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讯】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穆斯林》2012,(2):23-23
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规范,汉字书法的气韵、章法和造型构图艺术特点。博采众长,独具一格。他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艺术展,并获国际大奖,诸多艺术作品被国际政要、博物馆、画册珍藏,深受中外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记者敏俊卿)日前,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由《中国穆斯林》杂志编辑部编印出版。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先生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26日,《庆祝五台山申遗成功——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作品集》首发座谈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活动开幕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南起来到活动现场,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的有关资料,听取了活动负责人的汇报。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3月26日,《庆祝五台山申遗成功——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作品集》首发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活动开幕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南起来到活动现场,饶有兴趣地观看了  相似文献   

6.
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陈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暨《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首发式于2009年6月27日在兰州的甘肃艺术馆隆重举行。原甘肃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李膺;原甘肃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穆永吉;原省政协副主席马祖灵;原省林业厅副厅长禹贵民;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马虎成;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赵维国;临夏州委常委、  相似文献   

7.
时值举国上下喜迎祖国六十华诞,金城兰州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欣闻我的同乡同族友人,著名阿文书法家陈坤先生在他潜心耕耘探索多年的阿拉伯文书法园地中,又喜获累累硕果,一本内容丰富、特色浓郁、装帧精美、印刷考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的《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终于和广大热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8.
说日课     
<正>淄博、长春、济南、日照等地举办"文字江山""春游""望岳""日照高山"系列书法个展,影响广泛。有多部书法篆刻作品集行世。编罢《海天庐印痕》,有一种释然,也仍有一种怅然。多年来,周昔非老师对后学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本已出版的书法集和这本印集所能概括。他对书学印学都有许多独到的心得与发明,然而,他既没有著之于文,也很少具之于书跋印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集中,他一共刻了几方自用的"汝南日课",其中的  相似文献   

9.
正杨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书,自唐楷入手,上溯魏晋。擅行草,书作苍劲大气,清刚雅正,风格独特。1991年加入中国书协,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收入多种作品集和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碑林、画廊收藏。出版有《杨杰书法作品集》。供职于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主席、党组副书记。为中国文联委员,河南省政协常委,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书法,这门"中国特有的艺术[1].历来为美学家们所热爱.所关注,然而,像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那样对书法艺术一往情深且见解独到的,却为数不多.在他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的书法史,书法理论(如书法创作、书法审美等)问题,有很多文章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书法美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具独创性的是关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问题.本文尝试对宗白华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点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函 《美与时代》2007,(3):83-85
阮元<南北书派论>划褚遂良书法为"北派",始有关于褚遂良书法归属南北问题.对于褚遂良书法归属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褚遂良书法师承问题,并且以作品来比照阮元划分的依据.阮元所论是以出土材料来证褚遂良书法风格的,其后康有为更是如此.所以清代人关于"碑学"划分所依据的正是那些出土的文字遗迹,如此来规定褚遂良书法的归属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2.
<正>西中文,1945年生于河南固始县,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书法教育,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在《中国书法》、《书法》、香港《书谱》、《明报》等报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论文入选全国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届书学讨论会,并在第四、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上获奖。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提名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三等奖。出版专著和作品集十余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郑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新乡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曾任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评委、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评委,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学术观察团成员。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美与时代》2005,(11):33-35
纵观书法发展史,易道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从用笔技巧到章法布局,从审美理念到批评模式,无不显现易道精神,从而保证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如今一些"现代派书家",对传统中重视书法线条的观念做了极端化阐释,究其根源,是由于受到西方抽象画以及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把书法看作是单纯的线条艺术,甚至把汉字、毛笔、水墨等基本组成因素从书法中抽离出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述评了相关实证研究后指出:书法练习对脑神经活动、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因素的诸多方面有积极影响;书法练习也是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自闭症等)的一种可行治疗手段.文章还讨论了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潜在原因,以及此类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并提出"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作为可能的治疗与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6.
画苑·跟踪     
一了本名朱明,别号听月斋,1970年生于甘肃,现居郑州。曾因创办、主编《禅艺研究》而名闻学界。在近20年的书道修习与参悟中,从不参与书协(及官方)举办的书法展览,以边缘的自由艺术家身份闯荡书坛,并涉及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现代艺术领域,成为备受艺术界关注的书坛前沿人物,被媒体誉为"当今中国书坛最有创造性与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先后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三次个人书法展。出版有《心禅艺境》、《魔界》、《一了之境》、《东瀛记》等10部文论集、作品集。曾应邀参加"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2005(韩国)首尔国际书艺双年展"(并…  相似文献   

17.
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1)一般认为,书法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亲缘较近,所以有"书文互成"、"书画同源"、"书乐同归"、"书舞同势"之说.对此,书论家亦多有论述.表面看来,书法和建筑的关系似乎不那么密切,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8.
熊秉明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研究颇具中西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在书学界影响深远。通过撷取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中"理性"与"反理性"这组核心理论范畴,对其书学体系建构和阐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书法是"理性"与"反理性"相融合的艺术,在"理性"中寻找书法的秩序,在"反理性"中表达书家精神,在创作中以"反理性"为主导,反映书法美的核心是书家本心的回归。从熊氏的理论分析中可看到中西传统艺术间的某种共通性,对书法的美学生成有了新的阐释。熊秉明的书法美学研究显示出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下中国书法所具世界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而且"颜体"也是很多初习书法者的入手书体.他的字体不仅带有大唐气象的美丽,更有其人格魅力凝聚于其中.颜真卿留下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碑帖,<太平广记>中还记述了有关他成仙的故事.所以有人据此提出:"颜真卿也是一个道教徒."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颜真卿这位书法家与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意雯 《天风》2014,(10):59-59
[新华网]去年初,“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在郑州开面馆的李刚在网上发帖求助,他不幸患上骨癌急需手术,但家庭条件不好,还有一个不到3岁的女儿,希望网友们外出吃饭时能到他家的面馆去,这样妻子就能多赚一点钱.该帖发出后迅速被转发,引发郑州“全城吃面”.今年中秋前一天,李刚走了,按照生前遗愿,他把眼角膜捐献给了需要的人,把爱继续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