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矛盾律、排中律与多值逻辑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典逻辑的基本定律,恰如牛顿定律是古典力学的基本定律,它们的地位曾经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出现之后,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牛顿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不应当被绝对化,牛顿定律虽说不是可以违背的,却是可以被超越的。同理,在多值逻辑等异常的非古典  相似文献   

2.
不矛盾律是一条重要的逻辑基本规律。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真。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出现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如果违反了这个要求,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表达思想,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或者说就会存在逻辑矛盾。人们通常所说的“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等,都是在思维中存在有逻辑矛盾而在语言或行动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章,立意要高,语言要美,但也不能忽视对结构的设计.因为,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思想条理化的具体表现。只有结构严谨,文章的思路才会明晰。人们把文章的主要构件划为三部分,俗称为“开头”、“中间”、“结尾”。“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没有主体,何谓文章?其重要性自不待说。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及其内部关系,也不能忽视,需要在教学和写作中下功探索。毛主席早就要求人们:“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开头”与“结尾”之间的关系就是逻辑上的同一关系,表现在文章语气上就是前呼后应的关系。要正确表达思想,使文章首尾一致,要求人们的思维必须符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目前,在中学生的作  相似文献   

4.
矛盾律与排中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既是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思维的根本规律,既是本体论的根本规律,也是逻辑的根本规律,而且首先是前者。后来的逻辑书,或者提出三条思维的根本规律,这就是: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或者提出四条思维的根本规律,这就是在上述三条规律之外,再加上充足理由律;亚里士多德无疑地曾经应用过同一律,例如,  相似文献   

5.
排中律是关于思维明确性的规律。它的含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或者反映某个对象,或者不反映某个对象,二者必居其一。在是与非、真与假之间要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造成第三种可能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排中律的上述要求来讨论俄译汉中组织译文的两种逻辑方法。一、用语明确避免含糊无论写作还是翻译,语言鲜明准确,都是组织篇章最重要的逻辑、语法和修辞准则。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未婚夫妻’的说法。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此说法着实不妥,违反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不矛盾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这  相似文献   

7.
有的逻辑教材(如人民大学编写的《形式逻辑》修订本)把“不置可否”归结为违反排中律的错误,笔者对此特有异议。所谓不置可否,就是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没有明确态度的意思(见《汉语成语大词典》)。日常思维中的“不置可否”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对于不能同真或不能同假的思想既不同时认可,也不同时认定为不可。比如碰到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即不说甲对,也不说乙对;既不说甲不对,也  相似文献   

8.
一、亚里士多德是怎样表述逻辑规律的?(一)从“是”和“不是”通过“肯定”和“否定”过渡到“真”和“假”,是亚里士多德对逻辑规律的表述形式的本质特征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著作中,对逻辑规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有种种不同的表述形式。现在把这些表述摘录如下:1.“一切原理中最确实的原理可  相似文献   

