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富的德性呼唤——中国当代财富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应建立相应的财富伦理和法制基础.财富伦理,主要包括财富的创造、积累和使用中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在一种文化特别是经济伦理文化中,财富伦理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伦理价值观.种种失范的财富行为揭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缺乏伦理规范的市场游戏,财富伦理正陷入一种严重混乱脱序的状态.通过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财富发展战略、强化制度保障和在责任伦理基础上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财富伦理建设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肯定财富追求的正当性具有历史理论渊源.发展伦理学普遍原则为现代人类财富困境提供道德支撑,为规范人们的物质财富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标准和伦理评价准则.发展伦理人道原则是财富追求正当性的道德立论来源,发展伦理的责任原则具有财富追求正当性的道德规范和约束功能.发展伦理的和谐原则为财富追求正当性提供价值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3.
郝云 《哲学研究》2012,(9):110-114,118
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所谓财富,是指那些物质的、可以转让的、数量有限的人生幸福的源泉。"(克拉克,第1页)可见,财富的内涵是它的物质承载、价值兑换以及属人的主观感受种种规定性。经济学的财富范畴还有着被产权化所定义的剩余产品、产权、可兑换性等特征。上述规定同时揭示了财富的多向度性质。伦理学视域中的财富研究,在于提升对财富本质的伦理认识,确立财富的价值存在方式及其规定性,使伦理学意义上的财富理解与经济学、法学等对财富的解读相互促进和补充。笔者认为,伦理学对财富的审视,主要应从"尺度伦理"、"他属伦理"、"应然伦理"以及"共享伦理"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财富生产根本问题,从伦理视角析之,大体可表述为:财富生产目的的伦理要求,动机的伦理评价,主体的伦理确定,过程的伦理规定,效率的伦理深究。马克思立足"劳动",对财富生产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应以真实且促进人生幸福的财富为生产目的和动机;获取生产资料正义是财富可以生产的伦理前提;人道、自由、和谐是财富生产过程的基本伦理规范;劳动权利、义务公正分配是确立财富生产主体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事关占有财富的合法性、神圣性、长久性的道德证明。不同的社会阶级对财富有着不同的道德记忆,社会按某个阶级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认可并推崇其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为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凝聚力”,社会会形成一个占主流地位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并据此评价社会阶级占有财富的道德合法性。哈布瓦赫关于历史上社会阶级对财富道德记忆的考察有助于人们深化上述认知,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剥削阶级掩盖或美化剥削之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立场,讴歌勤劳致富、合法劳动、创新创业、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并使其成为社会主流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  相似文献   

6.
财富的本质与源泉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力、劳身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财富还包括劳动产品如谷物、自然财富、货币财富。财富的分配和消费具有社会权力性,社会权力是人的感性活动异化的结果。财富具有道德性,财富和道德融为一体即实德。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财富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司马光的财富伦理可谓既出于史,又着眼于治,更体现出资政育人的道德智慧,成为令当时和后世诸多政治家、经济家和思想家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世道人生的源头活水.司马光的财富伦理思想出于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站在史学伦理和政治伦理的高度,针对当时朝廷的财政困境和化育财富风险而提出,有自己既源于传统又活化传统的特异之处.  相似文献   

8.
创新和创造财富的问题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引言回顾了戴维·S.兰德斯(David S.Landes)的观点,即创新文化对欧洲的工业革命至关重要。引言还提到了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将发明转化为可行的经济和金融解决方案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中国2030年报告》(China 2030)中有一整节专门论述了"中国通过技术融合和创新实现增长"。本文的主要部分论述了财富创造中的道德和创新的一般问题。首先,用全球化、可持续性和金融化这三个关键术语简要概括了这个问题的三个相关原因。其次,解释了作为全面概念的财富创造并举例说明了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企业家精神。第三,更具体地从人权和其他伦理规范和价值观来考虑财富创造的伦理维度,这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从道德想象力来考虑。最后,本文把这些一般性的考虑放在中国背景下,提出了中国如何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整合道德与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财富分配的根据之一:财富的创造财富分配之道是财富哲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财富哲学研究财富分配之道的目的是,通过对财富的性质、源泉及财富增长的规律性的探索,阐明财富分配的正确原则和正确途径。如果按使用价值定义财富,世界上的财富可分为两种:天然存在的财富和借人力而创造出来的财富。(参见马克思,第1卷,第56页)天然的财富是自然界直接恩赐的财富;创造的财富  相似文献   

