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2)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佛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和果法,体现于文字记录即为经、律、论三藏。广义地说,凡与释尊本教不相违碍的善法皆可称为佛法,故历代祖师大德的言教及其它“世间微妙善语”也是佛法。世尊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又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增一阿含经》)至于是否是佛法,可以用法印来鉴定。但一般所说的佛法,只指由  相似文献   

2.
佛法概论     
印顺  陈兵 《法音》1995,(12)
佛法概论[近代]印顺《佛法概论》,释印顺著。1949年厦门佛学院铅字排印本。1960年收入印顺自己编定的《妙云集》中编之一,由台湾正闻出版社出版。1989-1990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影印,列为该所编印的《佛教文化丛书》之一,在佛教界流通。全书约十...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5,(3)
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圣谛佛法是什么?这一问题使很多人模糊困惑。人们常问:佛教是哲学呢?宗教呢?或是一个生活方式?简单地说:佛教既广大且精深,再巧妙也不能归纳于一狭窄的范畴。当然,佛法包括哲学、宗教或生活方式,可是佛法确又不是限囿于以上范畴之内。以某些...  相似文献   

4.
长寿与佛法     
佛法是出世法,长寿是世间法,哲学观点不同,一是唯心的,形而上的;一是唯物的,形而下的,我以亲身的感受把它统一了,达到实践发现真理。这种统一观点,在台湾佛门早已提出。我是在台湾南怀瑾教授的大作中学到的。我今年86岁,算不上长寿,有90岁的、100岁的。但以我的情况对比今昔,确实是健康长寿了。我在81岁以前。  相似文献   

5.
6.
佛家的学说,即佛教的义学,能不能用简明扼要的语句将它提纲挈领地概括为几句话,成为一个基本纲领呢?我看是可以的,而且前人已经做过这种工作。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佛法的基本教义作一浅近的介绍,使初学者易于领会。  相似文献   

7.
宪法与佛法     
释隆印 《法音》2015,(2):59-60
<正>"宪令"、"宪法"等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法"同义。"宪",词典解释为"法令"。顾名思义,宪法乃"法上之法",亦即"万法之宗"。它是所有法律的立法依据,所有法律均诞生于宪法之下,服从于宪法精神,不得违背宪法。近二百多年来,世界上存在过的和当前存在着的各国宪法,数量非常之多,而每一部宪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内容均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宪法基本  相似文献   

8.
佛法与长寿     
关于长寿的问题,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始终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理想和希望。(《书经·洪范》中列“寿”为五福之首。佛教理论中视“寿”为“命根”的同义语。的确,长寿就是有限生命的延长,这是古今中外无人不梦寐以求的事情。古人似乎认为,服药足延长生命的唯一办法。中国自古相传“后羿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的故事,由此产生嫦娥窃服灵药而奔月的神话。这个思想长期支配人们的心灵,引起了  相似文献   

9.
佛教以疾病为人生诸苦中之荦荦大者,彻底根绝包括病苦在内的诸苦,引导众生皆悉达于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是佛教的根本宗旨.以佛眼观来,众生本性本来涅槃,本性健康,纯净、常乐、至善,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现前诸苦俱备、百病丛生的存在状态,从违自本性的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十足的病态,而诸病之根,终归在于众生自心妄起的无明烦恼.佛陀称大医王,以疗治众生心病为己任.就此而言,佛教所提供的医治众生心病的方案——全部佛法的教理行果体系,都可以看作广义的、深义的医学.  相似文献   

10.
我长期以来从事脑力工作,精神十分紧张,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常常感到不适。几年前,我有缘接触了一些佛教经典,被其博大精深的境界吸引,认真研究之后,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1.
佛法重实践而不偏于理论。佛法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空间是无边无际。佛法否认构成宇宙人生的第一因,所以它不主张探讨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最根本的原素。佛法是要解决世界人生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佛说过一则《箭喻经》:有一比丘名叫摩罗鸠摩罗,因佛不回答世间有常无常、有边无边等问题,就不想从佛修行而要离去。佛就对他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中毒箭,请来了除毒箭的医师。病人却问:医师姓甚名谁,身形长短,住在哪里,从何方来?毒箭  相似文献   

12.
引言--佛法的弘扬要健全团结 佛法近来似乎有渐呈萎缩的现缘,每一个法师及有心的居士都想如何可以振兴佛  相似文献   

13.
“溪声尽是广长舌”,苏东坡居士在溪声中能听出“以一音说万法”的佛语,是机敏的悟觉,也是巧妙的联想。其实,佛经中早有这样的警句。例如《无量寿经》中就写到,在无量寿佛说法的地方,有一种“道场树”,由各种宝物构成,“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听到这种声音,众生便可以大彻大悟,成就佛道。  相似文献   

14.
15.
“种”佛法     
王舒 《佛教文化》2002,(Z2):62-62
老和尚要“圆寂”了,弟子们围拢在师父周围,为他“助念”诵经。 一位年长的弟子,想请师父做最后的“开示”,他俯下身,在师父耳边轻声地说:“师父,您功德圆满,将往生极乐,弟子请您开示,如何觅得佛法真谛。” 老和尚平静地看着眼前的弟子,眉宇之间一派慈祥。他略一沉吟,便缓缓说道:“庙的后面有一片空地,你们开上一片,播些种子,看看能不能把佛法种出来。”  相似文献   

16.
印顺 《法音》2003,(4):40-46
一、和平的意义和平本为人类一致的愿望,在饱经战争苦难,或时局恶化而濒临战争边缘的时候,人类的和平愿望,也就更为迫切起来。然从古来今,人类一直在仰望和平、祈求和平,而和平始终不容易获得。一部廿四史,充满了血腥气;大部分的日子,都在战争中渡过。所以要求和平,必须探求和平的意义、不容易和平的症结,而探索那达到和平的坦道。我们佛教徒,对于和平的愿望,无疑比一般人恳切得多。我们应接受佛陀开示的圣训,去把握和平的真义;应仰承佛陀的慈悲愿力,而尽着为实现和平的努力!人类有要求安定、要求福乐、要求生存的共同意欲,所以人人有共同的…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山西省佛教协会顾问、五台山显通寺方丈请佛法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3月15日17时40分在太原崇善寺示寂,世寿88岁,僧腊70年,戒腊69夏。请佛法师1915年11月4日生于山西省神池县小寨乡。1933年于宁武千佛寺依永泰法师出家,次年在大同圆通寺受具足戒;随后到五台山参学,拜能海上师修学密乘,曾先后至太原南海寺及成都近慈寺等地安居学法;1952年随能海上师二上五台山驻锡清凉桥;文化大革命初期,回原籍务农;1973年三上五台山入住显通寺,看管寺庙,保护文物;1978年出任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团结僧众,重振清凉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蕴、处、界作了详尽阐释,作者认为此三者是佛所立的根本法门,名曰“三科”。是一切教法之根本,一切义理之所依,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学佛者及研究者应当最先明之的。  相似文献   

19.
学诚 《法音》2007,(4):23-29
修学佛法,是整个转凡成圣的过程,它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够学好。这需要多少生、多少世,甚至多少劫,才能够修学圆满、究竟成佛。如《大智度论》说:“【经】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仑(常啼)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须菩提白佛言:  相似文献   

20.
郭昭亮 《法音》2015,(2):15-17
<正>一、引言从步入大学的殿堂,到深入到力学研究的领域,十数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伴随着我,一是佛法,一是科学。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直胶溶在我心中,分不清是科学影响了对佛法的理解,还是佛法影响了对科学的追求。读经时,有"会心一笑";做研究时,也有"原来如此"。科学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对佛法的践行,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如《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