9.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规律概括地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普遍地适用于各类思维形式。人们在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时,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律。这对科技论著的翻译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从专门术语同一、习惯用语同一和普通事物同一这三个方面介绍逻辑的同一律知识在俄汉翻译中的运用技巧。一、专门术语同一我们知道,科技专门术语是用来正确地表达科学概念的。而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俄汉两种语言习惯不同,表达同一科学概念的术语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深入讨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内容的文章不少,有许多新的观点。本文也想就此提出几个问题并试加分析,敬请同仁指教。一、怎样正确认识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公式中的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灿烂的思想成果,它们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东方民族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先秦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乃至东方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如同不了解古希腊就无法了解西方的传统文化一样。在先秦众多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名辩逻辑特别是关于矛盾律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先秦的矛盾律思想问题,着重说明先秦矛盾律思想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概况及其主要内容. 这里所说的“矛盾律思想”,不仅指先秦思想家对矛盾律的陈述或论述,而且还指他们在进行辩论,论证和反驳时对矛盾律的运用,及在运用中所涉及到的矛盾律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否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仅就传统形式逻辑讲的内容作一般介绍)。它是我们在思维活动中,即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逻辑规律。人们只有在思维中遵守了这些规律,其思想才会是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是不明确的,不合逻辑的。因此,正确理解并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学好形式逻辑这门科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先秦名辩学说是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精华,它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因明一起,构成了世界逻辑科学发轫的三大源流。对逻辑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是东西方古代逻辑思想的共通之处。依照一种看法,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是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在西方传统逻辑中,历来把首先发现和提出这些逻辑基本规律的思想成就,归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近代的莱布尼茨。实际上,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或与之同时代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多值逻辑的辩证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逻辑是二值的,换句话说,它只有真、假两个真值。从亚里斯多德(在古代中国还有墨子)首创的传统逻辑到弗雷格、罗素的数理逻辑系统,古典逻辑的二值性质并没有改变。然而,多值逻辑却是作为一种非古典逻辑出现的,它可以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真值,多值逻辑是怎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有哪几种最常见的形态?古典逻辑的二值特性为什么需要改进?为什么要引进中间真值?古典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否继续有效?能不能运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张家龙 《哲学动态》2004,1(12):18-21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第9章对排中律提出了限制. 亚里士多德说:"在有关现存事物或已发生的事物的场合,命题不论其为肯定的或否定的,都必须或为真的,或为假的.至于一对矛盾命题,则正如上面所已指出的,不论主词是普遍的并且命题是全称性的,或者主词是单称的,两个命题中其一必定为真的,而另一个必定为假的."[1]这里,亚里士多德就"有关现存事物或已发生的事物的场合"论述了排中律和矛盾律.  相似文献   

16.
1.简述概念和语词的关系。2.集合概念不同于非集合概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样理解集合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关系? 3.简述A、E、I、O四种性质判断的基本逻辑恃性。4.如何理解特称量项的含义? 5.负判断的基本逻辑特征是怎样的? 6.简述类比推理的特点和作用。7.什么叫做假说?假说的逻辑程序由哪些环节构成? 8.排中律和矛盾律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9.驳倒了对方的论据或论证方式,是否一定就要驳倒了对方的论题,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命题逻辑中,有些命题表达式,不管用什么真值代入其变项中,该表达式总是真的。这样的命题表达式就叫做永真公式,也叫做重言式。它们表达了某种逻辑规律。例如:“p→p”“(?)(p∧(?)p)”“p∨(?)p”“〔(p→q)∧p〕→)q”等等都是重言式,它们分别表达“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及“蕴涵定律”等逻辑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重言式是命题逻辑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重言式的判定问题也就成了命题逻辑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赵总宽同志《略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问题》一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是深刻的、有益的,但其中个别观点,是不能令人同意的。 这篇文章说:“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中,所谓逻辑矛盾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而出现在思维过程中的思想矛盾,”“思维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在《论意义和指称》(1892)一文的开头,弗雷格陈述了他在《概念文字》(1879)中的思想,即他认为同一是对象的名称或符号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描述:1——(A≡B)的意思是:由于符号A与符号B具有相同的概念内容,因此A总是可以为B所替换,反之亦然。这一概念与莱布尼兹关于“同一法则”  相似文献   

20.
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问题的背景和结构Identity最早是个哲学和逻辑问题(在哲学和逻辑里就译成“同一性”)。逻辑里关于同一性的表述是著名的“三大规律”中的同一律。在逻辑三大规律中 ,排中律受到许多质疑 ,甚至矛盾律也并非绝无疑问 ,但是同一律却始终众望所归。只有当把identity落实为人或者文化的身份时 ,这个问题才有些异样。最普遍的身份现象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意义上的身份。身份意味着社会等级、权利、权力、利益和责任。身份的社会制度往往有着价值偏好 ,于是可以让某种本来以事实判断形式成立的身份同时意味着某种在价值判断形式中成立的身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