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子与张栻仁说异同乃一聚讼纷纭之论题,在吸收时贤高论基础上,我们就此论题提出以下意见:其一,朱子、南轩各自作有《仁说》,彼此内容有同有异,易于混淆。其二,张栻始终坚持五峰的心之道说,朱子在己丑年间亦采用该说,壬辰前后采用性之德说,癸巳后完全确定为心之德说,此为朱子心性思想演变的必然反映。其三,朱子仁说包含《仁说》与《克斋记》,《克斋记》时间晚于《仁说》、内容优于《仁说》;天地生物之心与天地以生物为心不能作为判定朱、张仁说、朱子《仁说》与《克斋记》异同高下的根据,无论来源、内容还是使用,此二说皆无高低进退之分,差别仅在于表述之强调与平易、运用之特殊与普遍。其四,仁之名义与工夫是朱、张仁说的关切点,双方对此各有侧重而相互取益,张栻在名义剖析上受朱子影响,朱子则在为仁工夫上受张栻影响?手臁⒄拧叭仕怠辈⑽蕖笆じ骸敝郑驮谇写?砥砺中仍坚持了各自的学术立场,为儒家仁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业成 《天风》2014,(4):16-17
对于离异者而言,离异无疑就是人生的中场,好好休息,整装再出发,才能稳稳地走好下半场;无论处在何种身份,都常怀喜乐之心,不忘荣耀神。  相似文献   

3.
张栻与朱熹是南宋乾、淳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两人对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反复的交流、探讨和辩论,透过朱熹与张栻的交涉与论辩,回归并追寻张栻的工夫论思想,笔者认为张栻的工夫论是一个完整的、前后相续的动态系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继承并消化了胡宏因利欲间发现良心苗裔然后操存涵养的察识端倪说之思想;在思想及生命的成长历程中,不断地“省过矫偏”,从而对前说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提出察识与涵养并进的思想。这标志着张栻工夫论思想的成熟与确立。本文集中探讨张栻工夫论思想的发展、成长、确立之历史过程及其在思想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朱子的文献中,"太极说"一词的使用较为含混,其具体所指有四:其一,是指朱子自己所作的《太极解义》;其二,是指《朱子文集》卷六十七中所收录的《太极说》一文;其三,是指张栻所作的《太极图说解义》;其四,是指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说》。此外,在张栻、吕祖谦、汪应辰等人与朱子之间的书信中,也有把他们对于周敦颐作品的注释之作笼统称为"太极说"或是"太极解"的例子。我们认为,朱子等人对于"太极说"的这种含混用法,只是一种"方便之举",而他们后来在刊刻其相关的著作时,则又为其取了不同的名称,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女性,我们说过很多事儿了,这次我们要讲的是:比起男性来,她们的一大特点就是更"话多"。能够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看起来这还是个优点。但是当说到女性的时候,这马上就成贬义的了。词典没有留下一点儿疑惑。人们说的是"长舌妇"而不是长舌汉。男性与女性在语言上的差异已经有十多个研究课题。让人懊恼的是,这些研究的结果各式各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要求一些参与实验的男性和女性做一个实验:根据某一指定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发展下离异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父母离异给子女都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伤害。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异后可能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如心理缺失、情感障碍等。离异家庭、学校、社会需要认真重视其适应性问题、性格缺陷问题、反社会问题等,并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出发积极应对,父母要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多些关心与辅导,社会要在各个方面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目的 父母离异首先伤害的是子女。正如李·索克指出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表明,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同完全家庭的学生相比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父母离异学生在学校心理和行为的表现状况,同完全家庭学生相比有哪些差异,为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家长提供参考,以提高父母离异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东汉时期张陵同名者有四.汉献帝时期河内张范之子张陵为张良后裔.天师张陵为沛国丰人.关于天师张陵为张良后裔说,过去学界很少讨论.其说始于刘宋时期.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该说成立的可能性很小.东汉初年的沛国丰人张盛可能是张陵的先祖.天师张陵非东汉蜀人张纲之孙.张陵蜀人说的依据和观点不能成立.张陵出生地在杭州之说与蜀阆中天柱山有关,不足采信.  相似文献   

