、书画;尤其是创办与成功经营《时报》和有正书局,而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领域有着巨大影响与贡献。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首开风气,创办中国第一份佛教报刊《佛学丛报》,并积极推动与促成华严大学、宋版碛砂藏印行等佛教文教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界与教界对于狄楚青的学佛经历、佛教观与他在佛教方面的贡献等方面,仍有一些不明确之处。笔者已另有文论及狄楚青创办《佛学丛报》及其对佛教的贡献,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