10.
财富共享可从财富的共同享有享用和公平享有享用两方面去理解。共同享有 享用,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应为大家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人享有享用 。在现代个体化发展不断凸显、人们的权利—责任意识不断清晰的社会背景下,财富共享必 具体化为财富分享,即按照社会正义原则来分配财富。分配正义是财富共享的正义基础和基 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和同一性正义原则。差异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 可的“差别”进行分配之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可的“同一”进行分配之原则。 财富共享是两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协同统一,现实地表现为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分析《阿摩司书》中有关财富的经文段落(2:6-8;3:9-11;5:7-17;6:4-11;8:4-8),以概括总结出经典先知书卷中关于财富看法的一般伦理。财富应该正当获得并用于使人获得自由、独立的有益事业中;而不应该通过奴役抢夺他人而获得,并使用之作为奴役他人的手段。笔者认为,这至少是先知书卷中关于财富伦理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由此,笔者提出与巴滕(JohnBarton)关于旧约伦理中个人财产所有权看法有所不同的见解:先知书卷中有关个人财产的伦理原则的根源,可能主要不是来自于《创世记》的传统,而是来自于《出埃及记》中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财富的合理分配是财富伦理的首要问题.但现有的文献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来为具体的财富分配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效率和公平两方面澄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合理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财富     
一位名叫痖弦的台湾作家说: “科技虽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理性化, 光彩绚目的物质生活,却也造成了精神虚脱和意义危机。”世界性商品经济的大潮,掀起了世俗主义的浪涛。股票、美元、洋车、洋房这些与财富有关的东西,已成为传媒和人们日常生活感兴趣的话题。也就是说在现代所有的具体问题中,再没有比压在我们身上的金钱问题和金钱所代表的财富问题更迫切的需要我们加以解决。而事实是许多时候我们己完全丧失了正确处理它们的智慧和承担它们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中,财富急剧增长,引发了人们对于财富伦理、财富文化的更多追问。由于西方社会率先进入现代化时代,西方学者面对财富与自然、财富与社会、财富与人的激烈冲突,提出了异化现象、物化现象、技术理性现象以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走出金钱至上所造成的财富与伦理背离的历史迷雾,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出分析和阐发,以收警示和借鉴之功。  相似文献   

15.
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在哪里?韦伯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理想主义路径,通过对幸福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批判尤其是正面对新教伦理之理想主义的申述,其确立起如下基本观点:道德不是技术、技艺或物质利益,它不能像任何技术性手段一样有助于达到人们眼前的利益,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是目的——它同人的高贵、尊严和终极价值等关联在一起,因而是人生和世界意义之体现,同时构成了人之永恒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论记忆道德     
记忆伦理涉及记忆主体与处于一定的伦理关系和伦理共同体之中的人和物的关系问题,其核心要义是要求记忆主体记住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记忆道德反映人类在主观上和实践上对记忆伦理的体现程度。具体地说,它反映记忆伦理通过人类的道德思维、道德敏感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得到体现的实际情况。记忆道德可以区分为个体记忆道德和集体记忆道德。无论记忆道德是以个体还是集体的形式存在,它要求人类的记忆行为遵循三个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即公正原则、以实践作为检验记忆价值唯一标准的原则以及记忆建构责任与记忆传承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财富     
一提到“财富”,可能有不少人的眼晴于疲劳中会“唰”地一亮。但人的财富,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的,它更来自于人的精神的智慧。试想,是谁创造了财富呢?肯定是人,是有着思想、理念、情感、位格等的人;因此,人的智慧方是人真正的财富。旧约中的撒落满皇帝,他唯独向全能...  相似文献   

18.
"人禽之别"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核心命题。孟子通过对人是道德的存在,伦理关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分别从道德形而上维度、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维度和人的精神境界维度阐明了人的规定性和价值,回答了"人因何而存在""人的何种存在是最有意义的"等哲学问题,凸显了儒家经典的道德哲学意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伦"的规范伦理学。"人禽之别"的命题不仅具有儒家思想上的学理意义,还给予现时代的人们以警醒和深思,在追求物质优越的同时,不但要警惕道德上的妥协和堕落、精神上的松懈和沉沦,更要"见贤思齐",不忘初心,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9.
学界一直基于"伦理就是道德"的认识将伦理学的对象仅归于道德,致使伦理学学科体系一直存在一种结构性的缺陷。实际上,伦理与道德是两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不同概念,关涉两个不同的社会精神领域,伦理属于社会关系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道德的功能和价值在于维护伦理和谐,促使人们"心灵有序",维护和优化适应社会和人发展进步之客观要求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伦理学应以伦理与道德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为此,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丰富和发展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是当代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与建设的一个重要学术话题。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财富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度的不同表现表明:在资本面前,道德、社会责任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而是财富、利润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资本对于社会生活中道德法则与社会责任的态度,取决于资本运行的社会背景。在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当对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亦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确立其经济活动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