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冯友兰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活动时,曾将自己在六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所探讨的问题归结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这种总结是实际的。如果把冯友兰一九一五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视作他学术生涯的开端的话,那末他的学术生涯正好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同步。象“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冯友兰没有迴避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而是在数十年间,努力从哲学的层面追求对中西文化矛盾的理解,探索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道路。在这种追求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全盘西化”论,又有别于“保存国粹”说的中西文化观。这种中西文化观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为我们今天思考文化问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和哲学交流,海内外已有不少质量很高的论著论及。但在笔者看来,仍有若干问题尚待澄清。本文略述浅见,望高明不吝赐教。“道同理一”论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进化论陈卫平从戊戍前后到“五四”前后,进化论一直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潮。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化论,以往的论著都陈述了如下两个事实,即进化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武器和进化论在这时期为其它的“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取代,然而却很少解释这两个事实间的矛盾:声势浩大、气势锋锐的进化论为何会很快地被其它思潮所取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拟作如下考察: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化论和此前的进化论有何联系、区别,从而论证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的巅峰和落退相交织的尾声;考…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历史上多谈“孝”道,现在谈“孝”,尤显必要。“孝”是一种溶入我国人民血液中的传统道德。它在历史上虽然也曾起过消极作用,但是它更收到过使家庭老少相安,兄弟和睦相处的积极效果。然而在以往一段时间内,对“孝”竟大加批判起来。“五四”时期批判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动的“道德革命” ,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学者论及“五四”的道德革命 ,重点大多是它对旧道德的批判清算 ,及其所造成的震动、影响 ,而对它所提倡的新道德则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稍作评介 ,以求对“五四”的道德革命有更全面的认识。概言之 ,“五四”所提倡的新道德 ,其基本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求乐免苦”的人性论、伦理观。现按其逻辑顺序分述如下。一“五四”道德革命是戊戌时期道德革命的继续。在戊戌时期 ,维新派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学海》1997,(4)
著名作家谈鲁迅文学传统编者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福勤先生牵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五四’以来鲁迅文学传统继承和发扬的轨迹”,发函致著名作家,提出一些问题,请他们作答,发表意见或谈“我与鲁迅文学传统”这个题目。作家们的“答问”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在“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中,主张以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为主导来融会西学,以谋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种学术思潮。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已广泛地涉及文化、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是伴随着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而演进的。中国近代历史哲学变革的进程如下: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比较研究的中心是中西政体的优劣问题,从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都致力于中西政体之比较,主张从改革上层建筑着手来改造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皆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主张从改造民族性着手来改造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方面,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政治、学术及民族性的差异归结到经济基础的差异,实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史,就是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酝酿与定位阶段。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励作为“五四”东方文化思潮的主将,同时也是为现代新儒家思想定位的先驱。东方文化思潮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主张中国道路特殊论,并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根本,在学术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文化会通,以达致传统文化开新的目的。东方文化思潮的这一文化思想和学术方向为现代新儒家所延承和发展。在今天看来,尽管他们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他们在根本上固执于传统儒学的立场,因而未能构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开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三、中国天主教从五四时期以来,不断寻求救国救教的道路在中国天主教受外国传教士控制时期,也常有些觉醒者想寻求救国救教的道路,他们的民族意识十分强烈。尤其是到了“五四”时期,受到全国先进的爱国者影响,神长教友中有不少人的民族意识已觉  相似文献   

11.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五四”运动以来的70年却把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沉睡中唤醒,催其奋进。“五四”发生以来,70年的光阴过去了,但是人们普遍感到,它所提出的发扬“民主”与发展“科学”的任务至今没能完成。因此,当“五四”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这个素有儒学传统的华夏民族的子孙,无论在海内还是海外,都在纪念它。由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五四’70周年学术讨论会”就是其中之一。会议于4月1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在京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着重讨论了下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变动时期,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近现代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大变动时期,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大都讲到“五四”运  相似文献   

13.
将要跨进90年代的科学与“五四”时期的科学有很大不同。“五四”时期是传统科学、应用科学占上风,它是研究自然界、社会的物质本质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今天科学的特点是软科学占有重要地位,它研究有形实体之间的关系及各门科学间的关系,重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目的是控制、协调发挥最优效能。现代科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大科学,其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影响。从大科学的观点看,我们现在对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史哲学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伪纪克思主义的斗争十分尖锐。这一斗争,是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发展而来的。当时历史哲学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伪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中国哲学史问题的论战上。它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天理、人欲的对立,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重要问题。宋明以来,“存天理,去人欲”说,是理学各派的共同主张。明代中期后,有不少学者,对此说表示反对;到了“五四”时期,在反礼教的浪潮中,予以猛烈的抨击。“存天理,去人欲”说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弊害,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何认识与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当前文化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当前争论中的某些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以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陈独秀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相似文献   

17.
《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易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老庄道家“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者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的命题,而且首创“立象以尽意”之说,不仅实现了《周易》由卜筮之书到哲学之书的整体转换,而且完成了儒道言意思想的创造性整合,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至为重要的地位。至于“象”能否尽“意”,《易传》作者并没有说。没有说并不等于没有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其后的提出和讨论,则不仅直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实现了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换和玄学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建构,而且通过玄学“言意之辨”,即按照“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佛教的中国化和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以“意象”为核心的中国审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这也正是《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国土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正在展开。象科学史上每一重大科学发现都伴随着某种思想回潮一样,每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往往会把历史上的重要论争又重新提出来。“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民主革命时期争论过的重大问题,在今天又以“中国改革的前途是什么”的形式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毫不足怪的。因为每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批孔和李大钊的孔子观陈增辉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几乎成为同“科学与民主”齐名的口号。它给当时尊孔复辟势力以沉重打击,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但由于易白沙、吴虞等人使用的是形式主义方法,对孔学以至整个传统文化作了全盘否定,导致了民族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对话始于天主教来华传播,其代表性寺院模本的百年发展,表明天主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传播特征。本文以川西龙门山“白鹿领报修院”为典型案例,考察了天主教在中国西部内陆龙门山传播的三阶段特征,即冲突时期的扩张,隐休时期的幸存,融合时期的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