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词:“我是个村郎,只合蓬窗茅屋梅花帐。”这十四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就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存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个胸无大志不求长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点也不是,蓬窗茅屋梅花帐,是池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花间一壶酒     
正最喜欢李白的一句诗——花间一壶酒。每次看到这简约的五个字,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无比丰富的画面:在繁花似锦的花园,姹紫嫣红的花硕大无比,多得像满天的星星,把整个地面都铺得坐无隙地。幽香引得蜂蝶来,花枝轻颤满园芳。唯有正中间一块空地,置一石桌,周围四个石凳,桌上一壶酒,壶旁放一小酒杯,李白自斟自饮,赏花醉花,超然物外,真的像一位仙人。  相似文献   

3.
一、题解 1927年,国学大师王静安先生沉湖死殉后,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大为震惊,写了一首诗和一幅挽联以示哀悼。诗是一首七律,其中第三联写道:"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十多年前初读这首诗时,感触颇深,尤其是"吾侪所学关天意"一句。短短七个字,既道出了陈寅恪等人心目中学问的崇高地位,也道出了他们对学问所承担的那一份终极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灵感速记     
正一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人称"一字诗"。我觉得这首诗并非一个字,而是三个字,单是一个"网"字不能成诗,必须将题目"生活"也加进来。陶渊明称世俗为"尘网",北岛描述现实生活为"网",两大诗人所见略同。"网"字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书法家写小篆,基于艺术上的理由,有时在里面写四个×,更是宛如张网以待的样子。古人受道家影响,认为"网"是束缚、是陷害,这个网是网罗;  相似文献   

5.
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中的一些诗存在着简次错乱的问题:或一首诗章次错乱,或一章诗句次错乱,甚或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统谓之“错简”。其中尤以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错简,对正确理解诗意影响极大,因而向为学界所重视。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经的错简》一文(中华书局1966年4月版)即对此有专门论述。文中,孙先生分析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原因说:“大概因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篇次的顺序上,前后相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前一首诗的后几章丢掉了,遂误合为一首诗;也有因为两首诗的起句相同,内容上又有点…  相似文献   

6.
李家振 《法音》2005,(6):16-20
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逝世转眼就是五年了!1996年1月,他曾大病一场,几乎离去却又回来了。历经生死,他口占了一首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这是他真心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精进不息。他常常问别人:“你信佛吗?”有人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也有人红着脸支吾起来。答复肯定的人不一定真明白“信”字的内涵,支吾难言的往往是既不明白信佛是怎么回事,又不愿随便敷衍的老实人。赵朴初居士对这个“信”字是认真而明确的。他说:“信,首先是对佛的信任,然后认真去理解,理解后便要去行,最后从行…  相似文献   

7.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8.
生了病非得吃药、打针吗?非也。据宋代文学家秦观《淮海集》载:秦观在河南汝阳县时得了胃肠病,经服药医治,毫无疗效,甚是烦闷。一日,有个姓高的朋友来看望他,带来一幅面,对秦观说:我这里有能治疗你疾病的药,只须你细细看了,就会有效。秦观心想:区区一幅画,并非仙丹,何以能疗疾?不过既是朋友一片诚意,也就不妨试试。他打开画卷,却是唐代著名诗西家王维最有名的山水画《辋川图》,上面还有王维的诗。秦观细细欣赏起来,不知不  相似文献   

9.
略说四气诗     
正古代有一类型的诗叫四气诗,亦称四时诗,是将春、夏、秋、冬四字按顺序嵌用在一首诗中,每句诗各写该季景色。四气诗的形式皆为五言四句两联。现存的四气诗,以南朝宋王微写的为年代最早的:蘅若首春华,梧楸当夏翳。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此诗首句写春季草木开花,依次则夏季树木浓荫,秋季秋风萧瑟、鼓瑟吹笙,冬季瑞雪纷飞、饮酒眺赏,四季景色皆备,语言简练传神。  相似文献   

