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俊杰 《世界哲学》2006,10(1):90-93
Potenz概念是谢林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在其早期、还是在中后期的思想中。谢林对于它的使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两层内涵,一是“幂次”、一是“潜能”。这两种用法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各自具有不同的论述背景。而在谢林早期思想的论述背景中,谢林主要是在“幂次”这一内涵上来使用Potenz的。  相似文献   

2.
王丁 《现代哲学》2023,(6):89-98
在德国唯心论产生的最初阶段,斯宾诺莎同时作为谢林与黑格尔哲学的典范影响了他们的体系建构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同一哲学”。但谢林在继承斯宾诺莎的同时,也延续了斯宾诺莎那里无限者自身与特定无限者,即实体与属性之间关系未得澄清的疑难。这一疑难促成谢林晚期哲学对神与自由概念的重新思索。伴随着谢林最后的思索,在他眼里曾经作为体系本原的“实体”概念,就被转化为描述终极偶然性的“不可预思之在”,而这意味着德国唯心论对于斯宾诺莎的接受和处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朱贻庭教授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伦理学大辞典》,于2002年底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国内伦理学研究的一大盛事,也是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大辞典》用词条形式总结并折射了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反映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综合反映了伦理学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领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大辞典》的出版,必将推动我国伦理学学科更加蓬勃地发展。综观全书,《大辞典》具有如下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和谢林都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和谢林的思想联系是不容忽视的。黑格尔起初还是一个谢林的追随者。黑格尔用自己的名字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为谢林辩护的,这篇作品题为《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在这篇著作中,黑格尔完全站在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批判了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黑格尔很快就超出了谢林哲学,创立了自己的唯心辩证法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同谢林哲学的彻底  相似文献   

5.
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同时表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阶段。谢林在其研究中立足于哲学-美学的民族传统,特别是立足于康德,席勒和费希特的学说。他吸收  相似文献   

6.
张奎良同志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区别》中认为:存在与物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广泛程度不同”;“物质不过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精神“与物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  相似文献   

7.
谢林自然哲学曾经大大改变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风貌,对自然科学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马克思把谢林的自然哲学赞喻为“真诚的青春思想”,一直指导着人们对谢林的理解.但是,由于现代实证科学的辉煌胜利,思辨精神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否定,因此,谢林的自然哲学也一度归入沉寂.但随着西方人对科技所带来的有害性一面的愈来愈强烈的感受,随着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对谢林的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统一的呼声逐渐感到亲切悦耳,以致于出现了对谢林自然哲学研究的强烈兴趣.以1978年于柏林、1979年和1983年于苏黎士举行的三次国际谢林研讨会的情况看,自然哲学是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述介,不当之处,欢迎识者教正.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学》作为后康德计划,证明不存在“给定的”对象,意识已涉及自我意识,而理性的现代性权威导致精神危机;生命过去的那些表现方式削弱了它们关于价值和忠诚的主张;碎片化世界表明“优美的灵魂”成了“道德世界观”的沉默的代言人。因此藉着新发现的哲学见解,黑格尔赋予他最早关注的应认作现代宗教的东西完美的声音。“绝对知识”在于历史化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体现在《精神现象学》将现代性看作人类自己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呈现出从《莱茵报》时期对彰显特殊自由的市民社会与昭示普遍自由的政治国家间的对立所产生的“苦恼疑问”,到《德法年鉴》时期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成的手段与目的的颠倒而感到的“困惑不解”,再到《巴黎手稿》时期对因资产阶级私有制而造成的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斗争而提出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发展的清晰的逻辑路线图。精神现象学揭示了自我意识的伦理性对苦恼性的超越历程,即从自我意识环节的苦恼意识,发展到理性环节的自我意识的颠倒(自由的普遍性与个体性的意识错乱),再到精神环节的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的否定性(自由的普遍性被个体性僭越),最后到绝对精神环节经绝对宗教概念的发展实现了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和解,最终以绝对知识所理解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统一中的纯粹的绝对自由而终结。它嵌入在马克思早期对政治哲学的逻辑把握中。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在对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关系的追问中彰显出鲜明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底,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了一次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会,《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了这次会议的部分发言材料,该杂志还准备在以后开辟专栏继续就人的问题发表文章和评论,并准备会同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哲学界的人士举行园桌会议,就人的问题展开一系列专题讨论。在苏联,象这样专门就人的问题举行会议和展开大规模的讨论,这还是不多的。苏联哲学界普遍认为,人的问题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哲学认识世界的中心问题”。《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的人的会议发言材料共9篇,它们的题目是:《哲学中的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哲学意义》、《人的完整概念研究》、《批判资产阶级关于人的概念》、《人的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问题的综合研究基础》、《个人的才能发展及其预测问题》、《社会-哲学分析和具体科学分析必须统一》和《人类从史前时期向人类史时期过渡和人的发展》。对于苏联各界在这个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我们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陆续予以刊登,仅供我国各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在考虑和讨论时参考。这次发表的是该杂志的编者按和会议上的两个发言。  相似文献   

