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芳 《中国宗教》2017,(8):66-67
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2.
正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3.
<正> 一、佛教及藏传佛教音乐在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的过程中只研究其音乐艺术,而不研究其宗教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宗教哲学基础上建立的音乐审美观;不研究藏传佛教音乐对其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宗教"  相似文献   

4.
谢瑞琪 《法音》2021,(3):35-43
《维摩诘所说经》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1]《金光明经玄义》云:"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2]《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云:"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吹、箫、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悕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3]佛经典籍中有诸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佛教对于音乐的重视不言而喻,实际上,原始佛教的主要传播手段便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相似文献   

5.
佛经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谓此世界贪嗔痴慢,秽恶不净,八苦交煎,而众生犹能忍受,不思出离,故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狮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目的无非化导众生,离此秽土而生净土。那么什么是净土,净土又在何方呢?从理上说,万法唯心,此方众生悭贪嫉妒、嗔恚骄慢,娑婆乃共业所感。若离三毒,当下即是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显此义,在《维摩经》中,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为天龙八部显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净庄…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12)
<正>佛教商业化问题近年来不仅损害着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侵蚀着佛教生存发展的神圣性根基,也在引发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扰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等后果。近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向社会发布,全国佛教界对《意见》的制定出台高度关注、热烈拥护。此次发布的《意见》既包括了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中的原则性判断,如"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必  相似文献   

7.
伴随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国思想开始大量出现在佛经中,并在传入汉地后以"净土信仰"的方式广泛影响佛教修行者的宗教实践。"净土"的词源来自早期大乘佛经中"佛土清净"与"佛土庄严"的表述,两种表述之间存在所指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心的清净"和"佛土的清净"之间具有极强的语义关联。在《维摩诘经》中,两个有关"心净土净"的命题为这种关联提供了合乎佛理的哲学诠释,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净土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领袖汇聚联合国总部,共议世界和平大计,共商人类幸福良策,呼呈消除战争根源,唤醒保护环境意识,肩负重任,功德无量。 我所信奉的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在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宝贵的内容能够为世界和平指明方向。中国人民、中国佛教界对世界和平、人类幸福有很强的责任感,我们作为友好的使者,和平的使者,愿与世界上的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交流思想,共同创造庄严清净的人间乐土。 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七世纪传入中国西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十三世纪传人中…  相似文献   

9.
释悟凡 《法音》2021,(4):18-20
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前提下,我国宗教的发展方向。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党的宗教政策在管理与落实中的具体体现。佛教中国化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部分。佛教中国化是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正信正行、清净庄严的佛教本色,是在适应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全面加强和创新佛教自身建设,持续推动中国佛教现代转型,不断增强佛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佛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所趋。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2010,(12)
<正>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净是佛法的核心。净有二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阿《含》中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更说:"心净则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12)
<正>国宗发[2017]88号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众多,影响广泛。近年来,佛教道教发展总体平稳,但在新形势下一些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反映最强烈的是商业化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扰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佛教道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为  相似文献   

12.
朱琨 《中国宗教》2022,(7):76-77
一、佛教音乐的两个层面众所周知,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一再说,严格限制佛弟子接近世俗的音乐。但是,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的话,则是赞许的。这实际上也是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音乐更广为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宗发[2017]88号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众多,影响广泛。近年来,佛教道教发展总体平稳,但在新形势下一些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反映最强烈的是商业化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扰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佛教道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  相似文献   

14.
夏凡 《法音》2013,(7):38-43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源于亚洲,但足迹遍及欧亚,他的不同宗派、以及处于不同地域的佛教寺院所形成的佛教音乐,成为世界不同民族音乐特征的一部分。佛教寺院主要聚集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大区域的佛教音乐,虽本质上存在关联,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溯其源头,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并迅速在南亚次大陆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11月20日,从山东省宗教事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东2013年至今已查处乱建寺观等非法活动170余起,整治"假僧假道"99人次。此外,山东214处佛教寺庙和87处道教宫观的基本信息已于今年4月份进行公开。据山东省宗教事务局巡视员刘爱民介绍,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和个人把承载信仰的宗教活动当成商品,把清净庄严的寺观变成  相似文献   

16.
佛教音乐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聆听佛教音乐时常会感到心灵受到震撼或者得到抚慰,这是由佛教音乐的美学价值所决定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乐种的佛教音乐差异性较大:或清远飘逸、或苍凉雄沉、或空灵神秘、或庄严圣洁,使聆听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佛教音乐大体上应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以音乐的形式进行宗教仪式,音乐是其借助手段,侧重点在于宗教。佛教仪式《瑜伽焰口》中的音乐和殿堂唱诵中的《香赞》、《弥陀赞》等都属于此类,其本质是宗教。二是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佛教思想和佛教意境,侧重点在于音乐,其目的是通过音乐使聆听者产生禅悦——宗教美感,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7.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诞生至形成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众所使用的佛教语言极其繁复,绝难辨析。但只有佛教音乐可以与佛教雕塑语言、佛教绘画语言一样成为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为各国佛教徒所理解、接受与赞叹。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众多,影响广泛。近年来,佛教道教发展总体平稳,但在新形势下一些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商业化问题。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危害严重,不仅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扰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佛教道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为此,2017年,原国家宗教事务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8)
<正>(2017年8月7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教务教风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教风是佛教的风貌、风气、风尚,是佛教整体形象、气质、涵养的综合体现。佛教教风建设是保持佛教精神本色、维护佛教清净庄严形象的根本,是推动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是充分发挥佛教积极作用的根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支持宗教教风建设,中国佛教协会历届领导班子也始终高度重视佛教教风建设。当前,我国佛教教风和四众弟子的综合素质整体上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较大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