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吃亏是福"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本文首先剖析"吃亏是福"的内涵,认为"吃亏是福"心理主要指个体遇到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损失或毁坏等负性事件时所具有的一种认为自己得福的心理。然后,从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分析此现象的成因:从文化方面看,主要涉及传统福祸观的影响、中国人对福的偏爱、人我关系的亲疏程度三个方面;从心理层面看,主要涉及认知取向、心境、良知、自我防御四个方面。最后,从改变认知、调节情绪等方面做一总结,给人们自我心理保健以有益启示,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吃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吃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定的个人利益的损缺 ,换来了高于个人利益的整体利益的增进 ,这是“吃亏”的道德价值。除此之外 ,“吃亏”还有相对于“吃亏”者本人的内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 ,纯粹出自经济理性的“吃亏”,是一种明智的、深谋远虑的市场行为选择 ,而以道德理性为依据的“吃亏”,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市场经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之保障。同时 ,社会又要尽量少让“老实人吃亏”,特别是不能让利己主义者利用老实人的“吃亏”。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常说:“吃亏是福,”这一句话的反面是“占便宜,”中间便是即不吃亏也不占便宜。为此,有人说,吃亏是福;有人说,什么都能吃,就是不能吃亏;还有人说,是我的拿,不是我的,白给不要。到底谁说的有理,实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活着。”《圣经》也说,“在  相似文献   

4.
一提及“吃亏”两字,连邻家6岁小孩儿都会说“吃亏是福”,而在实际生活之中,真的把吃亏看成是福气的人却很少。懂得吃亏是职场道路上必修功课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相似文献   

5.
正西风东渐后,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西方文明,在接受过程中,像泼洗澡水一样把"婴儿"也泼掉了。我一直认为,古代中国人用智慧主宰了世界上千年,能够历经时间之洗刷而流传至今的,便是真理。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最终干了蠢事或失败,皆因忘了古训,正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个"老人言",便是古训。至少有如下古训我们应牢记不忘——  相似文献   

6.
“当兵要当吃亏兵,一生能吃亏为人民。”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为沈阳部队的题词。这里,提出了—个富有人生哲理的重要问题,即怎样处理和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提高社会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吃亏”呢?“吃亏”就是为了他人的或民族、阶级、社会的幸福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出自善良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是为了成全非我而牺牲自我的一种道德选择;这种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贡献,其实质是不计较个人私利。所以我们说,吃亏的行为是道德的,是为他人谋幸福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人际关系,是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大大提倡和广为宣传的一种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7.
"德"是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之一.<管子>中的"德"因循"天德"、"帝德"观念,认为"德"与"道"相通,与自然秩序节律及其生态机制相切合;"德"由上而下,始于君王,教化百姓,是仁、义、礼、法乃至一切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富国安民"、"经世致用"中具有统领性的意义.现代社会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及国家区域与人类共同体等诸多冲突和不协调,中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管子>中的"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儒、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在美学领域儒、道文化更是各有千秋,但是又有着相同之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礼"它是以"仁"为根基,偏重于伦理学."仁"在儒家的思想之中是最高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是可以达到的,如<孟子·告子下>即说"人皆可以为尧舜"[1].  相似文献   

9.
"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分,一向是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尺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追求或顺应"一统"的人往往得到后世的好评,而企求"分裂"或满足于分裂状态的人则大多受贬斥.在通常情况下,"大一统"这一评价标准能超越人物的实际功绩、仁、和平、汉族主义和阶级意识等一系列其他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11.
人之失败     
把做人当一门深奥学问修炼。开始,《三字经》《弟子规》,读中学大学又将卡耐基的著作立为成功指南,出了校门,听专家讲座,看做人处世的文章,跟儒生体悟"吃亏是福",跟基督徒修行"打了你的左脸,送上你的右脸"。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关键词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两个译名在日本学界已经被"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所取代,而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提议采用新的日译名.而对于新的日译名,学界中人多数恐怕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旨在考察中日两国近年来有关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动向,进而回溯到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产生的源流和发展,兼及调查中国学界对其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化基督徒"在欧洲原指信奉基督教并受洗入教,专一向文化界、知识界传播福音,注重高品位文化学养的一些基督徒。不意近来港台教会学者竟把中国大陆高校及社会科学界的基督教学者简称为"文化基督徒",以讹传讹,谬以千里。有些人竟至离开实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新进展,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学说中的闪光点,阐述整体性与相互储存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的脉络,以期发扬光大,奉献于世人.行文概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与人相互关系,对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树立和构建整体观念、生态伦理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关系等.从文化价值视角立论,倡导古为今用的人文伦理道德精神,人与自然整体合谐境界.  相似文献   

17.
并非     
无苦难成志士,吃亏并非"痴人"。敬人显示有德,饶人并非无能。挫折并非坏事,逆境催人奋进。人生并非处处春,谨慎、勤奋有好运。  相似文献   

18.
正1967年,24岁的作家三毛赴西班牙留学,临行前父母一再叮嘱她:从此是在外的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待人处世,凡事要忍让,吃亏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阔天空。绝对不要跟人怄气,要有宽大的心胸……听完父母的谆谆吩咐,三毛用力地点点头,以示记住了父母灌输的不少"为人要谦和善良"的行为准则,然后提起行李箱迈步往飞机走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者和研究中国问题的国际学者一直在讨论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大多数讨论着眼于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家庭工业、专业化商品市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传统的私人银行信贷系统.但很少人注意温州经济奇迹的一个显要特点:即"仪式经济"的复兴与扩张包括神灵崇拜、修建庙宇、生命周期家庭仪式、传统农历节日、社区宗教游行活动、佛教道教仪式、基督教教会、祖先祭奠、由宗教激发的为社区项目和慈善事业筹款活动、占卜和风水.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和政府官员一向认为所有这些仪式花费都是"封建迷信","毫无用处","浪费".但是,这些仪式花费在抗衡温州经济造成的个人财富积累,促进财富再分配和社区建设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温州的仪式经济体现了乔治·巴塔耶所谓的追求"自主存在"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通过直接接近神圣的世界,来超越人世的羁绊.  相似文献   

20.
"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碧辉 《哲学动态》2005,(12):63-64
由中华美学学会主办、徐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6~19日在徐州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报刊杂志社的专家、学者40余人,该会收到论文48篇.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