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人们道德品质的磨炼、道德观念的转变和社会道德进步的实现,都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主动、自觉的道德活动,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如此,它必须以增强每个职业人员在认识和对待各种职业道德关系中的主体意识为条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使职业道德建设收到迅速、稳定的实际效果,更要注重于提高每个职业人员主体性。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发挥每个职业人员在职业道德建设上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在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独立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判断,自主地、自信地进行道德选择和职业道德决定,勇敢地、坚定地  相似文献   

2.
道德理论是关于具有道德完整性的人的理论,它的任务是去寻求使人在不同 方面具有道德重要性的各种可能性,而这一任务面临着专业化的挑战。社会的专业化要求个 体将自身的人力资源专门化到有限的领域中,结果就无法从事所有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并 由此获得自身的道德完整性。现代社会试图通过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在 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分工体系变异为了分隔体系,结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道德上不完整的 人。在社会专业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社会需要承担个体的再专门化成本,当每个人都可 以自由地游弋在分工体系中时,社会就将变为一个合作体系。其中,每个人都完全基于道德 判断来做出专门化和再专门化的选择,并通过这种选择来实现其道德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陈世佐(河北师院)在来稿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导向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各个人组成的群体,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离不开群体,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用等都是他人劳动的成果,而每个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5.
试论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个体的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型H1N1的防控不仅是国家、政府、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个体责任缺失是甲型H1N1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个体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中主体的原子化对个体道德责任的排斥、非理性社会心理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冲击和公共卫生防疫体制中薄弱环节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影响。基于道德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不同的个体应该承担不同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6.
甲型H1N1的防控不仅是国家、政府、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个体责任缺失是甲型H1N1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个体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中主体的原子化对个体道德责任的排斥、非理性社会心理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冲击和公共卫生防疫体制中薄弱环节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影响.基于道德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不同的个体应该承担不同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7.
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杨浩文传统思想道德中的某些成分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相契合,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利用。但传统思想道德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道德生活的精神支柱,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主导思想和主体道德。人类...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首先归属于家庭,然后才归属于社会某个组织。“家是人的天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道德品格主要取决于家庭,而生存和发展的技能主要从社会获得。道德教育是家庭的重大责任。古今中外,各国都很重视家庭在个人道德形成中的作用,但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的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炎国 《哲学动态》2006,39(6):32-35
荣辱观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对于光荣与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光荣通常用以指称有益的、值得褒奖的人和事,耻辱通常用以指称有害的、需要贬斥的人和事。因此,荣辱观实质上也是一种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光荣标示肯定的道德评价,即被指认为对于个人、民族、社会具有正价值;耻辱标示否定的道德评价,即被指认为对于个人、民族、社会具有负价值。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1]在存在利益差别和对立的社会中,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归根到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基础和出发…  相似文献   

11.
龚群  兰超 《道德与文明》2019,(4):122-129
人们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不同层次,规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建构 起共同体生活秩序的最起码的要求,霸座问题的出现表明一些社会成员无视 共同体生活的这一最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最起码的规则意识同时还要求他人更有 道德,则是提出了一种类似于道德绑架的超义务道德要求。享有人格尊严是每个 社会成员在生活世界中受到尊重的基本人格条件。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是平等的,人格尊严 是无价的。我们要维持共同体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 条件,树立起规则意识和人格尊严意识。  相似文献   

12.
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继霞 《学海》2001,(6):189-19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道德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我们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指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和自我教育则进一步说明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真正形成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由此,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不仅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价值科学表明,行为之应当如何不过是行为之事实如何对于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之效用,因而行为之应该如何便是通过道德目的而从行为之事实如何推导出来的。据此推之,市场经济行为之应当如何的道德原则,便是通过道德目的而从市场经济行为之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推导出来的。 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自己赚取利润,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价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     
一、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一向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简单地回顾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第二,非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把道德看作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问题,认为道德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他们还特别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分化。例如有人这样说:“在分化为各种敌对阶级的社会中,不可能存在对于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并使每个成员负有同等义务的统一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一定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们所主张的那种‘永恒的’道德原则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当前在道德或道德理论上人们大致存有三大困惑,即:(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看待共产主义道德?(2)在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道德和道德的作用?(3)在强调发挥每个社会成员主体性或主动性的要求时如何看待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解除这些困惑,对谋取思想一致、正确贯彻现阶段改革开放方针和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所论仅属有关第一个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道德合法性危机标志着道德形而上学走到了黄昏,后现代主义解构了道德本体论,把个人情感、欲望、意志等合理性感性因素整合进道德人格结构与功能中去,道德回归生活本身,生活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解构了"宏大叙事"总体化道德努力,道德话语权的个体回归使每个人都能在道德的世界自由而充分的生长,过上真正属人的生活;解构了"同一性"普遍化道德,摆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在我国满载张力和快速节律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既要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又要汲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道德形而上学远见卓识的批评,惟有如此,我们的伦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成熟,从而超越现代性而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王海明 《现代哲学》2004,(1):105-110
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自身,不可能是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为了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是为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社会里,由于监控呈现全方位、无死角性和非遗忘性的特点,使得舆论围观在体量和程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舆论围观所蕴含着的道德力度也获得了极大提升,从而给被围观者造成特别大的压力。这样必然导致舆论伦理的研究出现重大的方向性转折。过去舆论伦理的重点是如何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如何加大舆论围观的道德压力,从而有效提升被监督者的道德自觉。而在数字社会的今天,由于智能监控的强化,每个人都几乎成为透明人而被完全打回到熟人社会,舆论的道德围观早已不再成为必须特别重视的问题,恰恰相反,当今的舆论伦理需要把更多的研究精力聚焦于如何在正当的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公民脆弱的匿名权与被遗忘的权利,从而防御来自国家机构、强力集团以及权势个人可能施加的对民众身心自由的无端侵害。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中国社会正面临深刻的转变。如何使人的建设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特别是每个国民应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寻找合理的人格定位,以解决人们当前对道德标准普遍的混沌、迷茫的心理障碍问题,已具有迫切的意义。本文试就建立新道德参照系必须遵循的原则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设计存在于人类整个发展史之中。无论是建筑、雕塑、服饰、音乐、美术,还是书法写意、文学故事等,都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其中都包含了设计的元素。因此,设计包含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之中。因此可以这么说,整个人类社会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一部宏伟的设计作品。由于每个时代的背景、文化、道德、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赋予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