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的主观幸福感与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效应,同时探讨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和子女情感自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预测初中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2)亲子沟通在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初中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子女的情感自主性可以调节亲子沟通对初中生的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感自主性低的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亲子沟通的影响,而情感自主性高的个体则会减弱亲子沟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父母在亲子沟通上的差异 ,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家庭环境系统中各因素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 :( 1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级差异 ;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 2 )父母教育水平对亲子沟通的直接影响很小 ,它主要通过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而对亲子沟通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长期形成的亲子关系质量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家庭结构影响父亲与孩子的沟通 ,而很少影响孩子与母亲的沟通。 ( 3 )家庭功能对亲子沟通也具有影响力。其中 ,情感反应既影响父子之间的沟通质量也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 ,总的家庭功能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质量 ,而不影响父子之间的沟通。 ( 4 )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对方便取样得到的49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514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显著低于对照组;留守初中生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发泄显著高于对照组。(2)留守初中生的依恋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同伴依恋与问题解决和求助正相关,与幻想、忍耐等显著负相关。父母同伴的信任、沟通和疏离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被试,全面考察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单因素X^2检验发现,母亲吸烟行为与态度、情感温暖,家庭沟通、凝聚力,父母监控,父亲吸烟态度、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与初中生的吸烟行为有显著关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母亲吸烟态度和吸烟行为、家庭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68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无性别上的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否认、拒绝的教养方式可以很好的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父母冲突与初中生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了370名初中生道德推脱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父母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道德推脱水平;初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15、16岁初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13、14岁初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2)父母冲突会对初中生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道德推脱在父母冲突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72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要求被试分别报告亲子沟通、学习成绩、自尊、抑郁、羞怯和问题行为的情况。结果发现:(1)在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中,关系定向的沟通明显多于观念定向的沟通;随着年级的增长,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的沟通都有明显的增加;(2)在亲子沟通的类型中,保护型亲子沟通最多,其次为多元型亲子沟通,放任型和一致型亲子沟通最少;四种亲子沟通的年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初中生的放任型和保护型亲子沟通多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多元型和一致型亲子沟通多于初中生;(3)同一种亲子沟通既可能促进青少年的积极社会适应,同时也可能增加青少年的消极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车马中学的450名初中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并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校内人际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样本取自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53所学校的7~8年级学生(N=12724),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父母教育卷入由家长报告,学业自我效能感、校内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由初中生报告。结果表明:校内人际关系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育卷入和初中生生活满意度间既产生了独立中介作用,也形成了链式中介作用,性别并未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父母的教育卷入可能会通过初中生的学习和人际功能,进而影响他们对生活满意度的积极感知。  相似文献   

10.
赵梅  莫忠健 《心理科学》2006,29(2):454-456,436
以我国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Grych等人的父母冲突子女知觉量表为工具,对量表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初中生进行了验证研究,以此探明了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知觉的结构,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知觉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从合理化角度回顾了当前几种重要的骨折治疗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认为骨折治疗的最优原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没有绝对最优只有相对合理。只有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维体系,加强医疗逻辑思维能力,用多维思考的方式寻找矛盾的合理平衡点,始终坚守医学伦理道德底线,才能真正做到为每一位骨折患者进行最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试论信息伦理的特点与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伦理学作为科技哲学与伦理学的边缘学科 ,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行为 ,而且要深入研究信息的“元伦理学”问题 ,同时还要对信息化与传统社会现象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交叉伦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准确把握。信息伦理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 ,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 ;从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 ,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 ;从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 ,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官德及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德(即党政干部道德)既可从职业伦理的维度界定,也可从角色伦理的维度来把握;它既具政治伦理的特点,又具行政伦理的内涵。在现代法治社会,官德作为一种道德控制方式,它并不因为制约权力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而失去作用,它仍然是保障官员正确行使权力、实现政治和行政责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科技道德的两种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致力于挖掘各种科技道德规范背后的伦理精神 ,提出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是科技道德规范的灵魂 ;阐释两大精神的丰富内涵 ;辨析二者间的学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全面深入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是一项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并指导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并非只有西方人文主义那样的理解 ,它既是一种共同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同时还是一种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论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磊  郑雪 《心理科学》2006,29(4):1013-1015
旨在介绍和评价西方研究者在自尊权变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首先简述了自尊权变性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对自尊领域权变性的概念、测量、作用、形成与发展等内容以及自尊权变性与最优自尊的关系作出了总结,最后,针对有关研究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郭永积 《心理科学》2011,34(5):1222-1229
摘 要 为了促进中国本土化心理学体系建设和心理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心理学学科管理制度的比较中发现中国心理学学科归属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反思中探讨形成问题的原因。通过心理学在现有学科归属中的局限性,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可能性,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后学科新体系的系统性,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研究了使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特别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对心理学的学科归属、心理学的未来发展、现代社会发展及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广泛联系等需要的讨论中,指出中国心理学在专业设置方面隶属于理学和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认为这种隶属关系将会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和学科成熟。提出应该在现有学位体系中增加心理学学科门类与学位类别,使心理学作为一个与理学和教育学并列的独立学科门类。通过改进学位体系让心理学在更大的学科背景中,建设中国本土心理学自身体系,使心理学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为产生众多边缘学科和更好地发挥社会应用功能创造条件,也为今后心理学发展带来许多发展机遇,并在此基础上为展望心理学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孙赫 《心理学探新》2009,29(6):16-22
"生命需要心理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方法"是研究者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生命发展研究后获得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五年中,研究者以0~6岁正常学前儿童为对象,对其实行生命发展教育,获取了大量的生命发展事实,证明了:1)人类生命具有人人可遵循的生长发展规律——"需要"的生长发展规律;2)"需要"的生物性基础的早期建构是"需要"生长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心理需要的低级阶段——"安全需要"之前还存在一个生命的原始需要——以"新奇、探索、操作"为对象的"需要",其贯穿在0~6岁的儿童早期生命阶段;4)0~6岁时期,"儿童需要"不是恒定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机能,而是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强度的提升是0~6岁时期以"需要"为核心的心理整体建构的鲜为人知的生命法则;5)0~6岁时期"需要"的良好建构,使"需要"水平达到推动生命走向"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6)"需要层次"与生命质量存在着内在关联;7)儿童"原始需要"满足的方法为:在儿童"原始需要"机能强度与寓含"新奇、探索、操作"属性的"原始需要"对象即外部刺激之间建立起犹如昆虫与花类般默契的真正联系。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诗论》与春秋时期诗学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孔子诗论》同《左传》、《国语》所反映的诗学观念相比较,二者有三个相同之处: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和对风、雅、颂的认识是一致的;都采用“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乃至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解释也是一致的。这表明春秋时期的解《诗》用《诗》之风,不但是《诗论》产生的土壤,也给其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二者又有三个不同之处,即点滴论述和自成体系的不同;断章取义和评论篇旨的不同;大、小雅并重和国风、小雅并重的不同。这表明《诗论》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评论作品,是对春秋时期诗学思想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