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的这些文字,经过这么一番另类注解,立马生动、奇趣多了,你看是不是?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相似文献   

2.
拆字戏解     
令:“今”天努力一“点”,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佯:表面上假装成“羊”的“人”,实际上是狼。挫:想事事“坐”等到“手”的人,必定事事不顺。恢:哪怕是失败的“心~灰”,也能燃起希望的火焰。  相似文献   

3.
面试中的AIM问题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清  石金涛 《心理科学》2005,28(4):952-955
面试、尤其是结构化面试是企业、政府机关及一些非盈利性组织选拔人才的最常用的工具。随着应聘者的面试经验增加,面试选拔优秀人才的难度也在增加。本文借鉴国外“印象控制”(AIM)概念,就如何克服主试者的主观偏见、第一印象偏见、次序对比偏见等面试误差、提高面试的信度和效度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哲学界大都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但这一模式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就“价值的工具性定义”而言,也即从“主体的需要”来界定价值看,虽然它较好地说明了物的价值,但却不能全面地说明人的价值,甚至有把人的价值变成纯粹的手段性和工具性价值的危险。其次,就“价值的客观性”问题而言,针对主体-客体模式,为了论证价值的客观性,哲学界所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努力,就是把“主体”与“主观”、“主体性”与“主观性”区别开来。[1]这一区分的本意是将“主体”与“主观”区别开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必须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尽量做到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自己工作的对象。这一点谈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常有许多困难。造成困难的一个因素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偏见.本文拟就偏见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什么是偏见?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大多倾向于认为偏见是一种基本上属于群体之间的态度,即一群人对另一群人都持这种态度。例如,美国的巴伦和伯恩在198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偏见,是指消极地看待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这些人认为偏见具有高度的情绪性,为一群人固执地坚持并按其行事。具有否定的性  相似文献   

6.
“我近来心里老是闷闷不乐,要求助心理医生了,”这话出于美国人口中,再平常不过了。但同是出于中国人的口里,许多人都会认为你精神不正常了,以后你就别想过平安日子了,你敢去看心理医生吗?  相似文献   

7.
人意与神意     
赵静 《天风》2007,(11):6-8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不和睦.就是来源于倔见。偏见正是阻止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人和好的障碍,这也使我们与上帝之间有了屏障,不能带着偏见去看人。在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祷告,背诵主祷文,主祷文中有一句话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特别是要为某些事情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是不是上帝的旨  相似文献   

8.
把人的能动性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长期使用的一种提法。这种提法是否科学?我认为有商榷之必要。这里的问题在于,人的能动性是否必须冠之以“主观”二字,也就是说,把人的能动性归结为“主观”能动性是否妥当。“主观”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涵义。“主观”是相对于“客观”而言,是指人的认识、意识、精神方面。而自觉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属性。这种能动性,是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人对客体的关系,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  相似文献   

9.
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世人有一劣根性,往往喜闻阿谀奉承之辞,拒受逆耳拂心之语。为此,人们吃了不少苦头,却仍有许多人至今冥顽不悟不肯回头。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是一个能倾听逆耳之言,具有博大襟怀的人。请看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讲的那些  相似文献   

10.
合法的“偏见”——当代哲学解释学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降,还没有一位哲学家公开声言,他的哲学是要为“偏见”辩护。由“理性”高踞之上,审视批判传统的偏见,申张理性的权威,已成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传统。不仅“偏见”一词被赋予明显的贬义,人人唯恐不能尽除之,即使在认识论中,“偏见”也被列为阻碍主体意识接近并把握真理的元凶。各种哲学几乎都众口一诃地讨伐“偏见”,同时也毫不踌躇地将“偏见”一词,许与敌对的思想派别。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上看,人道主义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极不确定和十分含糊的,某些“有教养的人”把它当作一种道德追求和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以抽象的“人”和“人性”为出发点,来谈论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即要求满足、实现和发展抽象的“人性”。在西方,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即出现了以“人道”对抗“神道”,以满足个人欲望、个性解放的要求同宗教的  相似文献   

12.
说“偏见”     
什么叫偏见?偏见就是狭隘地偏向某一方面的见解,是一种不够客观、公正的判断。可以说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眼界、个性、经历、立场的不同,人人都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洛克关于物体两种性质的学说,是我国哲学界自1957年以来一直争论的一个问题。近几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洛克的这一学说更加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从发表的论文看,对洛克的第二性质说主要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洛克是个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因为他把“第二性质”,即物体表现在我们感觉中的种种质的特征,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看作是纯属主观的东西,否定了第二性质的客观性,陷入了相对主义与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正是利用洛克对“第二性质”客观存在的否定,从而得出“第一性质”也是人的主观感觉,“物是感觉的复合”这样赤裸裸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15.
最亲的人     
李诚南 《天风》1996,(12):34-35
俗语说:“患难见真情”。只有在困难当头时,才会看出情谊的厚薄。当困苦艰难临到一个基督徒时,神的儿女都会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予以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求回报的帮助,是一种超乎一般情感的帮助。许多人都说,“人情薄于纸”,但主内团契的爱却厚于山。许多人都喜欢“锦上添花”,而许多基督徒却热衷于“雪中送炭”。请看下面一段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6.
“实践”和“物质”是两个不同层次和系列的范畴,不应把它们等同或并列起来。就“物质”来说,它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指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我们把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加以高度抽象和概括,抓住了它们的“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本质,统称之为“物质”。这里的“物质”范畴的外延,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所能干预的地球上的各种客观物体,也包括宇宙中其它的各种物质形态。在人类实践所及的属人世界里,物质客体都打上了实践的印记。它们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实践的产物;既包含客观因素,又包含人类主观的因素。然而就其物质客体来说,它们的最高本质也是客观实在。就“实践”来说,从认识论角度上看,  相似文献   

17.
所谓“钓鱼”是市中心一项新的游戏项目,每个鱼竿租费5元钱,不限时间,只要把池子里的鱼用空钩钓出,这条鱼就免费赠送。池子里鱼很多,也很大,每条都有两三斤重:再看那鱼竿,只是一根细细的竹子,哪能承受鱼的挣扎?许多人都只是围在池边看鱼,说着“这条鱼好大”之类的话。同行的小刘却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18.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猜:这是镜子。可我却要告诉你:不,这是“生活”。为什么?因为,如何看待生活,与人的主观世界关系极大——你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必定愁眉不展;你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就肯定阳光灿烂! 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闲时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  相似文献   

19.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愚顽的拿八     
黄有治  陈辉江 《天风》2005,(12):30-31
在圣经中有许多人的品行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但亦有许多人的行事为人是我们当以为鉴戒的。就如拿八这个人的为人就是我们当以为鉴戒的。拿八这两字是“愚顽”的意思。他一生的为人与他的名字十分的“吻合”,可谓是“名副其实”,无论是在言语上、行为上、生活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为人处事有愚顽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