11.
赵林 《现代哲学》2001,(4):93-96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的经验科学”虽然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导言或开端,概念运动在这里虽然还只是表现为经验的意识形态运动或精神的现象过程,而不是表现为绝对理念的抽象的逻辑运动——外化或异化——异化的扬弃和无限地返回自身的整个三段式发展过程,但是思辨的概念体系在  相似文献   

12.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有不少康德专家,黑格尔专家,甚至费希特专家,唯独没有谢林专家,甚至连专门研究谢林的学术论文也十分罕见。这清楚地表明,谢林被我们忽略甚至遗忘了。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把德国古典哲学看作是朝向理性的太阳奋进的直线上升模式,是一条从主观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之路。而谢林仅被视作从主观唯心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发展“环节”,而且在这个环节之后,又有一个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因此人们要了解客观唯心主义甚至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要到黑格尔这个系统的完善的体系中去,而勿须光顾无系统的谢林这一“环节”了。 事实上,这是一种由双重误解造成的片面观点。因为,第一,德国古典哲学并非仅有一条从主观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之途。实际上,它明显地还存在着另一由康德、谢  相似文献   

14.
杜章智同志在今年第一期的《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同时发表《谈谈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含糊的、可疑的概念》两篇文章,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和我商榷的意见。我觉得,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研究,从而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引向深入的。但是,我觉得杜章智同志文章之所以值得重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译名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周兴 《世界哲学》2009,(4):101-109
在《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全集》第65卷)中,海德格尔尝试了艰苦的思与言的改造工作,意在从非形而上学意义上重解“存有/本有”(Seyn/Ereignis)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对德文原著的初步解读和翻译,并参照英文译本“英译者前言”中的译名分析,讨论了《哲学论稿》中八组基本词语,主要涉及Ereignis,Sein,Wesen,Werfen,Gr—und,Bergen,Besinnung,RUcken等词语以及相关的词族,并且提出了作者对于这些基本词语的汉译建议。原来文后附有由作者制作的“《哲学论稿》德一英一中译名对照表”,但因篇幅有限,不在这里刊登了,而是登载在《世界哲学》的网站上,有兴趣的读者请登陆我们的网站:www.worldphilosophy.cn。  相似文献   

17.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存。“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视域下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婚姻伦理本质在于夫妻双方个别性的人与婚姻伦理实体之间“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婚姻持存的精神基础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婚礼和一夫一妻制确证婚姻伦理的崇高与神圣.黑格尔对于婚姻伦理的精神哲学分析对解决当前我国婚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缔造“有精神”的婚姻,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逻辑》中将哲学的学术概念同哲学的世界概念区分开。但是,这两个概念都以相同的方式隶属于哲学:世界概念表示那种必定引起所有人兴趣的事物;而学术概念仅仅对学哲学的学生们的狭小圈子才具有意义。按照学术概念,哲学最终应该是“哲学认识的体系,或者是由概念组成的理性认识的体系”;相反,按照世界概念,哲学则是关于人类理性之最终目的的科学,并由此获得它的“地位”和“绝对价值”。学术概念的哲学旨在建立一个“理性认识的丰富库存”,并使这些认识“在一个总体的观念下”形成体系的关联。这种哲学最终成为得到证明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杨俊杰 《世界哲学》2009,(2):96-103
《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古老纲领》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人们对作者是谁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这里则结合谢林的思想进程以及谢林的早期神话思想,认为谢林不应当是这份文献的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