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泰勒的"框架诠释学"既注重对现代性理解的前理解条件及其作用的探究,在理论品格上倾向于哲学诠释学;又特别注重通过诠释进行社会批判,其诠释学思想又表现出诠释哲学品格.他的框架理论兼具哲学诠释学与诠释哲学的维度,具有一种明显的居间性,这说明现代诠释学不仅可以在哲学存在论上被理解,亦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被应用于哲学研究之中.泰勒的...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是西方诠释学顶峰时期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经典诠释学也达到了中国经典诠释的高峰。两者在理论上有着相似性,如哲学诠释学与经典诠释学的本体、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与朱熹关于理解之蔽的论述、实践智慧等。由此分析并比较两位大师的诠释理论,从中找出共同之处与互补之处,可以促进中西方诠释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严 《世界哲学》2007,(1):77-82
“信仰寻求理解”源自奥古斯丁在解决三位一体的理解问题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安瑟伦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信仰寻求理解”不仅指出了寻求宗教真理的途径,而且渗透着深刻的哲学诠释学思想,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开始了为后世精神科学的合法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4.
亓光 《学海》2014,(1):105-111
政治诠释学是一个新课题。诠释学作为政治诠释学的基础决定了它的本质属性、理论视野、认识结构、基本方法和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治哲学与诠释学在交叉过程中,政治诠释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本义界。它是诠释学观点普遍性的自然延伸和自觉应用,是在政治领域内对理解方式的共同性的承认,也是一种具体的诠释学经验。总体上看,政治诠释学具有整体性、对谈性、劝导性、反思性等四大基本特征。这些特性使之与哲学诠释学、政治的诠释理论(解释的政治学)、法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的伦理学"相区别,成为一个具体、历史和实践的当代诠释学范型。  相似文献   

5.
从“思辨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4,3(3):105-111
20世纪以来,思辨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向昭示了时代对哲学的呼唤.思辨哲学将世界二重化,这既是它的理论前提也是其思想结果;以逻辑方法的科学性为开端,以信念方法的非科学性而终结;以宇宙本体为开端以理性概念认识为终结.  相似文献   

6.
潘德荣 《世界哲学》2006,9(3):42-50
现代诠释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的语言学(主要是语法学,揭示文本客观性层面的语义)、语文学(对语言本身以及文献的历史关联的反思)和修辞学(着眼于语言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阐明语言的说服力)。正是由于语言学、语文学和修辞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完成了从“神谕”的宣示与解释向合乎理性的证明之智慧的转化,而圣经注释学正是这一转化的直接结果,并且通过圣经注释学,这些因素融入了现代诠释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趋向,通过阐明分析哲学的新近发展特征和诠释学发展的启示性视域,论述了二者新近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在弱化各自传统原则的基础上相互吸纳,其融合的实质在于方法论的互补。  相似文献   

8.
自本体与对本体:中西哲学的诠释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哲学的根本性差异是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的差异。所谓自本体的思维,是认为认知对象与认知主体无法分开,强调本体的自我呈现。而对本体思维则首先将存在视之为客观实有,然后去探究这客观实有的真实。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都是人的二重性存在的客观反映。对于对本体方式来说,它重视对人的工具理性式的生存状态的探究,而自本体则关心人作为价值理性的生存状态的探究。由于人的工具性层面与价值性层面不仅相互补充与依存,而且会相互涵摄,因此,未来哲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同时采取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的方式;而所谓中西哲学的融会与贯通,是指它们在各自保持自身的诠释学传统的基础上,同时理解与吸收对方的诠释学立场与传统。  相似文献   

9.
袁铎 《现代哲学》2000,(4):91-94
本世纪的西方哲学界对科技理性主义的批判绵延不断。其中,后现代著名哲学家利奥塔则是独树一帜,他把批判的矛头不是直接指向科技理性义者所信奉的科技理性万能这一核心概念,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后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嬗变,进而展现出科学知识的非合法化过程。这种釜底抽薪式的论述方式,对于从根本上摧毁科技理性万能的观念,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层面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极大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然而,科技并非只是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和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极端功利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原则,导致技术理性膨胀,人的价值理性的失落,偏离了人的根本目  相似文献   

11.
12.
Judging Gadamer’s theoretical stance is a complicated matter, and his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text-centered theory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premises from which his theories take off, however, we can clearly see his reader-centric stance. On the basis of this stance some cease to seek for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or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xt, which ineluctably leads to the ignorance of an understanding methodology. As far as people’s intentional understanding is concerned, however, the important as well as essential task is still that of striving for a certain kind of understanding that is relatively correct, with universally effective methodology as its necessary prerequisite. What is more, herein l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pistemology of hermeneutic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insert a sense of methodology after hermeneutics went through a period of ontological reflection, and hence clarify that it is of necessity that hermeneutics resumes its text-centric methodological stance.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Zhongguo shehui kexue 中国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 (2): 42–53  相似文献   

13.
陆月宏 《学海》2006,(6):68-72
诠释学的基本现象是,任何的陈述都应该被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对话中的理解使人类的各种经验不断地被整合,这就形成了人类共同体。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是在这样的视域移动和扩展中获得、修正和发展的。在这种过程中,人自身也在被获得的诠释学经验改变着。  相似文献   

14.
1960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哲学诠释学的创立,为纪念《真理与方法》发表50周年,2010年11月18-20日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隆重举行了诠释学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丹麦、瑞士、奥地利和德国的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解的对话性、传统与生活形式批判、  相似文献   

15.
分析哲学是有其人文和社会的兴趣与关怀的。本文试图从批判理论的视角.运用哲学与生活世界相关联的解释学方法,分别解读了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的逻辑分析哲学与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社会批判兴趣之间的关系,以及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语言分析哲学和后期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与维特根斯坦所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指出分析哲学由于没有建立在对现代性的科学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足够反思基础上,所以它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兴趣最终仍然导致了一种非批判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是沿着双重逻辑展开的,即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对现实的市民社会的批判,和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基础的一般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入手,开启了其批判哲学的双重逻辑,从而完成了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开创了全新的思想体  相似文献   

17.
至善学说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常遭到研究者的忽视或误解。事实上,至善作为幸福与德性、自然与自由、理论与实践以及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的综合统一,对康德伦理学、认识论、历史观和宗教学说中都具有重要的范导意义。至善不但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最终目的,而且对批判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具有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裂缝和过渡在1798年致伽夫和基塞韦特的信中,康德指出了批判哲学的未完成和裂缝(L櫣cke),这带给他一种坦塔罗斯的痛苦。[1]《遗著》(Opus postumum)也多次提及这一裂缝。《遗著》主要由  相似文献   

19.
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传统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诠释学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洽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16-17 centuries scientific methods have been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age.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general scientific method,i.e.,induction-confirmation method,deduction-falsification method,and abduction-explanation method.They correspond to logical positivism,falsificationism,and historicism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reasoning procedure of these three scientific methods,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thi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