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相似文献   

2.
绘画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是绘画形式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绘画的重要审美内容。在传统绘画中,画面内容与材料质理之间的正常的逻辑关系表达了"物"、"象"、"意"三者的契合,并因此带来相应的审美愉悦。而在现当代绘画中,往往突破"质理"与"物象"之间的正常逻辑关系,产生因突破审美惯性而带来的审美心理落差,从而引发特异的审美体验。材料的质理有着丰富的多样性,通过媒介材料的不同状态,不同运用方式,都能产生不同的质理美感。材料质理的借代是物象与其本质质感属性关系的解构与重组。材料通过对质理的"借代",使"本源物象"具有了"对象物象"的质感属性,从而使"本源物象"产生新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3.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丹溪医学是在继承《内经》,吸收了刘、李、张之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理学的太极之理和道德修养思想而形成的。丹溪所参之太极之理,即太极动静之理。太极动静之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丹溪医学的宇宙论、疾病发生论和养德养生论中。  相似文献   

5.
姑且不论古典艺术的形式法则,单是对古典之美进行审美主体方面的考察,便会发现在古典艺术兴盛的特定时期,审美主体的趣味是艺术审美形态的主导因素.在由情感与理智构成的二元因素结构的心理中,审美主体表现出了整体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的达成也需通过情感与理智的斗争和妥协.在古希腊时期,哲学理性处于对个体情感的绝对驾驭地位,而在中世纪,宗教理性则取代了个体情感,支配了主体的审美判断.最终,在古典时期的审美主体心理倾向上,发生了情与理的斗争,并以理的全面胜利收场.自然,古典艺术表现出了崇高的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一大特点便是无园不山、无山不水,造园活动中的叠山理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范本,园林需理水成景,与山石景观互相借姿,方得天然之趣。当代园林家陈从周曾指出:“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水为活物,无论是在自然景观中,还是在人造园林中,水都不可或缺,少之,则少自然生机。理水在园林中的作用除了与山互成之外,其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中亦不可或缺。自古以来,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单单指视觉上的客观景物,还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美学和精神上的诉求。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想象,成为叠山造园中不可或缺的生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理雅各的儒教一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世界宗教研究》2007,3(2):134-143
理雅各以系统译介儒教经典而成为19世纪欧洲汉学之权威。他认为儒教是信仰真正上帝(God)之宗教,应由基督教补充与完成。本文分析理氏著译中有关中国上帝崇拜之论述,孔子宗教品格与形象之变化,以及理氏对儒教宗教性的判定,藉此对理氏儒教研究中基督教意识形态与传教动机的介入与影响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8.
1 中国的抒情艺术格外发达,但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儒家审美教化论的支配下,中国美学的情却经常过分偏执地淹滞于道德伦常的理性网络中。如果把审美趣味分解为理、情、欲三个层次,那么中国美学就多半是从情到理,以理节情——山山水水,全涂上人伦色彩(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草木禽兽,都成了道德象征(所谓“岁寒三友”、“仁兽德禽”  相似文献   

9.
作为审美文化,山水审美也是多层主体的审美体验,即对象性审美主体与空间性审美主体相叠加所形成的多层次的主体体验。在山水审美空间中,自然之物的连续性,即身体主体与自然空间交往过程中自然之物呈现秩序的连绵不断,是山水作为审美空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朱子思想中,"理"是"气"的主宰。朱子对于理之主宰作用,从诸多方面予以了说明,而朱子所说的理之主宰分别体现于本体和流行两方面。在本体上,主宰体现为天地生物之心,在流行上,主宰体现为理则和理序。  相似文献   

11.
蔡清作为明代理学向气学转化时期的重要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创见。蔡清以阴阳互根为理,认为理是气化流行中之条理,将本体之理转化为气质之理。他认为天地之性只是阴阳五行之理,"阴阳五行之理即便有清浊厚薄",因此天地之性即不是统一的至善之性。阴阳相对而类分,在天也有阴浊之气,也不全是至善,阴浊之气下落到人便是恶。而人性之所以以善为主,盖因阳全阴半,阳为主宰,可以统摄阴。善之不足即是恶,人性中的恶也是善中之恶。每个人由于禀赋天性(气质)之不同,所具有的善性是有高下之分的。但蔡清并未走向彻底的气本论,而是在理本与气本之间出现了一些摇摆,然依然不废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读《园冶》一书,对明代的造园理论与方法实践进行探究,提取其“体宜、尚雅、时尚”的造园理念、实践原则与审美意趣,与粤中庭院所体现的时代性、简洁性与现代性进行对照与印证,以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东莞可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造园立意、建筑布局、谋篇理景等方面,多角度理解粤中庭园营建之法与造园之道。  相似文献   

13.
石涛以万恶点墨、纵横挥洒写真性情,用东方式的主观的线与类色刻画事物内在的生命.他摒弃画院技法,我自立法,独抒自我,盘礴睥睨,峥嵘奇崛,张扬其狂放恣睢的个性,彰显自我独立的人格操守.石涛的"一画"理论就是包孕技法、画理、理之源及其内在关联的审美本体理论体系,凸现了文人画抒写性情的内在"心"的本原性.  相似文献   

14.
朱子学精深博大,古人和今人对之研究者甚多。全面分析朱子学者有之;探求朱子学逻辑结构者有之;研究朱子学分化演变者有之。笔者在这篇文章里,着重分析朱子学“理”范畴及中日朱子学“理”范畴的异同。“理”是朱子学的核心范畴。剖析朱熹“理”范畴的建构,可以看到它具有三重意义:一是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时尚刘伟林民族文化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精神素质、内体素质、。:理素质和思维素质等等。而审美文化素质又是最为重要的,是统揽诸种素质的素质c因为人与现实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关系。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说,人一方...  相似文献   

16.
沈顺福 《孔子研究》2023,(6):140-150+160
天理是二程和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但二者对其理解不一样。在二程那里,天指苍天,天性、天命都是苍天之命令。天理即苍天之理,进而延伸为宇宙之理,天理观便是宇宙观。在朱熹这里,天被当作形容词用,表示像苍天一样的自然性、自足性和绝对性等,天理指具有类似于苍天性质的理,即,理是自足而绝对之理,而不再专指苍天之理。理学家的天理观由此由宇宙观转化为存在论。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太极或理的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界历来争议较大甚至观点截然相反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是在哲学范式下进行朱子哲学研究的首创者,他认为在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亦有静之理,但理不动亦不静。他说:"太极亦无动静。"[1]又说:  相似文献   

18.
朱子的"实理"概念,立足于佛道两家虚空之理的对立面,以"实"来重点强调"理"原本所具有、但又隐含着虚化危险的伦理价值规定。从万物存在之终极根据与意义的天理角度看,实理表现为一至善的德性;从万物存在之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的物理角度看,实理表现为具体的人伦规范与道德原则;从禀受于天而得之在人的性理角度看,实理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从"实其实理"的修养角度看,实理表现为于日用常行间着实做工夫的道德践履。朱子从"实理"概念出发,对佛道二教的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在朱子理学中,"理"这个本体范畴是个存而不有的虚体,表述宇宙实体构成的是"气"这个实体范畴.与此相应,在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逻辑结构中,气是表达实体和实存性质的实体范畴.在逻辑本体上决定一切的是理,而在审美客体实存上构成一切的都是气,乃至实际左右一切,形成一切的乃是气、是阴阳的流动变化.因此,气及其阴阳变化在朱子理学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构成论和形态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张立文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无论是儒、道、墨,还是释,都认同、承传和合人文精神。不管是天地万物的生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的相互关系,还是政治结构、化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审美,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