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食管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诊断方法研究,涵盖流行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临床需求是医学科学进步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推动了医学发展,食管癌诊断方法的研究和正确的科研思路在控制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诊断方法研究,涵盖流行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临床需求是医学科学进步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推动了医学发展,食管癌诊断方法的研究和正确的科研思路在控制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内镜技术最优化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化内镜及其配件的不断更新和内镜医师操作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在食管癌的应用从诊断为主发展到诊断与治疗并重.回顾历史,医疗需求是医学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医学的发展,内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 ,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具有地域性分布差异 ,高低发区发病率可相差 5 0 0倍。河南省的林州市 (原林县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1~ 3] 。食管癌的预后极差 ,中晚期病人 5年生存率仅为 10 %左右[4 ,5] 。但早期食管癌 5年生存率可高达 95 % [1] 。很显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关键问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不仅需要对食管癌变自然史有清楚的了解 ,而且更与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但这一领域进…  相似文献   

5.
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在临床影像诊断工作中应该更注重哲学思维的运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像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影像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影像诊断的辩证思考、检查前准备过程和检查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在临床影像诊断工作中应该更注重哲学思维的运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像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影像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影像诊断的辩证思考、检查前准备过程和检查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1临床医学发展步入“数字医学”时代 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介入到医学领域,临床应用数字技术产品以及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医学技术平台为医生提供更准确、更直观的诊疗依据。数字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催生新的学科体制与相应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网络环境下影像学软诊断,为临床医学信息的共享、挖掘、分析与增效、创新知识提供现代技术条件等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提倡医学对人们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怀。同时随着产前诊断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也越来越重视对孕妇及家属的人文关怀。胎儿产前超声诊断中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人的关怀,也是对技术、对心理健康、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提倡医学对人们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怀.同时随着产前诊断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也越来越重视对孕妇及家属的人文关怀.胎儿产前超声诊断中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人的关怀,也是对技术、对心理健康、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超声检查具有实时、动态、灵活、方便等优点,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介入性超声是在超声显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在微创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只有与其它微创技术联合应用才更有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食管癌研究可分为病因学、发病机制和防治三个部分,涵盖了流行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尽管两千多年前,我国学者以开始记载和描述食管癌,但直到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对食管癌有了系统的认识。回顾食管癌的研究史,不难看出,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路在揭示食管癌发病机制和控制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起关键的作用。辨证地剖析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群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个体化局部治疗和全身综合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传统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小范围研究,研究者与食管癌患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关系,是指导食管癌 研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求食管癌的防治新策略,本文回顾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食管癌研究的发展史,借鉴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功经验,提出将整体的有关调节因素与食管癌发病机制相结合,拓宽综合性和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思路,可能会发现攻克食管癌防治研究的突破点,同时,创新研究技术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加速食管癌研究取得新进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应运而生,但是也面临肿瘤根治性、术中转移、大范围推广和卫生经济学等一些问题。客观看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不足之处,通过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循序渐进普及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技术,给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诊断模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然而在临床上得到诊断时大多已经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基因相关技术及生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结直肠癌诊断方法得到不断改进,但早期诊断仍不尽如人意。因此现有的诊断模式值得我们去深思,从哲学意义上探索更为完善的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刘惠娟  邱江 《心理科学》2015,(4):1004-101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测量的BOLD信号,即受试者安静地躺在扫描仪中,不给受试者任何特定的任务,受试者也不用做任何反应,此时受试者的大脑活动处于自发状态。通过使用该技术可以为抑郁症发作的临床现象提供神经影像学依据,以期为将来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生物标记。因此,本文综述了大量抑郁症患者在静息态脑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了单、双相抑郁症,首、复发抑郁症,早发性、晚发性抑郁症,难治、非难治性抑郁症等不同类型的抑郁症在包括局部一致性(Re Ho)和低频振幅(ALFF)在内的功能分化以及包括功能连接密度(FCD)、功能同伦(VMHC)、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和ROI功能连接在内的功能整合两大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德国病毒学家Harald zur Hausen博士创立的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病因学说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笔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回顾了该学说的确立及其发展。宫颈癌将有望成为人类通过疫苗接种、筛查和早诊早治等综合措施来预防乃至消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当今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走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在下个世纪,科研重点将向生命科学和生命医学转移。充分认识医学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及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制定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战略,加强医学高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医学科技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计算机科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叙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实施过程中计算机科学向基因组学领域的不断渗透及面临的挑战。基因组数据库及网络系统的构建与完善为基因组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基础,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改进简化了HGP这一繁重的劳动。在HGP的推动下,世界各大信息技术公司也加盟到基因组研究中,使生物学中融入了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有利于引进新的思维模式,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但目前在基因组信息的交流与分析方面,标准化和精确性仍显不足,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受到计算机存储量和运算速度的制约,这些问题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解决。  相似文献   

19.
Psychological science has new opportunities to have major input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etiology of heart disease, recently applied technologies for measuring early stages of heart disease, and an accumulating base of evidence on the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clinical and subclinical coronary disease. It suggests that it is now time to develop conceptual models that integr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separate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It offers and provides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a model that integrates socioeconomic status,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person-level factors from a life span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