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立的理想社会,这一意象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不断丰富。而绘画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桃花源"意象为题材,将文学符号转换为图像符号,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桃花源意象在新的媒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内涵。具体表现在:文本与图像的呈现对"桃花源"意象发挥了"双向"锚定的功能,绘画对"桃花源"意象的单一呈现与连环叙事呈现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自我想象,画家通过现实生活内容和趣味的转喻对"桃花源"意象进行自我赋意。  相似文献   

2.
汉字中的形象是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交融合一的寓"意"之"象",它超越了被模拟的客观物象,是具有意象化特征的视觉符号。汉字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要挖掘出汉字独特的视觉魅力和文化内涵,利用汉字的意象性来传达丰富的信息,提升所传达信息的识别功能和准确性;用内涵丰富和形式优美的视觉意象,表达出潜在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的意蕴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一记忆的视优效应指的是,言语材料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其效果优于听觉呈现.在这方面,汉字记忆的视优效应特别突出.例如,Turnage 和 McGinnies(1973)让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分别学习15个意义相同的英语单字与汉字单字,学习时有视觉与听觉两种呈现方式,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学汉字时视觉呈现优于听觉呈现(9.41对8.66),而美国被试学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建筑空间历经"容"与"器"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步入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叙事形态阶段,呈现了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特征。用户获得的不同层次的体验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共鸣式接受、身临其境和互动式参与。相应地,空间的叙事形态也分为三种类型:自然型、场景型和交互型。当代博物馆建筑空间强调交互型叙事形态的表达,即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体验深度、参与方式而非表述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引导交互型叙事方式从初级的人机界面形态发展为身体的自然"延伸"状态,即以最自然的方式促成交互行为,它代表了未来展示空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大数据、大逻辑,这些概念的提出给整个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每个个体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汉字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不同的媒介渠道中表现得更为复杂。与原来的传统媒介形式比较,更加具有技术上的要求和特点。汉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表现是通过与屏幕、画面、甚至交互综合作用的,因此探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汉字的视觉化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高波的《生态(无性繁殖)》系列作品通过物质材料的视觉呈现反观自身追问的生命与存在的意义,具有丰富的意象性与形而上意味。其中,审美意象的陌生化、多义性与非对象化,生命的时空化、灵魂的物化、神(道)的在场化全在作品里。作品如其所是地敞开着自身,言说着自身,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与空间环境发生关联而营构出一种氛围和意象生成的场域,召唤着观看者调动自身的感官与经验通过作品最终呈现的具象的"物"的引领而去想象与补白。这一作品所具有的无限性与超越性赋予了它存在于当下的所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独体汉字的字形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以速示呈现方式获得了一系列独体汉字和字符的混淆矩阵。用Luce(1963)的选择模型特混淆矩阵分解为对称的相似矩阵和反应倾向矢量。基于相似矩阵,以聚类分析和多维量表法探索了汉字和字符的视觉特征及其表征形式,为揭示汉字视觉特征的几何特性和潜在结构,在研究方法上作了有意义的偿试、此外,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作者(1995)关于在含“十”或“口”的独体汉字中,“十”与“口”是该类汉字的突出视觉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我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不仅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将汉字融入到标志中,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设计中的文化性与社会性。当下,众多优秀现代企业形象中都是运用了汉字来设计标志,如何使运用汉字组成的标志独立地去承载文化信息及加强标志视觉特征、视觉冲击力,以便增强大众的记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自身的设计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杨洁 《美与时代》2016,(4):93-95
交互设计,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媒介创建新用户体验时,有着超越现实的艺术感染力和颠覆传统的操控体验方式。以汉语言文字(即汉字)为题材的设计应用和研究多见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其独特的艺术属性值得探究。身处人机共栖的社会,汉语言文字传播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愈加广泛,其艺术属性也将随之不断变化延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汉字交互设计的传播形式拓展了汉字信息设计原则;二、汉字交互设计的视听语言丰富了汉字美的诠释;三、汉字交互设计的操控感架构了数字世界虚拟与现实的映射;四、汉字交互设计的艺术本质是对人类交流方式的探索;五、汉字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引发的关于交互艺术风格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交互式展示方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展陈方式的新型展示艺术方式,在应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交互功能,除了以最基础的展墙和展柜的方式展览文物和艺术品等,还注重观众与展览内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它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触觉的感官体验,不仅节省了固有的空间面积,还将艺术和最新的媒介手段应用结合,运用这些交互技术与艺术空间相结合的方式将成为当今博物馆和艺术馆的最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绘画艺术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而且其自从诞生之时就一直致力于平面媒介上的显示,油画创作艺术也是如此。就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视觉平面化呈现方式来看,其在之前其实受到过一定的争议和质疑,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就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视觉平面化呈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汉字作为视觉要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汉字的文化价值与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设计紧密相联。它不仅承载了传达各种文字信息的主要角色功能,而且自身的视觉形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与传达媒介。  相似文献   

