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磊 《法音》2001,(3):7-15
信愿胜心萌发,则念佛行持若决江河,沛然莫御。净宗念佛复有多门,主要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是专念自性天真佛,真如实相虽然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稀。观像念佛,注目圣像观视,然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观想念佛,凡夫心粗,净土境细,妙观难成。唯持名念佛,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故称为径中之径。  南无阿弥陀…  相似文献   

2.
念佛法门     
《法音》1990,(5)
佛教净土宗以念佛为正行,依据佛教经典有四种念佛: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一、持名念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具体念法又分多种,从出声与否而言,有出声念、金刚念(微动口齿,其声在口耳之间)、默念.从摄心方法而言,有计数念,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7)
<正>一、持名念佛的来源及影响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善导大师是纯正的净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干法门;菲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示朗然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一分稳当。此事祗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动谈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示明西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切高易进,念佛为…  相似文献   

5.
月悟 《法音》1999,(10)
《释教三字经》说:“修行必择一捷径法门,方能有成。念佛法门,最为捷径。而持名念佛,尤为捷径之捷径法门也。最为要妙,宜笃信而力行。”诚然,除非不识字或半文盲,实在无法研习三藏教义,可以鼓励他一味持名念佛,并且笃信、发愿而力行,也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然而仅此,往生品位绝对不会高,因为往生上品的基本条件,皆为深信大乘而发菩提心,欲信大乘必须研习大乘教义以增信、解悟。或日:只要能到西方就好,下品下生就心满意足了。答日:此言差矣!俗误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  相似文献   

6.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大力弘扬“禅净合一”的临济宗高僧,其禅法特色是把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入了看话禅,促进了禅净合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净土宗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以慧远为创宗初祖,然而反观净土宗,我们会发现昙鸾—道绰—善导系所倡导的持名念佛才是中国净土宗广大信众所坚持的修持方法与立宗基础。中国净土宗发展的理路与承继的血脉,是沿着由昙鸾开创、道绰继之、善导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发展的。但昙鸾、道绰一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将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提出净土宗十五祖之说,试图正确处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净土宗是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以"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为目标的净土法门,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汉传佛教修行实践的一大特色。《高僧传》《续高僧传》中记录了大量晋唐时期净土行者的念佛事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些叙事情节中包含的主人翁的生死态度和念佛的自我疗治之用。通过这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叙事情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佛教传入早期净土僧人的生命状态及修行面貌,更可以发现弥陀信仰及念佛实践在早期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疗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念佛的意义     
《法音》1989,(5)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指出善导的念佛思想主要由念佛的心理基础(“三心”说)和念佛的实践方法(称名念佛)两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1.
念佛一门,依佛之三身,依行者之身口意,即相应成三。依理法念佛法身,即法身念佛;依心法念佛之相好功德,即观想念佛;依口念佛名号,即称名念佛。念佛基本之理,即此三者。然后世请师,又将念佛之法,依不同之标准,详加分类;或依不同之侧重,而一门深入(如净土宗之侧重称名念佛)。 其中天台智者大师所撰之《五方便念佛门》一文,详开念佛之五门及入方便之次第,融天台教理与念佛之法于一体,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 一、五门禅观与观相念佛 五门禅观,是行者由浅入深之五个次第。智将其与观相念佛相结合,从而阐发了观相念佛之浅深…  相似文献   

12.
晚明佛教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相结合的参究念佛禅,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论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取向,既是明末禅学复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与此同时,晚明丛林还存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参究念佛到摄禅归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二大思想取向在客观上进一步使晚明佛教走向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而实现禅、教、净三者的真正合流.从而不仅体现出一种中国佛教从智慧走向信仰的思想特点,而且还使晚明佛教呈现出一种普世性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3)
<正>一、净土三经的修持方法要点净土宗共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念佛法,自明代至今,持名念佛占据主导地位。《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摄生三愿,三愿分别对应自力、他力和自他二力三种修持方法。当然所谓的"自力、他力和自他二力"都是建立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力的基础上的,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自力和他力;《无量寿经》同时开示了上、中、下三辈往生;《观无量寿经》开示了九品往生;《阿弥陀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音》2010,(8):1-1
<正>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晚则《弥陀经》、《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大  相似文献   

15.
净土宗持名念佛的集大成者善导,因其一生注重宗教实践,所留下的材料不多。会昌灭佛时,其著作在中土失传,以致今人难以厘清其行迹。尤其是说法所在的光明寺,学界争论不休,本文通过文献考察与实地调查,确认善导说法的光明寺不在长安城,而在今日杭州转塘区,为净土宗在浙江一代的传播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龚晓康 《宗教学研究》2005,109(1):147-149
<大智度论>为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被称为"论中之王".该论涉义极其广泛,对念佛法门的阐释也较为详尽.本文从念佛的方法、念佛与般若、念佛与见佛、念佛与往生等角度入手,对<大智度论>中的念佛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93,(2)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  相似文献   

18.
各位居士发心来这里参加佛七,因缘很殊胜。我本人对各位的精进心、勇猛心、向道心感到非常敬佩。不少居士希望我能经常给大家讲讲佛法,但由于教务工作比较忙,所以各位这种愿望没有能够及时满足,很抱歉。今天已经是佛七第四天了。前几天,明哲法师等已经给各位开示了很多,而且有许多人经常在这里参加佛事活动,经常听各位法师讲法。我今天仅就念佛与修定应注意的问题,根据佛祖的言教,同各位谈一点体会。我们这次举行的是念佛七,严格地说,念佛也是禅定的一种。大家每天念的回向文中就有“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的话。念佛的人都希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念佛三昧也就是念佛的正定(或禅定)。念佛如果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念佛就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2)
上海佛教居士林最近落实宗教政策,迁回觉园香光堂,推出了几项以修持自净为目的的活动,颇具移风易俗的意义,值得推广介绍: 1.举办精进净七。根据清梦东彻悟禅师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纲要,组织信众打精进净七。净七期间,不设牌位,禁语止净,坐念、绕念弥陀圣号,为净心念佛打好基础。有专人护法,照料生活琐事,参加者放下一切,唯提佛号。这样经过七日精进,深切体验念佛实践的法益。2.每年在药师圣诞日举行“寿辰会”,由寿星们自己诵念《药师经》与药师如来圣号,设斋上供,祈求消灾延寿,回向世界和平。3.为新亡林友诵念《地藏经》追荐超拔。参加者都是亡者生前净友,一律自  相似文献   

20.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阿含经》念佛理论的研究,探讨了早期印度佛教中的一些念佛思想的发展及脉络,对念佛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