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载是宋儒中讲"和"最多、有着关于"和"的丰富思想的理学家之一.其"和"论具体体现在"太和"、"心和"、"中和"以及"仇必和而解"、"民胞物与"等概念或命题中.从宇宙论层面的"太和",到道德心性论层面的"心和"、"中和",再到社会伦理层面的"民胞物与",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天人合一"和"论体系.此论上承<易>、<孟>、<庸>等"和"的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以"和"为取向的心性修养论.张载"和"论对其体系的"天人合一"特征、道德心性论特质的彰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理想追求,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的规范和要求.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主要包含了"和合"体系和"人伦"体系,提倡"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养性"、"和为贵"的和谐理念;积极推崇"天和"、"人和"、"心和"的"太和"境界;强调"五伦"的人伦规范.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伦理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景德传灯录》是记载中国佛教禅宗的历史文献,共30卷,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影响甚深。以前各学者对《景德传灯录》中疑问代词的研究较多,但对相对疑问词的研究较少。其实,《景德传灯录》中的相对疑问代词有"多少"、"大小"、"早晚"、"浅深"、"近远"、"深浅"等共六个。其中"多少"的用法比较复杂,可以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可以询问数量、高矮、时间、性状和程度等。"早晚"不但可以询问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大小"和"深浅"出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1):12-30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历史关头。在这个过程中,直面新中国即将诞生需要全面谋划和统筹其开国的大政方针——包括内外政策、国体政体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中共经过二十余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实现"国家统一"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国家结构和国家形式问题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进一步系统和丰富,开始明晰地意识到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有违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开始全面彻底地扬弃客观存在的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导致中华民族离心离德隐患的"民族自决"、"联邦制"的理念和概念,开始逐步奉行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更加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的理念和概念,并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这一战略转换,最终将新中国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国家结构、国家形式,正式确定为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国特色、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单一制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庄子>全文紧紧围绕"游"这个中心,描述了"游物"、"游心"、"游混沌"三种不同方式的"游".与三种"游"式相应,庄子之"游"存在着"自然之境"、"功利之境"和"天地之境"三种境界,并由此表达了"无功"、"无名"和"无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苦难人生的深重忧虑和对现实社会的极度无奈,折射了情感人世与理智出世相互纠葛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6,(1):118-124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资本"走出去"为基础,驱动中国的设备、服务、技术、标准、货币和文化联合"走出去",是中国传统的产品"走出去"和资本低层次"走出去"的升级版。论文首先从对外经贸格局、全球经济治理、国际分工地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角度,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其次,从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状况与特征;最后,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基础设施投融资、人才培养、利益保障和风险防范等视角入手,提出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阜阳汉墓所出竹简本《周易》的释文偶有误释和漏释之处,本文对此提出补正意见,释出"倍"、"弟"、"邑"、"抽"、"適"、"徙"、"者"、"市"、"克"、"贾"、"别"等字,辨识出"吉"、"其"、"无"、"死"、"货"、"凶"、"利"等残字,拼合了简55+残片11、简486+469两处断简,供研究《周易》和阜阳汉简的学者们参考。此外,还指出了阜阳汉简《周易》摹本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和同之辩"表现了中国古代"和"与"同"的区别与联系,"和而不同"体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国"和"文化表现在物质形态、精神理念、生活习俗和社会规范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和"文化引领下的新中国和平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和"特色,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捍卫和平是中国和平外交中的核心诉求与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刘伟 《孔子研究》2014,(2):25-29
在孔门弟子中,孔子把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归为"德行科"。"德行"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道德行为,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四个维度,并且按照"个体"——"家族"——"群体"的逻辑顺序展开。"乐道"、"志学"属于"个体"层面,首推颜回;"孝悌"属于"家族"层面,当推闵子骞;"仁政"则属于"群体"层面,应推冉伯牛和仲弓。"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反映了"个体"、"家族"和"群体"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构成了当时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这正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孔子看重德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孔子和孟子的"乐"理念的各自特点及其异同之处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孔子的"乐"理念具有明显的泛伦理化倾向。他所关注和注重的,乃是"乐"的社会教化、社会整合的伦理调节功能。孔子视"礼""仁"为"乐"之魂魄,视"至善"为"乐"之归宿和极致。"乐"的艺术审美特质被淡化和边缘化。孟子对孔子"乐"理念的最大修正,在于他将其"民本"的政治诉求贯彻于其"乐"理念之中,诉诸"与民同乐"的政治氛围,从而将"乐"理念平等化、平民化、感性化,扬弃了孔子对"乐"的种种宗法等级束缚,破除了对"乐"的雅俗之别的偏见,从而使"乐"理念向其平等的、感性的审美氛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孔子泛伦理化的"乐"理念相比较,孟子的"乐"理念则具有泛政治化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