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河南新农村住宅普遍存在着建筑装饰元素贫乏、风格混乱、脱离功能需求等问题,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漠视和破坏了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事实上,河南民居建筑装饰受优越地理位置、便利交通、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商业活动繁荣的影响,呈现出装饰纹样丰富、华丽与朴实共存、灰塑的应用独特、重视门的装饰等特点。只有从传统民居中探索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才能使新农村住宅既能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能表现现代农村的"新"气象,为新农村住宅设计建设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白族民居是少数民族中建筑中、文化蕴涵最丰富的住宅形式,无论从规模还是特色上,都是相当的精彩,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有着密切的关系及不同,具有白族民居当中的装饰元素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居装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借助传统民居装饰的应用,可以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凸显其文化艺术魅力。文章从传统民居装饰入手,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民居装饰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解析了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理论进行了丰富,可以有效促进中国特色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  相似文献   

5.
家是人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空间,人们大概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时间是在家度过的,色彩则是形成良好居住环境和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作为视觉世界的基本元素,反映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有着特殊的功能作用和象征意义。色彩既能唤起人们对美的各种联想,也是对不同民族所表现的文化特征进行体现的重要媒介。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民居的建筑特色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空间艺术,它是通过体块的构成、建筑装饰纹样、建筑装饰材料等手段体现自己民族的特色,其中材料的选用和色彩的搭配更是提升了当地民居建筑的鲜明特点,同时又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何伟 《美与时代》2014,(11):27-28
中国建筑在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也已提到一定的高度。很多人都在寻找一个现代建筑空间与传统民居建筑精髓融合互补的方法,延续中国住宅的文化精髓并且同时具有丰富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生活与居住的关系,住宅建筑本身和室外环境的关系为基础,探索社会和文化及风俗习惯在现代居住形态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装饰是基于人类对美和幻想的双重追求这一本能而产生的。装饰往往通过其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情感。地方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及时代特征,文章针对吉安地区宗祠门楼装饰艺术研究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并力图通过对江西宗祠门楼装饰的艺术角度分析其审美特征及成因。宗祠门楼装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特有的历史文化则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宗祠门楼装饰艺术,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各地区文化在长期交融中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居建筑的装饰符号是研究建筑艺术文化的重要渠道,着重体现在门、墙、窗、瓦四个方面。白族民居的极尽装饰,徽派民居的天人合一,二者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还是装饰符号上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本文以白族与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其重点装饰符号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朝鲜族民居是东北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族民希望的承载、幸福的依托。而装饰是民居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森罗万象的题材和变幻无穷的装饰形态不仅体现了朝鲜族人在装饰设计上的创作力,也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与文化。文章主要研究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从居住风俗、房屋类型、室内外设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丰富朝鲜族民居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介绍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不同类型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功能及特色。从村庄选址环境、建筑布局形式、建筑实用功能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彝族民居建筑所蕴涵的艺术美学思想,并通过对建筑具体构件的描述,展现彝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及其对装饰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体现艺术美学在建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研究彝族民居建筑艺术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保护彝族民居建筑,重视彝族民居的艺术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居住环境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装饰艺术从业人员如能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巧妙地运用和融入现代建筑元素,赋予传统民居建筑以现代特色文化理念,将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蕴含的深厚建筑文化。为此,文章从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态特点入手,分析了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尝试提出了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有关思路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大学刘森林教授所著的《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视角与途径,是实现了他自己对传统人居环境的理论主张的一本书。该书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环境之间共同影响民居发展的探讨,突破了现在民居研究方法和论述方法上的局限性,呈现出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尽相符的认识与诠释。  相似文献   

13.
房屋最初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不同的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同时为了优化住宅周围的环境,人们常借用大自然中的山水花木,或有目的地在传统民居村落周围经营种植,这样既美化了生活环境,还起到了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作为自给自足自然农耕经济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体现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这就是人、民居建筑、植被之间存在着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木雕是明清时期婺源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上的常见装饰,体现了古时候当地人民的信仰及艺术审美。木雕产生的装饰纹样赋予了建筑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对明清时期婺源传统民居木雕艺术的发展及传承进行分析,探究婺源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发展的特点及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海南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源于中原汉族民居的海南民居又受到闽南民居和岭南民居的影响,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经数百年发展,形成独立的民居建筑体系。受近代南洋文化的影响,海南民居建筑在结构和细部装饰上又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色。通过对近代海南民居建筑的归纳、整理,探究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建筑造型、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靳梦 《美与时代》2023,(3):13-15
传统民居中的装饰不仅取材广泛,图案美观,还带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分析传统民居装饰的吉祥寓意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方法,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建筑中使用传统吉祥图案,不仅能提升建筑装饰的文化品位,还能使传统民居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地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浓厚的历史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其独特的多民族文化风情,而丽江的文化核心又体现在栖息文化——客栈文化。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世界遗产地丽江旅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丽江民居客栈的建设,来自各地的设计师对客栈的设计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和表达方法,这些客栈不仅彰显了丽江本地文化,更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丽江"客栈文化"。民居客栈在丽江的旅游发展进程中吸引游客、互动游客、留住游客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居客栈装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客家聚居建筑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民居之一。虽然客家聚居建筑在形制上有所差异,但其室内却呈现出相同的特征。在空间布局上,客家聚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在装饰手法上,客家人注重铺地、窗产、木结构构件以及门楼的设计;此外,客家人还使用楼名、楹联,为聚居建筑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红砖民居的装饰艺术展示的不仅是建筑的美学价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个性。本文从表征深入解读闽南红砖民居装饰艺术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它的设计内涵和意义,同时又对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层次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受环境、社会与宗教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具有个性化与民族性,其超高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使之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瑰宝。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探索当地传统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希望为现代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灵感,促进其设计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