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指出善导的念佛思想主要由念佛的心理基础(“三心”说)和念佛的实践方法(称名念佛)两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2.
杨笑天 《法音》2002,(7):21-27
~~当和尚的,虽然在连哄带骗之下受了剃度,但心里也还是一万个不情愿。然而,中学二年级时伯父圆寂了。伯父圆寂时的过程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使他从此对僧侣刮目相看。这件事情,先生在晚年经常提起:已经不记得伯父生的是什么病了,当时他住在医院里,但有一天突然从医院回来了。大家本以为他是痊愈出院,但没想到不是这么回事。他是当面跟院长谈判之后,硬是自己做主出院回家的。理由是,他要死了,作为一个寺院的住持,天经地义应该死在庙里,死在自己平日所侍奉的本尊身旁,所以就回来了。他在房间里头北面西铺好了床褥,在面前的位置挂…  相似文献   

3.
法然上人(1133~1212)的净土教,不是把我国的佛教作为一种学问或研究的对象,也不是以贵族或武士等为固定对象的思想或宗教,而是以一般庶民为拯救对象的宗教。给予法然的思想和宗教以决定性影响的是集中国净土教思想大成的善导大师(613~681)。在思想和宗教方面受到善导决定性影响的法然,以“偏依善导一师”(《选择集》)而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和宗教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净土宗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以慧远为创宗初祖,然而反观净土宗,我们会发现昙鸾—道绰—善导系所倡导的持名念佛才是中国净土宗广大信众所坚持的修持方法与立宗基础。中国净土宗发展的理路与承继的血脉,是沿着由昙鸾开创、道绰继之、善导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发展的。但昙鸾、道绰一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将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提出净土宗十五祖之说,试图正确处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于古代教育的研究,人们多以孔子、苏格拉底乃至后世教育家为研究对象,而对佛陀的教育特色则有所忽视。事实上,佛陀所开创的教育模式有其鲜明的特征,其精进不止的终生教育宗旨、一视同仁的平等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且又苦口婆心的教育态度、充满艺术特色的全方位的教育手段乃至严密、科学的教育体系皆有其恒久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们一般认为病人或病人的代理人有权与医生共同参于医疗决策,这使我们有必要对“价值”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对价值的不同理解暗示着不同的决策模式.在三种最基本的价值理论中,快乐主义理论和欲望满足理论预示着病人主观的意识经验或偏好是病人最佳利益的决定因素,它们都不能单独作为临床伦理决策的合理基础.而实质性善理论试图为我们提供何种事物使生活变得更好的实质性判断,虽然这一理论还有广阔的讨论空间,但可以引导医生与病人在各种价值之间达到平衡,做出更为有效的临床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7.
朱熹和亚里士多德的至善思想在中国与西方很具有代表性.从概念理解上来看,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幸福就是至善,而朱子则指出了至善具有三层含义:某项道德行为做到最好,所有的道德行为都达到极致以及内圣外王.从方法上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沉思是实现幸福的最重要形式,而朱熹则认为可以通过格物致知等功夫达到至善.亚里士多德和朱熹都属于德性伦理学范畴,他们都认为至善的实现和国家作用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宗旨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无分善恶,亲近善知识能形成善的心理,亲近恶知识会形成恶的心理。佛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佛教认为欲望是恶的根源,控制欲望,通过戒定慧、八正道等方式能达到善的心理状态。佛教关于善的先天本性的观点、善恶形成的思想以及善的自我修养方法符合心理学的有关规律。佛教的崇善理念及善的修养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价值准则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常正 《法音》2010,(6):29-29
<正>本刊讯5月27日上午,"善导、法然二祖对面法会"在陕西省西安香积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副会长增勤法师、副秘书长张琳先  相似文献   

10.
正印光大师(1862-1940)[1]是上世纪中国佛教界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其一生专弘净土,倡导念佛法门,道风远播,度生无数,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而印顺导师(1906-2005)则是近现代杰出的佛教思想家,以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而享誉海内外,被视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导师。两位法师同为近一百多年来  相似文献   