10.
一个同学曾告诉我一首名叫《生活》的诗,她说这首诗只有一个字,叫我猜是什么字。我说是“爱”。她则微笑着说是“网”。生活是一张网,而生命则是网中之鱼。感觉上很无奈,但确实很精辟地道出了些许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1.
藏头诗撷趣     
正1在《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一段,吴用为了达到让卢俊义上山入伙的目的,由其口述,叫卢俊义在自家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诗中所述同吴用算命劝其出走之意相同,但其真意却暗藏在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当中,即"卢俊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懂医道。他为县官治好了上吐下泻,县官很感激请人写了块“妙手时医”的匾送去,可那人把“时”字误写成了“诗”宇.扁一挂出,一个老秀才执意刁难简松旺,先是让他医杜牧名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冰.蒲松龄说,这首诗得吃补药,加字改为:“十年久旱逢甘南,千里他乡还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曹金榜题名时”。老秀才无奈,又用《清明》刁难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位略加推田说道:“这诗得吃泻药,改为:清明雨纷纷,行人被…  相似文献   

13.
寒气尚重的初春,远没到满目枯荷的季节,不知怎的,心中总搁着李义山的那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追根溯源,源于一位叫枫林的笔友,在我去她家串门时,指着墨迹未干的宣纸让我品那句诗,手指还特地点到了那个“枯”字上。她让我品,当然是因为这句诗好。而我也知道,她一定是品出了诗间真味。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五、六月间,五十六岁的傅山登北岳恒山,路过五台山时游览了佛教圣地,并写下了《五台八首》诗。从他给平定白居实的信“六月仓皇一登北岳”,和他咏的诗“中台五六月,积雪在经厨”句,证实他游五台的时间确实是五、六月间。傅山在五台山游览了中台,登上了最高的北台,题咏了“斗柄那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竟相玩起"一字诗"来。唐人王建有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全诗用了八个"一",全统一到一幅风景画里。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外出访友,来到江边渡口,可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三句半"俗称"瘸腿诗",源于古代流行的"十七字诗",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采取"五五五二"的结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残缺不全,多半由两个字(甚或只一个字)组成,形成整齐又错落、迭起且跌宕的谑趣。它应是唐诗盛行绝句口诵成风之时,民间从中找乐逗趣的艺术变体。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载:"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  相似文献   

17.
面子     
从前,有个尿粪把头名叫汪泽济,此人略通文字,喜欢附庸风雅。他有四个女婿。一年他做寿,四个女婿齐来祝贺。席间,汪泽济想考考女婿们,便开言道:“今日饮酒,要破一破过去饮闷酒的旧例,大家来行一个酒令如何?”四个女婿异口同声地说:“岳父大人这主意不错。但不知这酒令怎么个行法?”江泽济道:“第一句第二句要用三个同旁字或三个同头字组成,第三句把一二句合并,意义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末句三字以‘好’字开头作赞语结束。虽非诗词,也算歌谣。作不出来的,要罚酒并不准吃菜。”四个女婿齐声说“好”。  相似文献   

18.
正浙江宁波有一位才女,过了28岁还没有找到如意郎君。爹妈催得紧,自己也着急,为此她想出了一个奇招,写了一首专门招亲的打油诗,发到网上。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天,应招者、对诗者、看热闹者,就来了一大片,弄得这位姑娘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为了介绍自己的招亲条件及相关情况,这首诗写得有点长,共40句。我从中摘录16句,供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的《灯》诗,体物精深,结构精整。其中的"半焰"意象对该诗的理解至关重要。该诗正是通过把灯一剖为二,解析出"半焰"意象而构思出来的。不论是开头的两句对灯的二重解析,还是中间的十二句六对对具体情境的描述,无不是以"半焰"为中心进行构建的。总之,"半焰"是这首诗的隐秘的内核,也是它的能量集聚的"诗眼"。  相似文献   

20.
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让我们再看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次老友聚会,欢送他们中的一个应征入伍。席间,大家纷纷祝愿,唯独一位王先生的祝辞极怪:“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听到这,众人皆笑:“这叫什么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