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勤俭是回回民族的历史传统。党号召“勤儉建国,勤儉持家”,广大回民群众都积极响应。他們在婚丧方面也愿意本着节約精神办事,大胆改变铺張浪費的旧习俗,这点連大多数阿洪都是同意的。但是有个别阿洪对这一問題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他們认为群众节約,个人发家致富的计划就会被打破。他們不顾广大回民的利益,不惜用一切手段,藉教規和后世逼使回民群众大肆鋪張浪費。如下根据回民现实生活条件竞規定回民亡人时都应宰“下土羊”  相似文献   

2.
当我讀过中国穆斯林第八期上“可以使回民从沉重的宗教負担下解放出來嗎”一文后,我认为現在提出这个問題进行討論是适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回族群众的宗教負担,的确是很重的。听长通路清真寺几位乡老說,清真寺一年开支就得5,000元左右(包括修繕、燃料、阿洪及学員供养、水电费、杂費等);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泉州,居住着回民40来户、200多人。解放前,他們在經济上多半是“世襲祖业”,經营牛羊肉和小商小贩,流动性大,生活毫无保障,长期处在失业和半失业状态。有些回民为了生活,甚至出卖自己心爱的儿女。生了病无法治疗,只有眼巴巴地等待死亡。全市回民絕人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1937年回民群众凑了些钱,勉强在清真寺内办起一所只有初小一二年級的清真小学。可是办了不上二年,就被反动政府撤銷,迁到别处,使大多数国民子女再无法上学。因此在旧社会,泉州回民流  相似文献   

4.
(一)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賀兰山东麓,有个良渠稍村,这里是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辽闊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是,在旧社会,大量的土地都掌握在封建恶霸地主手里。这些反动封建阶級除了殘酷压榨劳苦人民外,还百般进行挑撥,破坏回汉兩族人民的团結,甚至借故发动械斗、仇杀,这样一来,住在村渠上段的千来户汉民和渠稍村的百十户回民間就有很大隔阂,互相仇视,彼此很少来往。吃亏的当然回汉兩族的劳动人民,生活上的貧困和苦痛那就不用多說了。記得有一年,外地土匪闖入回民居住地段打家劫舍,有三个回民老汉还被匪徒杀害,回民人少,斗不过匪众;汉民呢,因为彼此不和,未来救援,回民也  相似文献   

5.
常州在解放前有回民96户,共450人。国民党反动派一向否认回回民族的存在,鄙视回族人民,在常州也不例外。那时,常州回民在政治上根本沒有说话的余地。在經济上則貧穷落后,人民短穿沒吃的。回民最普遍的職业就是經营小商小贩。这种職业的季节性变动和流动性都很大,实貭上等于沒有固定的職业和收入。回族工人店員很少,就那么少数几个,也都是入不敷出,过着半飢半飽的生活。有一些回民則长期靠着借貸过活,非常悲慘。由于經济的貧穷落后,文化教育事业也很落后。解放前常州回民中没有一个科学技术人員,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一人;回民只有一所一、二、三年級复式班的小学,但  相似文献   

6.
十月十八日,北京回民学院的全体师生員工和在京的校友齐聚一堂,欢庆回民学院建校十周年。李恕、李玲善兩位院长都在会上讲了話,向大家介绍了回民学院十年来的发展和成就。回民学院在解放后刚成立的时候,学生只有五百零四人,校舍殘破不堪,仅有的一幢口字形教室楼,因年久失修,人称“危楼”,教学設备更是談不到。但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教育方針的光輝照跃下,经过十年建設,已經空前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学生已经  相似文献   

7.
1957年5月,資产阶級右派分子費孝通無耻地打着要給他的外国主子美英帝国主义介紹新中国农民生活的旗帜,前往江苏吳江开弦弓村(即費孝通所說的江村)“住了二十天”。回北京后,写了一篇“重訪江村”,連續刊載在1957年第11—12期的“新視察”上。这是一支猖狂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的毒箭。費孝通在“重訪江村”中,認为解放后开弦弓村的“农民生活沒有改善”,“合作化搞糟  相似文献   

