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略说来,语言哲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着重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的性质和特征、研究词、语句、指称、意义、真理、言语行为、必然性、意向性等问题。它与科学哲学、逻辑哲学、精神哲学等学科并列,各自从不同方面研究特定领域的哲学问题。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哲学、指号学、哲学逻辑等学科关系密切,它们都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西方哲学界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到十九世纪,它已取得重大成果。不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意义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领域。”(黑尔德,第74页)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概念用于研究“意识的意向性”,而在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那里,这一概念则用于研究“此在的在世”和“身体的意向性”。本文的思考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概念出发,解释为什么这个概念对整个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隐含着困难——“纯粹意识的意向性”不能让我们真正面向世界,不能真正解决心物关系问题;第二部分认为,尽管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相似文献   

3.
“本体诠释学”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创立的哲学理论.这一学说的基本理论特色在于:在哲学内容上,它要整合西方传统的知识哲学和中国传统的价值哲学,从而统一科学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在哲学方法上,它既要保有中国哲学“机体理性”之圆融与统贯,又要吸纳西方哲学“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其理想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未来整体性的“世界哲学”.本体诠释学的提出,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拟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视角,对本体诠释学作一评析.限于篇幅,再加之国内学界对本体诠释学已有相当了解,本文将不对本体诠释学的具体内容加以系统梳理,而只是在论述中随文点出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宁如 《现代哲学》2002,(4):101-108
意向性作为现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迈农这里有着与在胡塞尔那里同样重要的决定意义。迈农在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体验及其各自所对应的对象类型的这一深入探讨,不仅将对象概念发展到了极致,而且为价值的存在争取了一个独立的领域,从而也使得价值的意向性构建成为可能。因此,迈农的意向性理论不仅是对象理论意义上的深化,更是价值维度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哲学界历来争论得很激烈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内容分开。一门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研究对象是指研究活动所需的经验知识的来源;学科的内容是研究的结果,往往是以文字形态记录下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后继者学习的对象,但不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例如动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动物,而内容是记载在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关知识。本文在对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作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就哲学的对象、特点、内容和体系等问题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不是要阐述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或理论,而旨在说明胡塞尔为何认为他的意向性概念对哲学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笔者拟对胡塞尔关于意识经验的模式、哲学在理解经验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对哲学研究范围的表面限制等问题作些评论。其次,笔者将简要地对有关外部世界的问题及胡塞尔思想的来源作些说明。本文不奢望详尽地论及以上问题,甚至不拟详细叙述胡塞尔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我只是想发掘并传达胡塞尔在探索意识的意向性以及他所谓的用以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的技术力量——“意向分析”时所产生哲学的解放的意义。Ⅰ.正如弗勒斯达及其后继者多次指出的:胡塞尔的意识经验理论是两种思想影响的综合产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人们考察意识经验的一般结构乃至生命的同一性、“我”、意义等问题的枢纽。自布伦塔诺(F.Brentano)明确地提出意向性是区分心智(mental)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标志以来,意向性问题受到了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实用主义等不同哲学流派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开辟了对经验、主观性、“我”-世界关系、身-心关系、认识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意义等传统哲学核心问题探索的新局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主题以及有待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5,(11):30-35
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的重要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意向性更进一步成为当代哲学探索人类心智的性质、构成、特征和归属问题的焦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众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意向实在论,二是意向工具论.本文首先阐明意向性论题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考察当前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并扼要评述它们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日常生活中我们彼此会问"你在想什么",这在哲学讨论中通常假设某人的心理状态拥有一定的内容,那么这内容一定表征了世界的一部分或某些特征。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被称为"意向性状态"、"命题态度"或者"心理表征"。相应地,我们在文献中会看到心理内容、表征内容、思想内容、意向性内容等等。当然,哲学文本上对各个概念的界定及其使用不同,这里为行文方便,暂且统一使用"心理内容"一词。  相似文献   

