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论生产力的实质、动力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民同志在《论生产力的实质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对生产力要素、体系(系统)、结构、内在动力的理论提出反对意见,其中不乏合理之处,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脱离而存在。但文章认为生产力无要素、无体系和结构,无内在动力却是错误的。我们在本文也谈一点与张文相反的意见,请教于张守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读本)》一书所作的序《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日新月异的现代高科技革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无以避让的挑战和考验。对此的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高科技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世纪之交我国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3.
一、人的因素传入日本和人的因素研究在日本,使用“人的因素”这个术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早在1920年,心理学研究所编辑的心理学杂志出版了一期《人的因素专辑》。1921年由田中编写的《作为效率研究的入的因素》是日本第一本关于人的因素的书。作者在书中讨论了提高效率、工作研究、疲劳以及关于人的动机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激励等等一些心理学问题。在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里面当然也包括科学在内──一个内涵丰富深刻的命题·工艺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社会机制·如何理部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强制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的条件和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7页)确实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阐述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的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5.
广西哲学学会于1980年12月2日至5日在南宁召开年会,着重讨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在讨论中有下列不同意见: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最终动力。三、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更是这样。五、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一条真理。但做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究竟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或快些或慢些,然而一般地说来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呢? 我认为,人们求生存和对物质需求的无止境性就是推动生产力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中国哲学界在讲到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时,大都认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人们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独立自在的物质力量,对生产力作一种实体性的理解和解释,结果,生产关系就成了盛放生产力的一个大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8.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对这一主题,书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无论从历史评述还是现实发展资料分析,以及从理论推导上,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书的出版,对我们加深理解我国将努力实现的“两个转变”是有帮助的。除了深邃的理论探讨和认真的推导分析外,本书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新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总结评析了从古至今国内外有关生产力问题的各种观点,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科学地构建了作者自己的理论体系。本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它指导下,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学”探要黄明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①他强调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②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便不难明白,发展生产力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手稿和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存在着一个生产力系统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物质生产力在原始社会中表现为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中,物质生产力则是既得的生产力,同时还表现为一般生产力。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包括《资本论》第二、三、四卷)中关于生产力有诸多提法,如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等,准确把握这些提法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系统理论的关键。一、既得生产力与自然形成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智能动力观”是黄明理在《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以下简称《大历史观》)一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几年来,黄明理通过理论讨论、讲学等多种形式反复提及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科技动力观”,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今年第3期上,刊载了巫继学、崔永和的《生产力内在因素问题的探讨》一文,就生产力的本质涵义、生产力的结构以及生产力在现实社会生产中的表现形式,发表了他们的新见解。文章提出生产力是一个动态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体系,并且具体地探讨了这个体系在现实社会生产中所表现的形式。文章把当前的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正如作者  相似文献   

13.
《尚书》中的伦理思想肇始于夏商周三代生产力的发展、王朝更替的推动和天命观的形成。《尚书》中的伦理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德的思想、孝友思想、个人修养思想以及宗教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先秦伦理思想的形成起了引领作用,而且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脉路。  相似文献   

14.
最近,由沙英所著的《精神文明纵横观》一书在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是包括60多篇理论文章和思想评论的文集,其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谈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相似文献   

15.
吴自斌 《学海》2005,3(2):5-10
科学技术是最革命、最积极的变革因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推动力量和永不停息的发展动力,它对政治文明进步的推动是全面而深刻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推进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动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法论,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养料和精神支撑,从而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技术手段,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学习和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更自觉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指出劳动力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从体力方面说,许多动物的体力使人类感到惭愧。但是人类的智力却是任何动物也比不上的。人类的强大的潜在力量不在于体力,而在于智力。问题在于如何把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这种潜…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深入地研究人类社会的这三大矛盾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并抓住解决矛盾的关键,这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这一矛盾演变和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运用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此学界已获共识。本文重点论述第二、三对矛盾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制度创新是…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李校利近年来,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这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一综述。学者们普遍感到现有的生产力定义存在诸多缺陷,大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力定义。不少学者开始对"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生产力不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体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廖之煌认为.上述说法是欠全面的,因为它把生产力只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排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之外。这是用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观点看待生产力。这种割裂生产力同交往的关系的观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悻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生产活动,即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离开生产活动。但是,生产力一经创造之后,就离不开人类的交往活动,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就社会力量这方面来说,它是推动人类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基础;但同时,它本身又是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运动和发展的,离不开人类交往这块"土壤"和"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2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机制是怎样的?如果这个问题不很好解决,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所谓生产力“机制”,是指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它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转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生产力包括人和物,即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生产者包括劳动者和生产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