14.
采用语义判断范式考察书法字体和汉字颜色在成语重要性加工中的作用,探查重要性隐喻及其性质。结果表明,魏碑字体激活视觉重感体验,影响对成语重要性的判断;汉字颜色亦影响成语重要性的加工,黄色通过意象图式起作用,红色通过生理唤醒起作用。整个研究表明,重要性概念是多通道整合表征。汉语母语者通过视觉从书法字体和汉字颜色中获得的具身经验和文化经验的激活影响成语的重要性加工,体现了强式具身认知观与弱式具身认知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邓亚乔 《美与时代》2013,(12):88-89
在此处印象主义绘画风格被归类于一种涂绘风格来阐述。追求对光和色的表现,着力呈现瞬间的整体视觉感受;注重在自然环境下物态的颜色,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后期注重主观意识的后印象主义,涂绘风格从印象派绘画风格到后印象派绘画风格的演变过程中依旧存在,并持续发展。题材的转变,强调形体的构成,寻求画面动能关系与精神层面的探索,运用强烈主观将视觉以外的精神层面表现出来的致力于自我的表现方式,这些客观因素在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增进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速示重复和非速示呈现下的汉字结构方式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曾捷英  喻柏林 《心理科学》1999,22(4):305-309
在速示重复和非速示两种实验条件下考察了汉字大小和笔画数对结构方式效应的影响。在速示实验中,发现有结构方式主效应,并在小号字上以及两种笔画数的汉字上也存在结构方式效应;在非速示实验中,没有发现结构方式主效应,但在多笔画的小号汉字上和多笔画的中号汉字上存在结构方式效应。两个实验还表明,汉字的结构方式效应量值随着视觉条件的改善而减少。该文提出了用以解释结构方式效应的汉字空间通透性概念及其算法,并且讨论了解释结构方式效应量值随着视觉清晰度的改善而系统性减少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汉字是一种特定的意象设计符号,具有高度的符号化、图形化特征,汉字构字思维对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西诗歌中美女意象有三点不同,第一是旁观者和当局者,中国诗歌静穆,所以做了旁观者;西方诗歌直抒胸臆,因此深陷当局。第二是再现与表现,中国诗歌采取仰观俯察,远近游目的方式,空间意识强,所以偏重于再现;西方诗歌善于用影响来表现意象,因此注重表现。第三是动态美与静态美,中国哲学注重气韵生动,因此诗歌偏爱动态美,西方哲学注重永恒实体,因此诗歌注重静态美。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视觉呈现字表和听觉呈现无关言语方式,探讨在字表项目保持期间阻止被试复述情况下,不同呈现位置的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的影响。在字表保持期间,采用计算任务进行分心作业。实验结果发现:(1)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存在显著影响;(2)在字表保持期间阻止被试进行复述消除了字表呈现期间呈现无关言语对回忆成绩产生的干扰效应;(3)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表现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没有完全支持客体情节记忆模型。  相似文献   

20.
汉字识别中的同音字效应:语音影响字形加工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国  宁爱华 《心理学探新》2005,25(4):35-39,55
两个实验考察汉字识别中语音对字形加工产生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视觉呈现材料的词汇判断法,没有发现如同英语研究中的同音字效应,实验二采用视、听跨通道的实验范式,首先呈现汉字的语音,然后进行视觉的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当出现的汉字为低频字时,其同音字越多,词汇判断的时间越长。这说明汉字的识别过程中,语音对低频字字形的加工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