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误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从简略地回顾了人误研究的产生背景,介绍了人误的分类、类型和形式,以及传统人误研究的两种方法:概率估计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并指出了人误研究的新趋势一对组织错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核对异文、辨析文字,我们对《易林》中的十则失校、误校、误释之处作了补正,并进一步分析讹误之由,阐释意义,以期对古籍整理与易学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热点,对其研究主要是在误信念实验范式之下进行的。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问题是误信念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了儿童如何理解误信念的几个重要假设,包括:元表征假设、事实掩盖假设、心理理论机制假设、计算资源假设。此文综述了这些假设,以期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4.
陈明光 《佛学研究》2004,(1):252-260
宗赜是宋世云门著名高僧,世称“慈觉禅师”。然文献见栽慈觉的名字有宗赜、宗颐之异,祖籍有州、襄阳之别,宗派前贤有禅、净二门之说,且古今无一文献述其生平、道其所终。本文考察了前贤和当代学者对宗颐的研究,追溯了宗颐的源流,认为审视文献见载的宗赜、宗颐,实为长芦慈觉禅师宗赜一人。宗颐,乃刊宗赜之误。宗赜倡修净土,并非净土门人。宗赜是河北州人,湖北“襄阳人”说误。大足石刻大佛湾“报德经变”之慈觉宗赜即长芦慈觉禅师。  相似文献   

5.
儿童对因果复合句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儿童分析、判断句法形式的能力发展。用图片描绘儿童熟知的事物间因果关系,每张图片都用两个因果复句作说明,两句所含的语词相同,但在联词“因为”的使用上有正、误之别,要求儿童对句子正、误作出判断.结果表明只有四年级儿童才基本上形成了对实验句句法形式的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物体受力分析图正、误样例的相似程度以及被试对错误受力分析的认知加工(即对错误受力分析的辨别、解释和改正)水平对物体受力分析规则正误样例组合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以初中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两项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物体受力分析图正误样例组合学习中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效应,即正、误样例的相似程度越高,学习迁移的效果越好;对错误受力分析进行"改正"加工的学习迁移效果明显优于对错误的"辨别"加工,即存在明显的认知加工深度效应。  相似文献   

7.
《乾凿度》是《易纬》中较为醇正的一种,是研究汉代易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然因其历时久远且屡遭禁毁,自隋唐时既已大量散佚,幸存者则尚有许多阙文及误、衍等现象,不同版本间亦有出入。这给阅读与研究此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的《纬书集成》本为底本,参以历代典籍征引,对《乾凿度》中存在的脱、误、讹等问题逐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单维测验合成信度三种区间估计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宝娟  温忠麟 《心理学报》2011,43(4):453-461
已有许多研究建议使用合成信度来估计测验信度, 并报告其置信区间。有三种方法或途径可以计算单维测验合成信度的置信区间, 包括Bootstrap法、Delta法和直接用统计软件(如LISREL)输出的标准误进行计算。本文通过模拟研究进行比较, 发现Delta法与Bootstrap法得到的置信区间相当接近, 但用LISREL输出的标准误计算的与Bootstrap法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大。推荐用Delta法估计合成信度的置信区间(使用Mplus容易实现), 但不能直接用LISREL输出的标准误来计算。举例说明了如何计算单维测验的合成信度以及用Delta法计算其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9.
哲学不只是研究,也需要评论。一部系统评论当代哲学的著作,即使不表明哲学研究的突破,至少也预示了某种突破。作为一部批判性的著作,吴国盛先生的《自然本体化之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误》)使我们看到了这种突破的契机。它的主题正象书名本身所表示的,是对自然本体化的批判。由于自然本体化之误在当代中国哲学领域普遍存在,这种批判因而带有根本性。《误》在讨论自然本体化的错误的时候,涉及到了当代中国哲学界许多引起热烈讨论的问题,不仅包括自然辩证法领域的“热门”话题,也包括了“实践唯物主义”和关…  相似文献   