8.
回民营乡是个回汉杂居付,解放这几年来,在駐乡书记李品臣、芦长祐两同志(汉民)的领导下,回汉民間的团結一直很好,生活上彼此帮助照顾,生产上相互支援,密切合作,从沒闹过只族纠纷。拿生活习俗方面的事情来說,回民营村的十几戶汉民在这里居住多年,他們都主动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慣。回民也亲切地关怀着汉民兄弟,如今年开斋节时,村里的回民都得到政府的照顾,比平时能多买些香油,大家除了高高兴兴的准备欢度开斋节外,也想到村里的汉民  相似文献   

9.
大厂回族自治县于1955年建立,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178,000亩,有6个公社,105个大队,457个小队,总人口为88,300人,回民18,000人,占全县人口的20.4%。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经济及民族政策落实,回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起了急剧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江苏泗阳县的回民在各方面都很落后。他们在政治上根本谈不到地位,在经济上都是小摊贩、卖烧饼油条,宰牛羊的,在文化方面仅有小学生二名,权本就没有大中学生。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我们回民关怀无微不至,安排县人民代表九人,各乡镇都有回民代表,各行业都有回民参加工作:有当农村管理区会计主任的,有当城市居委会主任的,有做经理和县科局长的。全县现有回民大学生四人、高初中学生50余人,小学生更多。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事情。回民胡杨氏感动地说:“过去我们回民很穷,念不起书,现在我儿子在南京大学读书,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这都是党和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好处。”1956、1957两年,党和政府拨给生产补助金,扶持回民就业,并在农村搞副业。1958年9月,全县成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中期,也是鲁西一带最困难的时期。这里的回民同胞约有十万人,家家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当时泰西有党领导下的回民抗日大队、回民联合会,当他们看到抗日家属和回民子弟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便建议办个回民抗日学校。上级采纳了这个意见,于1943年下半年开始筹办一处回民抗日高小(也曾叫“文工团”),经上级拨款支援,于1944年下半年招收了一批抗属和一部分贫困的回民子弟入校读书,服装、生活以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石家庄市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市各族人民都以实际行动表示积极拥护,回族人民也不例外,同样积极地参加了人民公社运动,他們认識到:人民公社的建立,将会加速社会主义的建成,給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的幸福。在党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慣得到了尊重。各公社的章程上都有“加强民族团結,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規定。全市各厂矿、企业、学校和街道,新建和扩建了回民食堂四十多个;在回民集居的地方,建立了回民托儿所、幼儿园。除此以外,为了使回族老人們欢度晚年,还建立了回民敬老  相似文献   

13.
河南襄县有1970户回民,10300人,解放前受着地主阶級和反动派的压迫,再加上宗教的种种束縛,回族人民走投无路,生活无着。全县有百分之八十的回民群众,都是肩挑叫卖的小商販,有的虽有几亩土地,也是少牲口无农具,不会农业技术,每年生产的粮食不够吃。我县回族人民将过去的痛苦生活总結为“十五多”:没飯吃的多,沒职业的多,没土地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盲多,逃荒的多,受压迫的多,欠债的多,没房子住的多,吵嘴打架的多,破烂衣服多,生疮害病的多,鷄毛脏水多,吸卖老海的多,宗教負担多。民国32年间灾荒时,回族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餓死的,卖儿卖女的无法計算,颍橋回族鎮北  相似文献   

14.
于斌阿洪現在已經实現自食其力了,这是他个人的喜事,也值得我们大家高兴。四年多来的情况說明:做到这一点,有个艰苦的历程,不是那么順順当当,随便就走过来了的。剛开始时,于阿洪也和其他各地某些阿洪一样,思想搞不通,认为劳动不光荣,是下等人干的活,自己是宗教職业者,是阿洪,回民群众到任何时候也得供养自己,因此从沒想到要自己参加劳动,就是想到了,心里也不愿意参加,还退一步想:就是光吃“乜帖”也够自己的生活費用了,劳动不劳动没关系……。因此,对参加劳动,走自食其力道路,思想感情上滿有抵触。1955年,当地回民群众动员他参加劳动,并把寺里的一块八分园子地交給他侍弄时,说实話,他是勉强接受的,并且,最初也只作一点点輕微的劳动,园子里的絕大部分活却雇小工替他侍弄,结果这一年  相似文献   