10.
简讯     
1987年8月2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哲学”课题组在成都召开了首次“经济哲学”理论讨论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要深化经济理论和解决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必要建立“经济哲学”这样一门新的中介学科,而“经济哲学”的建立,又必将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的内容。同时,经济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及其他理论工作者携手联合,共同开拓“经济哲学”研究,也是地方社科院发挥“整体优势”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与会同志还就“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和方法论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从意识哲学到文化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什么是意识哲学第一个时期 (1 7世纪初叶— 1 9世纪末 ) :哲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意义理论。 1 7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主张科学的职能在于探索真理 ,哲学则揭示意义 ,特别是科学概念、假说或理论的意义 ,这是两者的区别及关系。人们相信意义是说话者自己心里的内容或观念或图象 ,它决定心外的对象或指称。第二个时期 (1 9世纪末叶— 2 0世纪中叶 ) :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 ?等成为注意的焦点。分析哲学预设意义的固定不变性 ,试图给出语句的“意义” ,并且说明同一性、分析性和意义含混。意义所以含混 ,是因为很难给下述语句…  相似文献   

12.
郦全民 《哲学研究》2012,(9):95-103,128
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意向性是颇受关注且又不断引发争论的中心概念之一。直观上,意向性系指心智状态或过程具有的"关于性",即心智的内容是关于或表征某种东西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意向性是大多数(甚至所有)心智状态的标志。倘若意向性确是一种真实的现象,则以理解心智现象为己任的认知科学,就有责任用科学上合适的方式来解释心智状态的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一、从意向性问题到心理内容现当代意向性研究发端于布伦塔诺。他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出 ,世界上的现象可划分为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但两者的根本区别不是前人所说的是否有广延、是否能思等 ,而是有无意向性。他说 :“我们可以这样给心理现象下定义 ,即心理现象是那种在自身中以意向的方式涉及到对象的现象。” (Brentano ,p .12 4)但是心理现象为什么具有他物所不具有的意向性呢 ?这是布伦塔诺以及后来许多思想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近年来 ,心灵哲学的某些研究表明 :心理状态是由于具有特定的心理内容或语义性才具有意向性的。福…  相似文献   

14.
自齐硕姆将意向性概念从布伦塔诺那里引入到心灵哲学之后,出现了语言意向性、物理意向性以及现象意向性三种主要意向性概念或者研究路径。三个路径的支持者都曾论证其意向性概念是本源的,由此产生本源性问题。本文试图设计一个理论预设缓解这个难题,它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三种意向性认知、本体论和语言实践角度来讲都有其本源性;但第二,没有任何一种是绝对本源性的或者具有无限制的本源性;第三,三者一起构成意向性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提供对意向性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15.
蔡震宇 《世界哲学》2023,(1):108-113
在中世纪哲学研究中,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的“意义”■概念常被视作意向性概念的历史起源。这一叙事在晚近以来备受挑战。这诱发了阿维森纳学界对意义概念的重新讨论。学者们纷纷悬搁历史起源论,转而聚焦于阿维森纳的理论体系内,探讨意义和意向性的理论关联。本文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阿维森纳的意义概念具有核心含义,刻画了心灵超出感性体验所通达的不可感内容;在阿维森纳的哲学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领会活动例示了意向性之为意向性仅当它是意义领会或部分地奠基于意义领会。  相似文献   

16.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哲学范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与阿伦特紧密相关的.西方学者基于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公共性理论.其中杜威、李普曼、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性”是批判性的范畴,但是哈贝马斯把“公共性”范畴引进到政治哲学中来,“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色彩逐渐淡化,到罗尔斯那里成为确证“公平的正义”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支撑.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他们的公共性理论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政治生活本身,涉及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则是用来论证政治原则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涉及的是人的交往理性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关于“浪漫诗”的理论旨在强调精神自身的发展、变化,反对当时站在强势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关于把历史纳入逻辑的形式框架中的诠释,突出了历史的偶然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等特质,把历史视为变化着的生命体的运动.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的“行动”哲学,目的在于使传统哲学在其自身内所不可克服的主客关系矛盾在有限和无限的永恒“生成”中达到统一,其方式是采用“断片”的形式以对抗理性主义的“体系”,他的主张和理论诉求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哲学所继承.  相似文献   

19.
略论技术的社会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峰 《哲学动态》2003,(3):27-31
卡尔·米切姆将技术哲学区分为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两种传统” ,目前已得到普遍的公认。[1] 但笔者认为还应该有一种技术哲学 ,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哲学” ,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种传统加以倡导和研究。它既不像第一种传统那样侧重于技术的物质性、自然性和工程性 (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称其为技术的自然哲学 ) ,也不像第二种传统那样侧重于技术的人性、精神性 (如技术与人的地位、自由等问题 ,故又是一种技术的精神现象学 ) ,而是侧重于技术的社会性 ,即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作为统摄性的“形而上”的“总论”或“一般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