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是否包含精神因素?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争论双方又进一步用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的概念进行论证。于是,又引起了对精神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其属性等问题的讨论。下面简要介绍这方面的不同意见。一、精神生产力的含义 (一)刘贵访、吴尚之等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是“在知识的形态”上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是“指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过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研究视域中,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实体性的、技术性的物质力量,而缺乏人的能力发展之维。在德语语境中,舒尔茨、赫斯和李斯特从人的能力发展维度来理解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思路,恰恰构成青年马克思遭遇生产力概念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马克思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经过从哲学人本学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转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生产力概念。对于生产力概念之主体向度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科学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内涵,而且有助于推进对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矛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性”和“生产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精神生产”的精神性和生产性都蕴含在实践概念中,“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最终指向“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类实践目标。在经济学视野中,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置于生产主义批判的语境内,“生产性”体现为资本主义的增殖性特征,从而使得“精神性”价值沦为生产主义的外在表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精神生产”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非物质劳动和文化逻辑等理论开启了研究当代社会中精神性渗透和生产性弥漫等特征的新方式,由此产生了关于新型生产劳动者变革的“生命政治学”趋向,为此人们应当审慎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生产力范畴是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逻辑之间合力的结晶。它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契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德生产力所具有的特殊内核及其要素,决定其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中的独特地位,而日常意识正由于不具有这些特质而不能纳入精神生产力范畴。因此,强调道德生产力不仅不会引起所谓“泛生产力化”,而且可以带来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界在以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一度忽视了工艺学的视角。通过对马克思工艺学概念、研究对象和思想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中有一条隐性的工艺学线索,且对工艺学与政治经济学作出了明确的界分,正是这一界分清晰地呈现了工艺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工艺学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理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概念、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工艺学通过具体劳动过程的独特工艺呈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性”,以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总体”的呈现。就此而言,工艺学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微观基础”和“隐性视角”,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显性视角”。工艺学在当今还呈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尤其在智能革命时代,工艺学是切入当下时代并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生命力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生产方式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据笔者的粗略考察,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对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在这些不同的表述中,有些涵义较为接近,有些涵义又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指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①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把生产方式定义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人们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是用手工工具呢,还是用大机器;(2)  相似文献   

7.
在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多元决定和结构因果性这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通过考察阿尔都塞对这两个概念在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上的价值和应用的论述,来解释这两个概念。但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认为在《资本论》或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实际上有一种具体的或明确的方法论。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是否有方法论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的马克思方法论的探讨,这些概念都是重要的。本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表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贡献和“理论革命”不能简单地用方法论来描绘。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学习和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更自觉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指出劳动力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从体力方面说,许多动物的体力使人类感到惭愧。但是人类的智力却是任何动物也比不上的。人类的强大的潜在力量不在于体力,而在于智力。问题在于如何把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这种潜…  相似文献   

9.
<正>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研究中,生产力概念往往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加以说明。这种"要素说"解释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生产力就会联想起人才、资源和先进机器等非常具象的实体性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一种根本性误读,其来源是苏联教科书对《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用于描述劳动过程中三个构成因素的任意挪用。~①这种误读在后来的解释性传播中,使我们愈加远离马克思确立生产力概念的原始语境。因此,本文将从赫斯和李斯特两条德文文献中的主要线索出发~②,剖析生产力概念历史生成中"共同活  相似文献   

10.
乙、异化和物化这里我们集中论述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著作中的物化概念;第二,卢卡奇著作中的物化概念。马克思除了使用Entfremdung和Vergegen-standllchung,即“异化”和“客观化”以外,还用了Verdinglichung“物化”(reification)这个词(来自拉丁语“res”——“物”)。这个词无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还是在近年来有关异化问题的论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些人已开始认为“物化”这个概念要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的生产力观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指出:“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马克思,第54页)也就是说,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第一次提出“劳动”概念作为自我意识由非独立存在进展到纯粹自为存在的桥梁。马克思充分肯定黑格尔“劳动”概念提出的意义.但却批判黑格尔将“劳动”局限在自我意识内部,局限在主奴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只是作为抽象思维内部的运动.马克思还批判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在现实感性的世界中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揭示出劳动外化对象化所产生的对工人无情的奴役和压迫。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产力的内容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和经济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是生产力,它的内容究竟包括些什么,多年来,我国理论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全面地、准确地反映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目前,在我国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时候,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力的内容,决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根据生产力自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马克思的类概念是他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成熟期,则是他的唯物史观范畴体系中的重要成分。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类”,它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表现为:(1)人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尺度。把人作为衡量全部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同生产力尺度并无矛盾,因为人(作为族类)、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2)族类高于阶级。所谓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众所周知 ,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把经济学研究中的某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提升到哲学的普遍性的层面上 ,这使马克思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探索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眼光。马克思对实践问题的探索也是如此。事实上 ,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 ,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大量出现的“生产”概念。而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解读方式中 ,人们通常把“生产”理解为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 ,认为它指称的只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我们不能说这种解读方式是完全不适当的 ,因为马克思在许多场合下使用的生产概念确实需要从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手稿和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存在着一个生产力系统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物质生产力在原始社会中表现为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中,物质生产力则是既得的生产力,同时还表现为一般生产力。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包括《资本论》第二、三、四卷)中关于生产力有诸多提法,如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等,准确把握这些提法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系统理论的关键。一、既得生产力与自然形成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思想史的考察表明,青年马克思出于物质利益问题遭遇到“苦恼的疑问”,即穷人的存在这一社会问题,而开始告别法哲学阶段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这种现实关怀构成了《资本论》的实际起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彻底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掩盖社会矛盾的本性,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制度根源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没有降低马克思的政治与自由概念,只有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与“自由人联合体”对物质生产逻辑的重新规划中,才能打破现有的价值体系,使社会的异己力量复归于人本身,使自然的必然性转化为自由的自主性。正由于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对社会问题的求解中诉求正义与自由之来临,社会主义才是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