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善自的护念     
最近,人们一打开电视、手机或者网络,总会看到各种负面新闻或有噱头的事件。“骗子深夜穿白大褂冒充医生,企图偷走婴儿”等新闻让人读起来不寒而栗,有的人是因为贪欲做出丧尽天良的缺德事,有的人则是因为诉求得不到解决,内心郁结,故意报复社会,这些行为早已逾越伦理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2.
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着的社会里的成员教育他们的儿童充任该社会各种角色的一种过程。社会化的非正式方面(如通过一定行为的塑造、谈话方式、用语调表达各种含蓄的意义等)都反映着Sandra Bem所谓的“无意识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比直截了当地去塑造儿童行为所能起到的作用要更大。  相似文献   

3.
人生与机遇     
人生道路并不平坦,而往往是坎坷和崎岖的。在这坎坷崎岖的道路上,怎样才能步履矫健,高歌猛进呢?因素虽多,对人生抱什么态度就是一种因素。应当看到,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甚至各个人所抱的态度是不同的。因而,他们的人生价值也会有差别。正象臧克家同志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原因是前一种人活着总是为别人活得更美好;后一种人活着却是使别人遭受灾难和耻辱。然而,这一人生哲理并没有被人们普遍重视。如今,被重视的倒是机遇问题。有些人认为,人的幸福、成才与否全靠机遇。他们把“关系户”、“关系网”看作是“黄金屋”,寻找机遇的捷径。这种蜘蛛网式的“关系户”,对社会风气、党风、人的成才都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向我们提示了这样的问题:人生与机遇的关系如何,怎样对待机遇?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R.T.Lapiere(1934)的经典研究揭示了态度与行为可能不一致的现象,引起了对这方面研究的广泛兴趣,同时又给人们意图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乐观设想蒙上了一层阴影。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领导看在作出管理决策时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顾虑——担心组织内外、上下各方面对决策的否定态度会引起抵制或反抗行为。笔者与许多领导者接触时发现,他们对组织乃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行为主义伦理学说“行为技术学”是六十年代以来流行在美国及西方社会的一种用心理学论证道德行为的伦理学说。它的创造人是美国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斯金纳用动物实验所获得的材料来解释人的行为。他研究行为的特点是注重实证,反对假设,只描述行为的外部表现,而不考虑机体内部过程,如生理、神经、心理等过程,所以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称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是“没有机体的探究”。 斯金纳把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人的行为上,把他在实验室中对小白鼠和鸽子的试验结果搬到社会生活中,提出了一个规划、控制人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交往问题的研究,以往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等视角进行实证性探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交往问题已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现把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关于交往概念的界定目前对交往概念的各种界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 1、“关系说”持此说的同志认为,社会交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接触。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指出,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物质、思想、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只局限在社会的范围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思潮与另一个人、另一个集团、另一种思潮只  相似文献   

7.
德莱达尔就“符号学的进展与意义”发表演讲李毓英10月22日国际符号学会秘书长、法国佩尼扬大学符号学研究所所长G·德莱达尔教授就“符号学的进展与意义”在人民大学发表演讲.德莱达尔认为西方符号学研究存在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以皮尔斯为代表,另一种趋势的代表人物为索绪尔。索绪尔的语言学区分了言语和语言。他受杜尔特影响,主张言语依赖于个体;而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的.索绪尔的社会学不同于当今社会学,而是杜尔特社会学,它是其符号学基础。他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是不依赖别的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他主张二分法: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个体与社会。其认识论是一种旁观者的认识论,在他看来,世界是外在于研究者的独立存在。皮尔斯的理论是个体一元论,而非二元论的,他认为人本身就是社会的人,因此,不应对社会持旁观者态度,人们的思想可以改变世界。皮尔斯主张的是行动者的认识论。皮尔斯称自己的理论为现象学,现象学有两派:一派是胡塞尔,一派是皮尔斯。皮尔斯的现象学是建立在逻辑学基础上的,他认为看世界有三种方法,所以有三种现象:1.对世界的感觉有可比性,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本能。2.实际存在物、个体存在物。3.思想,对行为的“规划。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逻辑是类逻辑,皮尔斯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姆(D.J.Bem)七十年代提出了改变自我意识的理论。他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其自我知觉,从而影响态度的改变.他认为强调肯定的自我知觉比说服(或唠叨数落)、比否定的评定能更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因而,贝姆提倡用一种叫做“肯定的评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贝姆认为,肯定的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持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与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一致的方式里行动;第二,如果人  相似文献   

