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稀”者之一,就在于人类能够交际。交际是信息的双向传递活动,也是交际双方的思想相互交流的过程。即是“交流”,有问必有答;既是“交流”,双方的观念难免发生“碰撞”。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论辩篇》101),当受话一方拒绝承认(发话方提出的)某个原理的真实性时,双方求助于论证以便说服对方就是不可少的——论辩也就产生了。“答”应“问”而生,“辩”随“论”而后兴,问答、论辩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形式。自然语言是交际的主要信息载体,也是答辩的主要工具。说它是“主要的”,因为它不是唯一和孤立的。信息交流(包括交际)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复杂过  相似文献   

2.
对濠梁之辩的再理解,可以贯穿论辩始终的“安知”作为焦点和枢纽,重在分析“安知”的多义性传递的文本意图。这场论辩意在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异见的问题,惠庄对此有着不同的选择,惠子用“辩”对待不同的知识系统,庄子则强调他们的共在与共通。文本透过“安知”的多义性在论辩过程中的有意启用,一方面进行劝诫,反思以惠子为代表的战国以来“以辩饰知”的名辩思潮的局限性;一方面提示知识的多样性,乃至世界和事物的多样性的问题,寄希望于谋求知识的共在、共通及对世界和事物的本来属性的尊重和遵循。  相似文献   

3.
论辩博弈与不一致性意见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论辩是一种言语博弈论辩是一个言语现象,它是指同一论题上持有不同观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展开辩护和反驳的过程。论辩往往是在两个人(或两群人)之间进行的,当然这不是必然的,因为在同一个论题上人们可能拥有两个以上的观点。博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性人之间的一个互动;博弈论作为一个学科,研究互动中的理性人———即参与人(player)———如何进行策略或行动选择以最大化各自的利益。论辩虽是言语现象,但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论辩同样是一个博弈(game):参与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他们有各自的目标:战胜对方赢得胜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4.
明朝万历年间,阳明学弊端日显。尤其是一些王学末流,利用王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理论,谈空说玄,甚至大张禅风。顾宪成、高攀龙等有识之士月对他们这种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的风气极为不满。于是双方发生了一场“道性善”与心体“无善无恶”说的公开论辩。作者认为,这场论辩从形式上看虽说是理学内部的一场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辩,但实际上却是明末社会危机深重的产物。是一场倡导实学还是崇尚空谈的论争。这场论辩无疑为明清之际的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高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广义论证视域下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丰硕的研究成果中,仍存在“怎样深化”与“如何拓展”等问题。在广义论证视域下对朱熹论辩逻辑体系进行考察,一方面可以打破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的囿限,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逻辑体系的构建中深化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从广义论证角度看,朱熹的逻辑是“名义界分”“知言穷理”等说理论证规则的集合,基于上述逻辑,朱熹同陆九渊、张栻等人围绕“太极”“仁说”等进行论辩实践,逐步建立起以名、辞理论为基础的“名、辞–辩”的逻辑体系。上述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广义论证角度考察朱熹论辩逻辑体系,对新时期回应如何做“中国古代逻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模态可设想性论证是利用CP论题讨论形如□S的命题是否可能为真的一类论证。然而,我们可以将任何一个元模态论证"反转"从而构造它的平行论证,得到与原始论证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似乎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基于这点,CP论题的反对者将矛头指向CP论题,认为是CP论题本身不成立导致了元模态可设想性论题的困难。而CP论题的支持者,比如查莫斯(D.Chalmers),认为CP论题不适用于任何形如□S的命题,并坚持将这类命题排除在CP论题的使用范围之外。在本文中,笔者对双方观点都进行了驳斥,并指出元模态可设想性论证的真正困难且将这个困难以一个两难的形式展示。  相似文献   

8.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4,(1):97-104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蒯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蒯因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整体论”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普特南对此论题的回应,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奎因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奎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奎因哲学思想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他的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大卫·刘易斯、普特南论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正义"论题源于罗伯特·塔克的"马克思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论断,经艾伦·伍德的进一步阐释,被学界合称为"塔克-伍德论题"。伍德的阐释虽是对塔克论证的完善,却未能克服其内在紧张:一方面指认正义的意识形态特性,论辩马克思对其拒斥与批判;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性解释诠释马克思的正义标准,并以之论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阐释的不足在于抽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精神。它反映了英美激进左翼学者在马克思文本理解上的教条主义倾向。这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要警惕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容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高中语文第三册)是一篇杂文,从文章大类看,属于议论文。议论文的逻辑特征,是论证的揭示。时议论文进行逻辑分析,应该以这个逻辑特征为出发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论证线索,揭示文章时论题加以证明或反驳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论证的屡次和特点。本文试就这些方面时鲁迅的这篇杂文进行逻辑分析。这篇杂文的题目很特别。它是经过三次限定的概念,实际上标出了论题判断的谓项。如果给它补上主项(梁实秋)和联项(是),文章完整的论题  相似文献   

