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术语,《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道"与"器"虽是不同的哲学概念,但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技进于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论并不矛盾,"道"存在于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中,不管是"形"还是"器"或者技法,其最终的归宿都是为了体现"道",或者达到"道"的境界。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就用他的绘画实践深刻说明了道与器的这一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但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日本学者西周最早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这与中国古代使用的"哲"字有关系.据学者考证,西周在1875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而"在津田进藤于1861年出版的<新理论>的附录中,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用的字是‘希贤学'或‘希哲学',意思是追求贤人之学,或追求哲人之学"[1].由此看来,"哲学"译名的成立,先已经过类似佛教东传时那样的"连类"或"格义"的工夫,其中浸润了东方学人对于"哲学"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3.
"易"论医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作为中国古代便形成的通俗唯物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及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历代医学先贤,无不对"易"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知易,不足为大医"之论也始终是历代医者所遵循的至理名言.的确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变"的过程之中,传统哲学"易"的形成及发展,不仅本身是变的展示,而且对变化之道进行了精确的阐述,而祖国医学的形成及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易"对传统医学而言,是根,是本,是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归于"道",现代唯物主义则认为世间万物皆属客观存在,皆为"器"。无论是艺术文化上而言的艺术境界的"道",还是政治经济上代表权术规律的"道",或是宇宙自然其广博奥妙的规律之"道","其上"与"其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器"作为基础,"道"生而为源泉;"器"是具体的创作根本,"道"是抽象的艺术境界;"器"是"道"低层次的表现,"道"是"器"高层次的衍生,在这之中更体现了"道"和"器"相互转化、动态上升的过程,在至高的层次,最终达到艺术的相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以"道"、"理"、"气"、"心"为本原或本体的,随处可见,亦多为人们所看重与论究,而以"情"、以"事"为本体的,却少有人关切并予检讨.本文认为,泰州学为"情"本论.需要说明的是,"情"的本体论与"事"的本体论是相通的,就像"事"与"情"之连通而成"事情"一样,"情"的本体论又可释为"事"的本体论.如果要作区别的话,那么大体上可以说,情与理的关系,主要涉及人的精神心理结构与取向问题,"情"本论所要确认的,是情感之于理性更具本真性与至上性;事与理的关系,则涉及到存在界的结构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结构关系,"事"本论所要申明的,是事之于理更具本然性与先在性.  相似文献   

6.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相似文献   

7.
道器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古老的哲学观,从《周易》开始,道器统一的判断就指出了哲学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相互依存关系。道器观在中国古典园林亦有体现且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思想中的"道"与"器"的关系,孔子所提的"文质彬彬""中和"的观点都与设计美学及后世关于古典园林设计的相关论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理解这些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8.
二章之学,均以重构经史关系为己任,但是两人的建构方式迥然有别,此于同题而异质的《原道》一文最为明显。章学诚以"周——孔"传承为核心,详阐"述——作"之别,以"道不离器"为论点,以"天"为参照而确立"六经"格局。章太炎以"老——庄"关系为架构,打破列为诸子学派的道家印象,立足古史而齐同万物。两种模式的建立,都是为回应各自的时代课题而作。但无论如何,"道"始终与变在共在,以万变成就不变。在此意义上,"道——器"关系打破固定的静态依附,以善变而善存,在多元格局中呈现出多维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的学术精神有两点特别突出: 一是贯通,二是经世致用。章学诚以《周易》的贯通精神来总论文史,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所以六经皆史,亦即六经皆礼; 文由史出,故六经皆文; 易象包六艺,故六经皆象。"一阴一阳之谓道",六经皆器,皆为道之用。道不离器,器随历史而变,道也是不断完善的。即器以明道,六经显现的是古代先王之道,应当贯通一体来认识,方可得古代道术之全; 而后世欲明治道,也要本此贯通精神来随时撰述以究大道,方为史学明道经世之学术目的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老子哲学中"物"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子所言"物"的语义比较多样,在以现象事物为基本义的同时,也包括其他多种义项,这和此词在用法上的灵活性有关.老子论"物"常在道物关系中展开,此关系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结构.从通行本来看,"道"有时也在"物"的范围内,二者的界限并不严明,结合简帛本来看,这种情形可能是不存在的,老子应是贯彻...  相似文献   

11.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卢风 《哲学动态》2004,(2):14-17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它还是一个本体论范畴.<中庸>有言:"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又言:"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验于外).  相似文献   

13.
在章学诚的语境中,"道"既不是经验性的"路",也不是先验性的"理",而是隐藏在时间背后成就一切有形之物的创造性的力量。章学诚把"道"与"道之故"(器)和朱子所言"所以然"与"所当然"对应起来。但是,他并不把"道"看成是先在于"器"的规则或范型,而是看成内在于"器"并使得"器"的世界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或源泉。道,这种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无形无名的根本性的力量通过"象"向我们昭示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建构经历了于中国哲学中寻找形而上学,认识到中国形而上学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别的文化意义,融会中西思想综合创新,反对中国形而上学观念等环节.现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包含了两个有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一是中国思想中本有的道论是不是一种本体论?二是中国古代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关系?只有将中国本有的...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新进展,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学说中的闪光点,阐述整体性与相互储存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的脉络,以期发扬光大,奉献于世人.行文概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与人相互关系,对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树立和构建整体观念、生态伦理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关系等.从文化价值视角立论,倡导古为今用的人文伦理道德精神,人与自然整体合谐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不只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终极本体,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最高追求。以往学界对孔子之道的人伦日用和社会政治层面研究较多,对孔子之道的形上层面和超越性层面关注不足。细读《论语》《易传》,参审《中庸》及后世儒家的注疏,不难发现孔子在创立儒家哲学之时不仅立足于现世人生之道,更立志于追求超越意义的"形而上者之谓道"的终极本体意义的"道",可以说孔子之道是现实具体的"道"与超越性终极意义的"道"的合一,现实具体的"道"是趋向终极之道的路径和工夫。  相似文献   

17.
《周易》《老子》《庄子》号称"三玄",三者共同创立了中国古代"伦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易传》展示了形而上学超越于儒家伦理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质;《老子》的"道论"将实践哲学纳入类似于康德的实践"模型"的隐喻之中,建立起天之道、圣人之道和处世之道三者上下贯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模型;《庄子》的"至人"理想则通过诗意和寓言的方式在高悬的天道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可以凭想象来把握的纽带,为道家的"伦理学之后"开辟了 一个看起来充满"至乐"和"天乐"而值得追求的审美维度,但也终究没有摆脱自欺和自我麻醉的幻觉.  相似文献   

18.
"时"观念是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线索。在一定层面上讲,"时"观念的延展及其实践承载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时"在《管子》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核心概念,贯通全文,它传承"时"的原发观念和本质特性,融入气、阴阳、五行思想,与道、德、法相通融,"时"作为论理基准,在"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中具有统领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周易>哲学的"中道"法度有三个:"三才定中",发轫于天地,展现天地贞观的宇宙图式;"体用得中".思辨于筮法,萌发道器合一的本体架构;"时行成中",着跟于天下,诉说乐天知命的生存情怀.这三者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共同组建了<易>之生生之道.其影响也早已远远超出了易学范围.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周易>哲学的底蕴,也有利于我们洞悉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