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王岳川当历史的脚步在20世纪50年代末跨越现代主义文化而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时,后现代主义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断裂的文化使断裂的文化话语获得了无价值的渲泄;中心性与秩序性被置换成边缘性和无序性;中心隐遁,主体死亡,作者瓦解,只有本文在言说。一言以蔽之,在后现代文化景观中,那被解释的不再是原初的意义,而是对解释的重新解释;那被消解的不是被摧毁和抛弃的二元对立;而是被重新铭写的。后现代主义的上述理论特征所呈现出的文化逻辑是:体现在哲学上,是“无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走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的平面,从而导致“表征紊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失,本能成为一切。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和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同现代主义相对立,但实质上它同现代主义相似,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的异化的抗争,是当代西方“焦虑”、“无言”痛苦的畸形表达。后现代主义采取了一种比现代主义更极端的形式,反文化、反艺术  相似文献   

2.
戴文红 《学海》2002,(4):169-171
一谈到艺术的价值 ,似乎习惯上都是指道德、哲理、审美等人文价值。这种观念当然是典型的经典艺术观念。从中国古代艺术观念中所标举的所谓“士大夫气”、“书卷气”、“山林气”、“无烟火气”等等到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说或“审美距离”说 ,都在强调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性。因此 ,谈论艺术的物质性价值或者说作为商品的商业价值 ,被贬义地称为“铜臭” ,历来是被排斥在经典艺术理论的视野之外。关注商业价值的艺术活动传统上被视为是商业文化制造的艺术活动的变种。进入 2 0世纪以后的社会 ,尤其是城市社会 ,平民化、商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不是文化?数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看成一种文化?数学属于什么文化?这一系列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分析,这就是数学的文化观念。 文化问题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兴起才受到人们重视的。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现在的文化定义也许有上百种。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通过人的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创造的成果,即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 1月 1 1~ 1 5日 ,由中华美学学会、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近百名学者与会。会议就 2 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审美教育、民族艺术与美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中华美学学会成立 2 0周年 ,同时又是 2 0世纪的最后一次全国性的美学研讨会 ,与会代表不仅就一些学术问题畅抒己见 ,也对下一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方向做出展望。一、美学学科建设与审美文化问题关于美学学科建设问题 ,陈望衡认为 ,2 1世纪当是中国美学大放光彩的时代 ,美学追求的和谐是人…  相似文献   

5.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神秘”的技术。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有催眠术,而在15世纪以前催眠术是被神职人员作为一种“法术”来呼神祛魔的,那时不可能用科学来解释催眠现象。说它年轻是在19世纪之后才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科学研究,并在精神治疗中应用。如19世纪初英国医生雷德提出“视神经疲劳”学说,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改为“HYPNOTISM”(催眠术);19世纪后期法国建立了两个催眠研究中心。研究的结果,认为催眠术是由于暗示的心理过程造成的,其本质是暗示性增高状态。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了催眠术,并在大量的  相似文献   

6.
张法 《哲学动态》2023,(9):103-114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现代型艺术,其核心概念为“艺术哲学即美学”。20世纪初产生了与之不同的艺术科学。到20世纪中期,又回到“美学即艺术哲学”。这两次“艺术哲学即美学”的核心内容不同,前者重在艺术门类体系,后者重在概念分析。在艺术科学的演进历史中,艺术史取得成功,产生了“艺术理论”一词的两种不同内涵,由此造就了“艺术”概念的复杂性。美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进入中国后,一方面仍以“艺术”为总名,体现在哲学和学科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则以“文艺”为总名,体现在体制和学科两个方面。“艺术”和“文艺”的语汇悖论由此形成。进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或曰“文艺”)两种总名、三套体系和三套话语的局面。艺术话语在世界与中国均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内蕴着世界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10):71-72
2007年7月9~13日,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召开,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学者参加了盛会。本次会议以“美学为文化间架起桥梁”为主题,现综述如下:一、艺术与哲学:分析美学的东西视界艺术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的重心,分析美学在20世纪为此做出的巨大而独特的贡献有目共睹,分析美学的研究者们仍在该问题上逡巡反思。当代哲学家约瑟夫·马戈利斯在开幕式上以《艺术的状态》,明确反对康德“超验的转向”及其所形成的一种“普世性”追求,认为这种普世性抽掉了历史,最终要回到一种“后康德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主义”那里来重新…  相似文献   

8.
美学与现代艺术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艺术概念的史前史迄今为止 ,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艺术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 350 0 0年以前。(Janson ,p .4 8)人类早期艺术品的题材以牛、马等动物和人的形象为主 ,有洞穴壁画、石刻以及兽骨雕刻等。对比后来文明时代的作品 ,这些史前早期艺术品的造型风格可以概括为一种原始写实风格。它的突出特点是追求模仿和表现对象的局部特征 ,强化这些特征的“真实感” ,甚至极度夸张变形。如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VenusofWillendorf)的石雕 ,被雕刻于公元前 2 50 0 0— 2 0 0 0 0年之间 ,长 1 1厘米 ,两…  相似文献   