9.
以现实为鉴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又说:前车之履,后车之鉴.这话都没错,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现实中许多弊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历史是什么?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还是民间的传说?历史学家注重前者,老百姓恐怕更相信后者.但不管相信什么,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即使你对包公再崇拜,他也不能跑出来帮你打官司.问题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以史为鉴”.我们常常遗憾地看到: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往往是各取所需.一会儿说秦始皇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一会儿说他是个暴君;一个说武则天是杰出的女皇,连江青都仿效她;另一个说武则天不过是一个荡妇.历史上都把曹操说成是大奸臣,郭沫若却为他翻案.当然,这个案翻得有道理.但有人竟把潘金莲写成一个争取个性自由的女权主义者,似乎就无聊了.可见,历史在有些人手里,不过是一团橡皮泥,怎么捏怎么是,何谈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0.
<正>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颖悟夙成,少从胡宏问程氏之学,遂潜心理学,终成南宋道学之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著有《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传世。兹以《论语解》为例,管窥张栻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清洁灵魂     
哲人曾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的,这话一点不假.什么样的人会表露出什么样的眼神,贪婪的、渴望的、痛苦的、麻木的、投机的、狡诈的、善良的、无忧的、纯朴的、绝望的、阴险的、幸福的、犹豫的、天真的、邪恶的等等,不一而足.透过眼睛,一张张各式各样的脸会一览无余的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当面对一张微笑的脸,你会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不由得感到人间处处的温暖,人生的美好;当面对一张冷酷的脸,你就会产生一种隐隐的恐惧,不由得筑起了心中的篱笆,加强了与人之间的隔阂;当面对一张乞求的脸,你或许动了测隐之心,或许无动于衷,此时,你的眼神可…  相似文献   

12.
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越来越多,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重点介绍了离异家庭儿童适应性问题的表现;离异家庭儿童适应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观点;离异家庭儿童适应性问题研究的新特点;并对离异家庭儿童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基本规律.目前,在我国,家庭离异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离异家庭儿童的增多给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帮助离异家庭儿童迅速地、良好地适应父母离婚造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变化,以减少这些儿童因父母离婚这一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心理伤害及其后的消极影响,是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了解的向题.  相似文献   

14.
张三丰,明代道人。名全一,或名君宝,号元元子。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史书上说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裁,寒暑只有一衲一蓑。张三丰曾游栖于武当山,明太祖、明成祖屡次遣使求之,均不遇。英宗时,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有关他的传说民间很多,现录一二于下:一日,张三丰道人游于贵阳北部的三江河,望河两岸,看着碧幽幽的河水,三丰情不自禁地弯下身子,捧了一口清凉之水,细细饮之。就在张道人正忘顾于山水画卷之中时,耳边却传来声声争执之音。原来不远处有三人脸红脖粗,张道人呵呵一笑,心中暗道,又有无量功…  相似文献   

15.
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体”(《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儒(《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张之儒在继承孔子的基本思想宗旨的同时,又对孔子的某些思想作了能动地发展,从而偏离了原始儒学所遵循的精神。本文即根据这一认识,就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继承与偏离的问题作些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在采访一个当红歌星时她给我讲的故事。2002年夏天,歌星回东北老家。一帮读中学时的好朋友搞了个聚会,告诉她晚上8点到某酒店吃饭。歌星出了家门,打车去酒店。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一位婚姻问题专家在对八百余宗离异案进行调查分析后证实,离婚率与当事人的性格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有机联系。他指出,导致离异的有以下十二种性格:  相似文献   

18.
清乾隆帝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次他到江南巡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这是什么人”张回答说:“他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顺口答道:“就是二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这么写。”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青少年加入了“追星族”的行列。把某些歌星当做自己崇拜的偶像,不仅喜欢听歌星的歌,模仿歌星的声音、动作,还关心、了解歌星的生活,甚至把歌星的一举一动都收在他们的视线之内。试想假如我们做教师的能让学生达到这种崇拜的程度,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相似文献   

20.
拒绝浮躁     
可以明白地说: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浮躁,或者说,现代人有很多时候浮躁。这种浮躁的表现多种多样:一天到晚不安宁,一会儿想着要这样,一会儿想着要那样;看见有人下海经商,他不安宁;看见有人忙着炒股票,他不安宁;看见有人闯深圳,他不安宁;看见有人下海南,他也不安宁;看见别人学开车,他还是不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