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孔孟之间的思想变迁过程中,“孔子之学,曾子独得其宗”。曾子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孔子重孝道、重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及重修己正人等思想,另一方面又直接启导了后来的子思、孟子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孔孟思想变迁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代表性人物。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的孝道观、道德自律观及修己正人的道德政治观。曾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成为孔子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孝道思想是道教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时间较早,并受到道教产生前背景观念的影响。道教早期文献《太平经》具有大量道教孝道思想的表达,并且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早期道教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对《太平经》文本的分析,得出道教早期孝道思想两重意蕴,即世俗层面和神圣层面,并指出道教孝道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效法天地、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3.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3(1):24-32
本文结合"孝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就胡慧超对"孝道"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为:隋及唐初由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之衰微并不意味着许逊崇拜"已到了生死关头",因为胡慧超等非许氏族裔的"孝道"成员并未放弃对许逊崇拜的推动,而是利用其实力和影响将许逊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胡氏的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的活动中心;二是促使许逊的形象朝着一教之祖大大迈进;三是为"孝道"在唐代获得官方的承认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孝道"中开创了一种重视以文传教的风气;五是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孝道"弟子.  相似文献   

4.
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佛教石刻中的传统儒家孝道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对于传统儒家的种种攻击,采取了曲折自卫、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即是以孝道为载体的。理论以唐代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宋代契嵩的《孝论》的出炉为标志,而实践层面则要首推大足石刻造像对孝道的形象、生动的阐发。大足石刻对孝道思想形象的刻划,对佛教的中国化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孝道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显著的伦理观念。作为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所反映的孝道思想,表现在家庭情感、社会宗教以及道德教化的三重层次。家庭层次中,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是孝道观念产生的基础。社会层次上对孝德的重视以及祖先崇拜的出现,表明孝道观念已经超越家庭层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思想发展出的后人对祖先之德的自觉承继,具有道德教化的社会意义,这是《诗经》所反映的孝道思想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7.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一人道与天道相感是道教的重一要思想。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是“大善”。  相似文献   

9.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蔡方鹿本文对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知”的思想和认识论作了探讨。指出成玄英融合道、佛,以明道为认识目的,主张“境知两忘,能所双绝”,提出“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并区分真知与俗知。其理论的思辨性,反映了唐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儒家“孝道”原则在现代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儒家“孝道”原则强调对父母、老年人的尊敬、赡养是为人的一项道德标准。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联合国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主张。这种主张认为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基于根本性的法权 ,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以法律、制度、政策等要素构成的规则化社会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也存在着缺少伦理亲情关怀的不足。以强调伦理情感和亲情关怀为基础的儒家“孝道”原则就能够成为它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论孝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目前伦理界歧义较大的儒家的孝道观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孝的一些特殊含义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如:“严父道”、“重后嗣”、“厚祭葬”思想。二、由于人们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孝作出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作出正确的解释。如:“无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及“顺亲为孝”的观点。三、孝的基本含义将与人类共存,它具有超时空性。如:“爱亲”、“养亲”、“事亲”、“敬亲”、“尊亲”和“谏亲”思想。对孝作出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孝有个全面的理解,并赋予新的引申义,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医德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矛盾及其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医德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矛盾及其协调郭乡村一、中国传统医德概述我国医德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中国传统医德的根本出发点“救人活命”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思想源于生命神圣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管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哲学、军事、社会保障等诸多学科,在养老方面也有诸多的阐述。梳理《管子》养老思想中的孝道传统,研究其推行的“爱亲善养,思敬奉教”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总结其实施养老政策过程中的政治智慧,对解决我们今天的养老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和敦煌歌辞中的孝道观一样,敦煌变文中的孝道观显示了不同于官方孝道观的历史存在。这种创作于下层士人或民众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孝道观,既有对官方孝道观的因应,也有自己的别样特色。敦煌变文孝道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通俗性、世俗性、地域性,并带有三教融合的内容。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共同构建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孝道观。基于历史知识、调动一切宣扬形式、展示多样表现手法的敦煌变文孝道观,构成了中国伦理教化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陈明 《天风》2002,(11):32-33
“孝”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是一个重孝之国,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百行首重孝,孝字百行原”。古人的“二十四孝”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榜样。可以说,孝道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基督徒的孝道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业露华孝,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它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孝也是中国佛教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前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生前曾多次讲解《佛说父母恩重难报...  相似文献   

17.
道教“重玄”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流向及其构建形式。其思想源流非常复杂,不仅宗承老庄道德之学、旁融佛家心注之说、汇通儒门义理之念,也是顺应时势,博采杂家的结果。正因为此,“重玄”思想建构才形成了其突出的特点,它对此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重玄”语缘自《老子》“玄之又玄”句,此句古训为“幽深而又幽深”,用来形容道之深奥难测。此语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的道书佛籍中。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5称: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之后,梁朝道士孟智周、藏旁静,陈…  相似文献   

18.
菩提一叶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扎根于中国的沃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特色之一,便是重孝道,敬祖宗。这是与印度佛教有明显差别的。表现这种特色的,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一类的经典。有学究气的专家常指责这些经是“伪经”。其实,就中国佛教而言,这类经典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千载、深入人心的真经。中国人自古重孝道,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几乎均以孝治天下。孝,顺应人心亲情,是天地之间的正道。中国佛教虽跳出三界外,却不违孝道,所以也就不会脱离社会。本篇所引佛经原文,几乎没有一处是难懂的。与其说是译文,例不如说像中国人自己写…  相似文献   

19.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 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 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 ”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作为私人美德的“孝”,建基于家庭成员的 “互爱”,它出于个体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自愿,更加具有真实性,体现了血缘之亲和家庭 之爱。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有必要弱化“孝”的公共规范色彩,而提升其作为一种个人 美德的意义,提倡从意志自由和情感自愿的角度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互爱关系 。  相似文献   

20.
四封建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中国佛教宣传得最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孝”,因此孝道便成了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重心。可以说中国佛教是以孝为中心来展开它的伦理道德学说的。佛教所赖以生存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命脉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前提、一家一户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