10.
康春花  任平  曾平飞 《心理学报》2016,48(7):891-902
从测验和被试两个层面探讨了属性数目、属性层级关系、被试知识状态分布、属性层级误设和Q矩阵误设等因素对GRCDM的影响, 以进一步考察GRCDM的特性。研究发现:(1)GRCDM对属性数目无依赖, 随属性数目的增多判准率反而增高; (2)被试知识状态分布对GRCDM判准率高低无影响; (3)属性层级误设对GRCDM的影响与属性层级类型有关, 当属性层级为无结构型和发散型时, “属性层级关系错乱”的判准率降幅最大; (4)Q矩阵误设对GRCDM的影响因层级关系而异, 收敛型和发散型受影响较小, 无结构型和线型的判准率在属性既冗余又缺失时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11.
碳氢共价键结构式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德志  张奇 《心理科学》2011,34(2):386-392
为考察错误样例在样例组合学习中的作用,以烃类物质碳氢共价键结构式为实验材料,以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对正确和错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显著优于正确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在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中,正、误样例数量相等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数量不等的学习成绩;“对比”呈现正、误样例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分块”呈现正、误样例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2.
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题数及小样本应用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心理、教育等研究应用日广。本文引用三个模拟数据研究,提出一些在分析时的应用策略,包括用较多题目及强制同一因子的负荷相等。样本容量一般愈大愈好,但当资源等条件有限制时,上述两个技巧,可协助解决叠代收敛问题,并能更准确估计各重要参数。此外,一些方法如:每因子只得两题目、当样本只得约100人时每因子用少於四题目、将题目合并以其平均数为指标,均可能导致不收敛、高标准误及偏差估计量等问题,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火神庙"非祆庙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华火袄教研究领域的部分学者在论及宋元以后的火祆教遗痕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祆神与中国传统火神相混淆的情况.这种误解最初始自我国火袄教研究的奠基者陈垣先生,但遗憾的是,后来的研究者不但没有将陈垣先生的这一未及深入研究的判断予以厘清,部分学者反而完全混淆了袄神与中国传统火神的区别,以致于将方志文献中所见中国传统的火神庙误作祆庙了.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辨,指出宋元以后祆神的内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并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的火神相混淆,明清方志文献中所见的火神庙实是祭祀中国传统火神的场所,与祆神祆庙无涉.学者们实是因自身认识不足而致误,本文因而进一步分析了致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点校本<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中两条前后相继的语录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表现为两处"人欲"均是"人心"之误.本文从<朱子语类>文献资料内证以及"人欲"、"人心"二词的义理分析两处着手支持自己的论点.指出了是原本错误而点校者未发现上述错误.论证了两条"问题"语录的存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最后指出了较为合理的修改方式与本文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5.
言语生成中内隐学习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金鑫 《心理科学》2002,25(3):322-324,331
言语生成中的结构启动和语误现象,通常分别用瞬时激活和语音的约束范围来解释它们产生的机制。20世纪60年代末发端的内隐学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言语生成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言语生成的各种现象中,语言经验和学习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启动和语误更倾向于是一种内隐的序列学习。  相似文献   

16.
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中的一些诗存在着简次错乱的问题:或一首诗章次错乱,或一章诗句次错乱,甚或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统谓之“错简”。其中尤以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错简,对正确理解诗意影响极大,因而向为学界所重视。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经的错简》一文(中华书局1966年4月版)即对此有专门论述。文中,孙先生分析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原因说:“大概因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篇次的顺序上,前后相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前一首诗的后几章丢掉了,遂误合为一首诗;也有因为两首诗的起句相同,内容上又有点…  相似文献   

17.
《管子.轻重篇》古奥难懂,“简篇错乱,文字夺误,不易董理”。传抄过程中,多有增删,后之研究者也多有不查而致误的现象。本文从训诂和校勘的角度,对《轻重篇》误增误删进行了部分辨析。  相似文献   

18.
陈国符的《中国外丹黄白法考》是最早研究道教外丹词语的专著,该书在词语解释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漏释词语、释义不确、误释方言词、臆改异体字、误释副词、句读有误等六个方面对其中的缺谬作一些补正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侧重从认知过程角度解释儿童理解误信念心理机制的理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文着重阐述:(1)事实掩盖假设及其认知抑制机制观点;(2)强调儿童在信念推理中经历反事实推理过程的适应性模型假设;(3)强调并分离出儿童愿望抑制和信念抑制的愿望-信念推理假设。它们从认知加工的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建构,将黑箱式的误信念理解过程外显化,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