9.
环境心理研究:工作环境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青兰 《心理科学》1998,21(1):71-73
0引言工作环境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作环境可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又可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建筑物的面积、形状、陈设、通风、采光、温湿度等物理因素与在其内工作的人们的心理感受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系,影响着操作者的行为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因此,设计和营造适合于各种不同性质的室内工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1建筑物与人的行为关于建筑物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建筑物决定论”,即建筑物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筑物对人的行为毫无影…  相似文献   

10.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语境及当代语境中 ,许多思想家把黄宗羲与卢梭相提并论。有的把二人并列起来赞同 ,有的把二人等同起来批驳。前一种情况如梁启超和蔡元培 ,后一种情况如章太炎。无论何种情况 ,其前提都是认同二人思想的共性。因此 ,要解读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卢梭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一卢梭有一句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第 1 0 2页 )这句话内涵深刻而丰富 ,既包含着卢梭本人对现实社会的坚决否定 ,又反映出他对寻求摆脱社会不平等而进行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为了给自己的理论立论 ,他把人的社会性抽象掉 ,把仅仅具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集体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意向性是社会科学哲学中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议题,也是意向性理论的前沿课题.集体行为是一种与个体行为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实在现象,完全通过个体行为和个体意向对它进行解释显然是不充分的.集体行为在本体论上具有不能被还原为个体行为的独特性质,如体育比赛、商业竞争、政治竞选等,它们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积,其中成员的个体意向也不能像控制个体行为那样来支配集体行为.因此,很有必要引入集体意向性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谈到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愿望时说:“只有理性的论证,也就是说以认识为根据的论证,才能给道德以可靠的基础。因为,理性就意味着,人可以让自己的行为遵循认识”(见第6页)。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真实的愿望。很早以前,克拉夫特就致力研究伦理学领域中的科学精确性,并对唯心主义和非理性的见解表示过态度。关于如何科学地研究现存的和在特定的集体中起作用的道德观点和原则以及关于如何能够研究它们的社会原因和影响的问题,作者是不太关心的。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的其它方面:是否能科学地,也就是说用知识去论证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13.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14.
南斯拉夫著名学者,马尔科维奇撰写的《劳动道德和联合劳动》一书,近由尼什“格拉丁那”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前言外,共分五章。第1章、道德和劳动道德。包括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劳动道德两部分。认为劳动道德是劳动集团中的人按照其对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般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总和,这种行为规范包括参与者在劳动过程中和在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集体中的态度。动机和满意程度。第2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德。第3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  相似文献   

15.
当人的物质需要(人生第一需要)得到初步满足,人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加速增长。“精神利益”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式的需要和利益。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社会可能赋予个人相应的精神报酬。如荣誉、奖励等。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沛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3,26(3):536-537
1 社会认知的内隐研究观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归因评价和社会态度形成三个主要方面”。但这仅仅涉及到传统的有意识的信息加工。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焦点则是Greenwald等人所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第一部分里,作者论证了建立一门独立的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他不同意某些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心理科学都是社会性的心理学的观点,而主张必须把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区别开。普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心理特征;社会心理学则研究人们共同的心理活动,亦即研究在不同社会性质和不同规模的集体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群众形式的心理现象。在第二部分里,作者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人们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是它的中心理论问题。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交往”,要研究“心理感染”、“模仿”、“心理暗示”这些在人们相互交往中的心理特征,要研究社会集团的活动等等。在第三部分里,作者分析了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对现实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反映和意识形态反映。社会心理反映群众形式的心理现象中的社会存在,如具体社会集团的需要、嗜好、情感、心境、见解等等。意识形态则以或多或少系统化的形式表现出某些阶级、阶层或者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并向它们提出具体任务。意识形态是更高级的反映,它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给予巨大的调节性影响。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还分析了社会心理学和伦理学、科学无神论等等的关系。在最后两部分里,作者分别叙述了社会心理学同对年青一代的教育、对不同社会集团的教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卧尔兹”的概念及作用“卧尔兹”是阿拉伯语的音译 ,是伊斯兰教宣教的一种方式。含有“劝导”、“训诫”、“教诲”、“讲道”等意。《古兰经》云 :“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 ,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 ,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 ,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 ( 16∶12 5)。“关于使者们的消息 ,我把它告诉你 ,用来安定你的心。在这些消息中 ,真理以及对信士们的训诫和记念已降临你了” ( 11∶12 0 )。伊斯兰教传教的主要方式是用口头语言宣讲教义和用书面文字宣讲教义 ,旨在劝导人们从迷误中醒悟 ,归信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