15.
居住在河南南阳的回民有3,395戶,15,330人,由于解放前大多是半商半农,故多集中在集鎮和交通要道,現在分散在这个县的十个人民公社里。十年来回故人民的生活变化十分巨大,同解放前对比起来看,对人有很启发和教育。这里的回族人民在旧社会和汉族人民一样,长期遭受着反动统治阶級的压迫剝削,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权利,經济上半商半农,一方面終年遭受高利貸盘剝。另方面人多地少,土地又不好,商业农业兩头不得一头,生活很是貧苦,終年吃糠嚥菜,忍飢受凍,朝不保夕;总是提心吊胆过日子。解放前一年,县属的五里堡142戶回民中,揚青麦的就有113户,占80.7  相似文献   

16.
一向被称为“肮脏无知”的襄城县石羊街回民,过去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街道。这里共有回民317户,計1,607人,除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外,其余絕大多数是小商小販,飢一顿飽一顿,吃这頓少那頓,終日过着衣不遮体食不充飢的穷困生活。“肩挑手推沿街串,一天掙不到兩顿飯,辛辛苦苦干一年,年終落个油布衫。大人哭,小孩叫,要债之人叫連天”正是当时回民悲慘生活的写照。在这种情况下,人們連生活还无法维持,自然就談不到上学讀书了。当时,在这条1,607口人的街道上,仅有高中生2人(均系地主子弟),初中生5人,小学生20人,除此而外,广大青壮年多系文盲,真是所謂“世世辈辈眼瞎,贫穷  相似文献   

17.
读了“中国穆斯林”第八期“可以使回民从沉重的宗教負担下解放出来嗎”一文后,我以一个阿洪的身份参加这一問題的学习討論。为了正确的貫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巩固民族团結,彻底解放回族人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設,使回民迅速躋于先进民族行列,从而提高回族的經济和文化生活,提出我对各种应当廢除宗教的負担等方面的意見,如有不对的,尚希讀者提出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18.
沪西清真寺是上海市著名伊斯兰教寺院之一,不少有影响的阿訇,如著名的伊斯兰教爱国人士、大学者、大阿訇买俊三,现任市伊协名誉会长马人斌都曾担任过该寺教长。沪西清真寺位于普陀区的长寿路街道的药水弄。十九世纪末普陀区一带还是河塘纵横的水乡,1899年,这里被划为公共租界,美、英、日等国商人相继来沪开厂造房,沪西一带主要有日本人开的内外棉纱厂、日华纱厂等。那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安徽、河南、湖北一带的回民,每逢涝灾,就纷纷逃荒来上海,逐步在药水弄地区形成聚居点。由于回民群众信仰伊斯兰教需要过宗教生活,1917年由湖北籍回民…  相似文献   

19.
王范清真寺自养见成效丹庭林王范是河南省洛宁县回民较为集中的地方,有四千多穆斯林。由于历史原因,回族生活都比较贫困。尽管经济困难,对于教门上的需要开支,穆斯林还是乐善好施,历来大家都负担着清真寺的花费。解放后生活虽日益提高,但负担清真寺花费仍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20.
岷县,故有临洮、岷州等名称,是甘肃南部建置较早的一座名城;历史上著名的秦长城西端终点就在县境内。岷县始有穆斯林为元末明初。明洪武十二年,沐英西征洮州十八蕃族,途经此地,即有众多回民定居于此’清兵入关后,在西北回民起义中,甘州回民丁国栋等曾至岷县,又有很多回民遗落当地,清同治年间及其以后历次的回民起义中,陇西、临夏、张川等地难民先后流落在这里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