11.
释道璨曾入理学之门,转入释门之后,道璨仍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的“知行大要”,立身行事,讲求风操节概,崇尚“硬脊梁”。道璨与具有同样品格的士大夫的密切來往与相互推许,成就了他在禅林中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僧人“慧觉”考略——兼谈西夏的华严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故释源宗主宗密圆融大师塔铭》和遗存佛经题记对僧人慧觉的佛事活动进行考证,认为塔铭所记慧觉与佛经题记中提到的一行沙门慧觉应是同一僧人,是位显密兼通的高僧,主要活动在蒙元时期。慧觉最初在贺兰山慈恩寺出家,修行密法,后到洛阳白马寺从龙川大师研习华严义理,深得龙川大师赏识。世祖时他协助龙川重修白马寺,随龙川去大都校经,被授以"宗密圆融大师"之号。慧觉还出任河南僧录和白马寺第三任释源宗主,多次前往河西地区弘扬佛法,为西北与中原佛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老子将“道”视为根源性的存在,宇宙万物包括生命均根源于此。“道”在《道德经》里被提升到了天地之本的高度,获得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神会的心性解脱思想总体上来说仍然是慧能南宗禅的"自性解脱"观。不过,神会又特别突出了众生心中所具有的"知解"之性。"知"即众生心的体性,为众生所本具;同时也是众生"识心见性"的能动主体,所谓的"解脱"只有通过众生心所本具的"自然智"发起对寂静之心体的观照作用,在"知"与心体"相应"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同时,神会在强调"知解"在众生解脱道路上的重要意义时,又特别突出"善知识"的指授作用对解脱成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蕴含着以道为中心的丰富管理谋略思想,“无为”的管理原则,以弱胜强,后动制敌,以退为进以及欲夺固予等构成了独特的管理谋略。集中体现在清静致虚,弱柔处下的经营谋略;无为而无不的管理制胜谋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用人谋略以及以退为进、欲夺固予的竞争谋略,对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黄老帛书》中天道及治道思想,同时对比《系辞传》,指出两者相似之处。在天道观上,两者都强调天地人协调合作,并须遵循阴阳之道。在治道观上,两者均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取象。至于《黄老帛书》为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与审三名的治术,在《系辞传》中亦不乏相应思想。相比之下,在有形的法度规范上,《系辞传》法治意识较《黄老帛书》为薄弱。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道"以"虚空"或"无"的形态存在,"虚空"或"无"是物质的潜在状态。"道"是混成之物,所以"道"是具有精妙的内部结构特性的,它是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物质存在的高级形态。宇宙万物是"道"创生与演化的结果,而且在演化的过程中,"道"的作用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在研究宇宙的本体(或本源)问题上,没有其它的概念可以替代它、超越它。"道"是具有至上性的。  相似文献   

18.
刘军 《法音》2020,(3):71-76
洋僧照空,是近代颇受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人物,不少学者也对他做过研究。照空法师是近代欧洲来中国出家为僧的第一人。其复杂多变、曲折离奇的生涯,尤其是一战时国际间谍的身份更是让人瞩目,这也决定了他在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46岁(1925)之前,他历尽世间浮沉;之后,皈依佛门,来华出家受戒,信仰佛教直至终生。前后之转变,可谓翻天覆地。照空法师是佛教影响西方人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9.
皎然,唐代僧人,生卒年不详.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先在灵隐寺受戒出家,后居杼山妙喜寺.皎然佛儒兼取,既有隐居空山的修行,也常交友雅聚、写诗酬唱.其结交的友人多为名流,而皎然与陆羽尤为友情深笃, “为缁素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20.
宋代度僧,承袭唐、五代旧制,历经了由注重培养僧尼素质到重视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转型。从形式上看,主要采取试经、恩度和进纳三种方式,其中试经为正途,恩度为特殊荣宠,进纳为用钱买牒;从特点上看,呈现出了完善差官制度、规范应试程序、严明考试资格的特质;从影响上看,宋代度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赵宋王朝的统治,为宋以降佛教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如是,宋代度僧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周备的僧籍管理轨制,既揭示了宋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政策,又对研究宋史和中国佛教史有着重要的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