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照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得分及手机使用时间记录从548名被试中筛选出60名手机依赖大学生,将其随机分配到抑制控制训练组和非训练组进行实验。预期通过抑制控制训练提升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降低其手机依赖水平。结果发现:训练组被试在接受为期8周的抑制控制训练任务后,手机依赖总分、手机使用时间和非训练组相比显著降低,抑制控制能力显著提升。结果表明抑制控制训练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检验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效果,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选取大一新生36名作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18名和对照组18名,对实验组进行连续6周、每周1次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组被试自尊和内控性得分显著提高,抑郁得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18名被试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后6周干预效果依然存在。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实验室实验与手机实验结合的正念训练方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作用。方法:招募30名高校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通过一次实验室训练让实验组被试习得正念情绪调节技术,并在一周内通过手机微信推送练习任务,使用贝克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五因素正念量表分别在整体实验开始前(一测)、实验室实验结束后(二测)与手机实验结束后(三测)对所有被试实施三次测量。结果:t检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焦虑(一测比二测t=2.283,P=0.039;一测比三测t=3.853,P=0.002)、抑郁(一测比二测t=2.154,P=0.049;一测比三测t=2.875,P=0.012)与情绪调节困难水平(一测比二测t=2.267,P=0.040;二测比三测t=2.177,P=0.047;一测比三测t=2.676,P=0.018)在实验后显著下降,正念水平则显著提升(二测比三测t=-2.543,P=0.023;一测比三测t=-2.396,P=0.031)。结论:该干预方法能够提高个体的正念水平,降低负面情绪,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压力管理策略(坐忘、正念、冥想)考察其对焦虑的干预效用,并用脑电探究其脑机制差异。首先用焦虑量表筛选出高焦虑被试60名,随机分入坐忘、正念、冥想和对照组,并对被试实施持续4周的干预,用焦虑量表进行后测,再采用EEG比较脑电波差异。研究发现:坐忘、正念与冥想都能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坐忘对降低特质焦虑作用更大(t_(TAI)=-3.14,P0.01);坐忘在额叶激活了更高的α波,正念在顶叶激活了更高的θ波,冥想组α波的均值高于对照组。因此,不同的压力管理策略对焦虑的干预效用显著,而且三者的脑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机制,以12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大学生述情障碍、手机成瘾倾向及孤独感彼此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孤独感在述情障碍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可以显著调节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正念和孤独感在述情障碍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形成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6.
摘 要: 考察意义治疗的团体辅导对于戒毒者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选择生命意义感较低的被试18名进入实验组,并选择与其分数匹配的18名被试组成对照组。后测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被试的价值感、效能感、成就感和生命意义感均有显著提升,复吸倾向显著降低。结论: 意义治疗的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高戒毒人员的创造性价值类生命意义源和生命意义感,显著降低其复吸倾向。提升创造价值与对苦难的理解是提高生命意义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课程干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课程干预对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效果,对120名大学生进行了10次共25小时的辅导,使用择业自我效能感(CDMSE)和职业选择态度(VDI)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了前后测量。结果表明:(1)课程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和择业态度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没有显著性差异;(2)使用协方差分析控制前测影响后,实验组被试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和择业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3)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正念训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文章采用完全随机前后测设计,使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和综合幸福问卷(MHQ),在训练前、后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8周训练后,训练组的FFMQ、MHQ、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差值虽然均高于对照组,但只有正念水平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两类幸福感皆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训练组幸福感的一个因子正性情感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显示,正念训练显著地提高了受训者的正性情感。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正念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以及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790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表明:(1)正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无聊倾向在正念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正念通过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倾向所起的间接效应受到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作用,即相较于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高的大学生而言,该间接效应在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低的大学生中更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正念如何与手机成瘾倾向相联系,以及正念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在何种条件下更强或更弱。这对于移动互联网络时代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5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罗森博格自尊量表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心理自评各项目、总分和自尊水平的得分差异。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前后测差异显著,强迫和敌对水平明显降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自尊水平显著提高;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手机成瘾者的抑制控制能力特点,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34名被试,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各17名被试完成反向眼跳范式测量。结果发现:(1)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错误率显著高于非手机成瘾组。(2)手机成瘾组朝向眼跳潜伏期显著短于非手机成瘾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任务成绩较差。这表明手机成瘾者较容易受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较难抑制无关刺激产生的注意干扰。  相似文献   

12.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心理学报》2021,53(4):362-373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感觉寻求问卷,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正相关,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负相关;(2)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密切联系,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该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对32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满足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直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2)当对象为陌生人时,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能够通过手机关系需要满足间接预测手机成瘾;(3)中学生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通过社会资本经手机关系需要的多重中介作用来预测手机成瘾。(4)当对象为熟人时,线上交流通过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预测手机成瘾的作用更显著。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与干预中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逾十年,分析与总结显示,已有研究采用个体、团体等不同干预模式,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不同咨询与治疗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团体干预模式及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导,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们采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形成了个体-家庭-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自我控制、学习倦怠在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序列中介效应,运用压力知觉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手机成瘾量表对9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 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 自我控制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习倦怠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4) 压力知觉通过自我控制和学习倦怠的序列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探讨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并验证了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为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了研究性的支持。采用手机成瘾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自我和谐问卷,通过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结论:手机成瘾与孤独程度呈正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手机成瘾、自我控制、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以及学习投入量表对6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成瘾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习投入;(2)控制系统和冲动系统在手机成瘾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并行中介作用;(3)手机成瘾对学习投入的直接预测作用受到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研究结果揭示了手机成瘾对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视角,对于学习投入的干预工作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本研究在失补偿假说的视角下探讨了安全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并检验现实社交回避在手机成瘾者和一般手机使用者中的中介作用。对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感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调查,结果发现此次调查中49.8%的大学生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手机成瘾者的安全感显著低于一般手机使用者。手机成瘾者和一般手机使用者的安全感都显著负向预测手机依赖;但回避现实社交的中介效应只在手机成瘾者的安全感与手机依赖中显著,在一般手机使用者中不显著。本研究揭示了回避现实社交在手机成瘾者的安全感与手机依赖中的独特作用机制,为失补偿假说提供了实证支持,并为手机成瘾行为治疗开展安全感和社交干预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