9.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61(11):19-25
整个20世纪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而在分析美学内部,艺术的核心问题则是艺术的定义。[1]因此,如何界定艺术,就成为了分析美学的“核心中的核心”问题。几乎每个重要的分析美学家都要在这个问题上给出自己的解答方案,并由于他们不同的定义方式而相互区分开来,然而,他们却囿于语言的视界而未看到其他的解决路数。如今的英美分析美学已经进入到其自身的反思期,在对待艺术界定的问题上,我们既可以采取超越分析美学的方法,但又要继承分析美学的遗产,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一分析美学“艺术定义”的六套方案关于分析美学的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逻辑学三个发源地之一。可是汉以后中国古代逻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17世纪中叶西方逻辑第一次传入中国,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逻辑第二次传入中国,及至1930~1940年代,“形式逻辑”被看成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而受到批判。1950年代初,形式逻辑的科学性虽重新被认识,但现代形式逻  相似文献   

11.
史建成 《哲学动态》2022,(6):110-118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相似文献   

12.
辩证的政治学理论,在19世纪中,曾被看成是对启蒙思想的科学特征的反动,这是为了把基督教的道德内容保持在哲学的尊重个人的形式中。在这期间,新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甚至放弃了启蒙哲学的概念——社会哲学的规范可以发展成为政治行为的规范,并且鼓吹和宣传一种“不带价值判断的科学”;它把辩证的政治学理论看成是“浪漫主义的复活”。相反,辩证学家们则把战后的实证主义看成是启蒙思想的变种,而启蒙思想早已被康德的论证(即  相似文献   

13.
组织形态学     
组织形态学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可能性组织观点:从客观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或者解组织的。这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如社会活动、认识活动、艺术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组织起来的经验的若干材料并可以从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日常用语中,“组织”(动词)、“组织”(名词)、“组织活动”,被赋予的含义都比较窄、比较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抽象艺术潮流,以其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艺术特征,引发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变革,崭新的观念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景观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一种载体,无不受其影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能反映现代人的观念,适合现代人生活口味的、新兴的现代景观艺术。 一、抽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抽象”一词通常指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抽象艺术即是把事物的共性抽出来上升到理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虽在早期表现在物质的绘画作品上,但对后来的影响,却表现在精神观念上。抽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张国涛 《学海》2003,3(3):206-207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 0 0 2年 6月 ,338页  影视艺术研究有着很多切入角度 ,而从影视受众角度研究影视艺术 ,当然也是一个好的角度和思路 ,其研究成果肯定也会颇有新意。孙宜君先生的专著《影视艺术鉴赏学》就是从受众的角度对影视艺术鉴赏的理论问题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归纳和总结 ,初步构建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影视艺术鉴赏理论体系。受众 (读者 )是 2 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将受众 (读者 )置于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传统文艺理论所关注的作品则被视为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而作家创造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是心理转向,即世纪之初的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第二是语言学转向,即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影响下,强调只有艺术作品本身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世纪中叶出现的“分析美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第三是文化学转向,即在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冲击下出现的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企业美学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美学的出现昭示着人类审美实践多极化、深层化的发展路向。它是中国企业现代转型对审美文化真切呼唤的结果 ,同时展示了美学回归现实、重新定位的内在自觉。一、企业美学兴起的背景观照企业美学是研究企业活动中如何运用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来促进企业发展的科学。它是2 0世纪 9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门新型的应用学科。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现代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 ,自主性空前增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必须采用一切可能的运行方式与管理手段 ,才能立于…  相似文献   

18.
牙本质过敏症治疗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早期经验医学阶段 (2 0世纪初~ 6 0年代 )对牙本质过敏症治疗的探索始于 2 0世纪初。当时 ,牙医们认识到此病危害的严重性和患者要求治疗的迫切性 ,但由于那时尚未揭开其发病机理 ,因此 ,治疗方法是盲目的 ,多是凭生活经验产生的 ,某种方法即使有一定疗效 ,也不知其科学依据。这一时期人们对牙本质过敏症基本上处于“束手无策”状态 ,有人将其称作“牙科的不治之症” ,当时的情况可见一斑。有一些患者因不堪牙痛折磨 ,无奈采取了牙髓失活甚至拔牙的“下策”。这种状况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才被打破。2 科学治疗方法的初步发展阶段 (2 0…  相似文献   

19.
张小平 《哲学动态》2003,1(12):23-27
张岱年先生是“硕果仅存”的 2 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之一。他从 30~ 4 0年代创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到 80~ 90年代完善升华 ,历经“起”、“承”、“转”、“合”四个阶段 ,走过了 70余年学术生涯。张先生不仅是中国 2 0世纪学术发展的见证人 ,而且是直接参与创造的一代学术大师。他为 2 0世纪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指出了一条新路———“综合创新”之路。这条新路代表了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它是“2 0世纪文化讨论中 ,心态最健康、最有前瞻性 ,可以说是带有总结性的一种看法”。[1]一 张岱年的哲学体系2 0世纪 30~ 4 0年代 ,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的美学探讨──“美学与现代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罗筠筠由中华全国美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分部中文系共同举办的“美学与现代艺术”学术研讨会5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一、在商品大潮下专家们的思考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美学家汝信研究员就在当今这个大变动的时代,艺术应该向何处去这个目前美学和艺术工作者颇为关心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它指出,“时代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激情,新的精神动力,但是能否产生伟大的艺术,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批真正献身于艺术的有才华的艺术家”,“美学研究和艺术评论应该起积极推动作用,使真正的艺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而不要帮倒忙”。他还就当前艺术家纷纷下海的状况谈了看法,提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质疑:“我们国家这些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但这些年人的文化素质、文艺修养提高了多少呢?审美的能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目前城市青年、尤其是中学生中间对那些港台歌星的狂热说明了什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做得怎么样?”周来祥认为,目前美学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落后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落后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所以美学脱离了艺术。要促进美学与艺术的结合,应注意三点;一是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