13.
在论辩实战中,根据情况,也可以用“半截子话”去进攻、反驳或者防守.并且,很多时候,由于环境、对象等因素的考虑,最好走一条既能痛快地辩论一番又能防护自身的路子.所谓引而不发,就是在攻、驳或弈中,对于双方所辩论的这个问题,只道出我方的认识的“前半截话”,或者与此相关的另一事物(理),或者说出一些前提和条件(或结果),而不谈结果(或不谈前提和条件),以此作“引子”,让对方自己去悟出其中的“道道”来,让对方自己去得出与他“认识”相异的结论.运用这种技法,往往收到含蓄、婉曲而又不可抗拒的效果.“引而不发”法在论辩中的运用,主要有这儿几种情况:一、以曲表直,委婉解脱.即直理曲辩,言此意彼,一听可“发”(知),委曲婉和.常常用以应急,如解围、脱险.晋文公在位时,有一次命令宰人给他做烤肉.待文公用膳时,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曾论证"定律的逻辑概率为0"这一论题,以反对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归纳逻辑。他对该论题的证明本质上有三个:(a)独立性论证;(b)反杰弗里斯论证;(c)维度论证。本文将论证他的这三个论证均不成立。(a)论证的错误在于假定Uij的独立性;(b)论证错误地使用了古德曼类似物;(c)论证中则断定了与概率演算不一致的命题。总的来看,他的错误或许来自于对逻辑和认识论逻辑的混淆。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以“语”体和“子曰”等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论,建构孔子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子曰”形式最宜于孔子独自式地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问——子曰”形式由于受到孔子“礼”和“仁”的规范,导致与孔子对话的真正主体缺席,而成为孔子建构自己话语权威的有效言说方式。孔子重视“言”的作用,但反对“巧言”。孔子不期望论辩,面对论辩他往往先预设道德判断,然后否定欲辩者,从而最终否定论辩本身。对孔子来说,“巧言”和“沦辩”会使自己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朝鲜儒者对“四端”和“七情”与“理”、“气”的关系问题的哲学论争,简称“四七之辩”。这一论争是整个朝鲜朝(1392年-1910年)时期最为重要的哲学论辩,几乎所有的重要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一讨论中,反复论难,久乃归一。  相似文献   

17.
“反正法”和“选言法”是间接论证的两种常见的方法。所谓反证法就是通过确是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间接论证。所谓选言法就是通过确定除论题所指的那种可能外,选言判断所包含的其余可能都是虚假的,从而推出论题的真实性的间接论证方法。从推理形式上说,反证法和选言法各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形式呢?一般认为,选言法从推理形式上说是运用了选言推理的  相似文献   

18.
芝诺悖论今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运动悖论和多悖论,以表明运动和多是不可能的。尽管他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很荒谬,但他居然给出了乍看起来颇令人信服的论证,故人们常常称这些论证构成了悖论或佯谬,不过,若细细推敲,其结论未必荒谬,其论证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地称这些论证为芝诺论辩(Argument)最为合适。芝诺的运动论辩全部得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有四个:  相似文献   

19.
论证有两种类型:论证1是指作为一种话语或交际行为的论证,它被看作是由主张(结论)及其理由(前提)所组成的;论证2是一种特殊交互作用,指的是一个论争或就特定主张做出一个论证的过程。(O’Keefe,pp.121-128)前者是指作为结果的论证(argument-as-product),后者则是指作为过程的论证(argument-as-process)。哈贝马斯把前者称为“论证”(argument),后者称为“论辩”(argumentation)。广义的论证包含上述两种类型,狭义的论证则仅指上述第一种类型。然而,20世纪上半叶论证结构被理想化了:数学证明被人们当作成功论证的范式,论证完全被从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20.
去年秋冬之间,S市木材厂(甲方)供销员,到N市森林开发公司(乙方)联系购买纤维板原料紫的业务。按以往双方订的合同规定,这类原料柴在N市验收,每吨单价50元。这次甲方要求货到S市后。在厂里过磅验收,情愿每吨付给一定比例的损耗。经过双方协议商量,在合同中规定了一条:“确定在S市木材厂厂内验收过磅,除按验收数每吨付给50元外,再付给N市森林开发公司30%的损耗”。后来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双方对如何计算这30%的损耗,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甲方的看法是:柴价每吨50元,加损耗30%,应为66元,即50元+15元(50×30%)=65元。乙方的看法是:柴价每吨50元,加损耗30%,应为71元。理由是:柴价本来50元一吨,损耗30%后,一吨(1000公斤)变成700公斤了,每公斤的单价变成0.071元(50÷700≈0.071),因此一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